古战场游记之四十五:让世界惦记二十四道拐(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缅甸,切断了“中印公路”。美军只好又开辟了“驼峰航线”,以极高的代价从印度运送战争物资到昆明。1943年10月中国军队发动缅北大反攻,至1945年3月,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缅甸方面军大举进攻。中国军队在卫立煌、史迪威的指挥下以阵亡31443人、负伤35948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5000余人,夺回怒江西岸全部失地,并于1945年1月25日胜利打通了“中印公路”。
“24道拐”观景台上的看板:
“中印公路”的历史是一段中华民族艰辛和苦难的历史,但也是胜利和辉煌的历史。中国军民的忍辱负重、流血牺牲,谱写了这一段历史。我们作为子孙后代,永远不会忘记。美国政府和人民给我们的援助,我们也永远不应忘记。发起修筑这条公路的美军史迪威将军说:“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够向世人证明,中国士兵们与任何盟国军队相比不输分毫,我将含笑而死。”
二战学者戈叔亚早年当过兵,做过工人,念过大学,后下海经商,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自学、研究二战中的滇缅战史。为了发掘滇缅抗战历史,他从20多年前被警察查捕、至少3次被迫失去赖以为生的工作。后来因为在滇缅抗战历史的发掘和保护中做了突出贡献,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政府特聘他为“二战历史顾问”,这其间也折射出中国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戈叔亚的新浪博客现在几乎成为滇缅战区松山战役最为详实的综合信息来源。1995年,为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云南电视台计划拍摄一部反映滇缅公路的纪录片,戈叔亚受邀参与策划。然而在拍摄过程中,他发现原本认为在云南境内的“二十四道拐”却始终找不到踪影。近60年来,“二十四道拐”一直被认为就在滇缅公路的云南省境内。然而具体在哪个位置,无人说得清楚。为此,戈叔亚花费8年时间苦苦寻觅。他走访历史学家和许多二战老兵,并沿着中印公路进行了无数次实地考察,却始终一无所获,照片与实地对照,总是相差甚远。70多年前美国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拍摄的“二十四道拐”公路似乎消失了。2001年底,戈叔亚偶然得知(他要是早6年认识小百脸就好了),“二十四道拐”公路可能不在云南或缅甸,而是在贵州境内。2002年2月26日,戈叔亚踏上了开往贵州的列车。几经询问,安顺市公路管理局的一位老同志回忆说,老照片上的路段好像在晴隆县至关岭县之间。3月1日,戈叔亚来到晴隆县城。他雇了一辆机动三轮车,从山顶到山脚跑了个来回,默数一遍,刚好有“24个弯道”。随后,戈叔亚登上晴隆山顶远眺,眼前的一幕与美军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拍摄的照片毫无差别,流传近60年的误会终于真相大白。
经过8年的辛苦寻觅,戈叔亚终于在晴隆高山上展示John F. Albert 拍摄的照片:
其实,“二十四道拐”公路最早由贵州省路政局1935年开始修建并于1936年9月通车。是贵阳以西黔滇公路最为险要的必经咽喉孔道,古称“鸦关”。它由工程师邹岳生领队进行勘测设计,由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动工。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高达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 ∽ ” 形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直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24道拐”由12个“ ∽ ” 形的弯道构成,共24个弧形拐弯,工程艰险,山势陡峭,弯道频急。虽险要,然设计精巧,匠心独具,公路弯的上下保坎建有挡土墙,均由玉面石砌成,它有效地防止了塌方,保障了公路的通畅和安全。经半个多世纪之风雨,这些挡土墙仍保持完好如初,堪称“铜墙铁壁”。虽然当时国民政府拨有专款,但由于工程浩大,施工条件艰苦,所耗工时太多,民工缺衣少食,在施工过程中上千的民工因饥寒交迫而死。可以说,黔滇公路同样是沿线民工用血汗和生命铺筑而成的。
参与修筑抗战公路的中国民工:
1943年,援华美军司令部1880工兵营对“二十四道拐”进行了较大的维修及扩修。晴隆24道拐后来成为这条重要的“抗战生命线”咽喉要地。日军飞机多次向它实施狂轰烂炸,但每次都马上被中美军民修复,从未中断过。约翰·阿尔贝特被这段公路的艰险和重要性所震撼,他爬遍周围的山峰,终于找到一个最佳拍摄点拍下这张照片。
1880工兵营第二(B)连部部份官兵合影之一 (陈亚林提供):
1880工兵营第二(B)连部部份官兵合影之二 (陈亚林提供):
美军修筑的挡土墙,当地叫“美军墙”:
位于公路涵洞内的援华美军钢板,至今保存完好:
实际上驼峰航线运输的大量物资抵达昆明后,还需要依靠美军大卡车装载,通过滇黔公路,并经 “24道拐”盘山公路上爬下行,运往重庆及抗战前线。而据考证,这些物资量远远超过“滇缅公路”的运输量。
原美军加油站就在24道拐下面不远处的山谷里:
国务院将黔滇公路“24道拐”盘山路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黔滇公路在抗战最艰苦卓绝的时刻,保证了中国抗日军民基本的战略物资,是中国人民和世界正义力量合作誓死抗击法西斯的有力明证和历史丰碑。2014年9月,国务院将黔滇公路“24道拐”盘山路列为首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24道拐”盘山路入口处的烈士陵园:
晴隆在贵州这个中国最贫穷省份中也是最贫穷的县份之一。我们这次去了贵州省19个农村县,其中14个是国家级贫困县。印象中最穷最落后的就是它和三都水族自治县。县城破烂不堪,连汽车站的公用厕所都要收5毛钱。不过,贵州省总体上还是比50年前我第一次去时有令人兴奋的进步。正因为它原本太穷,进步也就特别明显,给我的印象也很好,尤其是农村的住房挺漂亮的,绿化也搞得比云南省强多了。以后再向大家介绍。
新建的晴隆“古”城门:
很遗憾,除24道拐外,晴隆的山多数是光秃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