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弄堂回忆和俺的混沌童年

俺是由俺外婆一手带大的, 俺的童年是在上海弄堂里度过的。

记忆中的外婆家是在淮海路后面的一条弄堂里, 不算是什么”上只角“也不是什么”下只角“。但地段还是相当不错的,出门5 分钟就是淮海路。那里有著名的 ”妇女用品商店“, ”长春食品店“ , 和”全国土特产品店“等等。

70年代的弄堂里住着各色人等。5号的厢房里住着的是一个裁缝, 50多岁,背有点驼, 跟我外婆挺谈得拢的, 她们俩在一起经常切磋女工。我也经常随着我外婆进出他们家,耳闻目染的,算是学前教育。 小小的我书读得实在不咋样,倒会做娃娃衣裳和绣花,还蛮像样的,还在学校里展览过。

住在2号的客堂里的兵兵姆妈,是在淮海路上一家照相馆工作的。她跟俺阿姨是老要好的。他们家兵兵大我三岁, 俺小时候弄堂里木有年龄相仿的女孩子,所以只能找他去玩。他和他哥大概老讨厌我像一跟屁虫似的跟着他们, 但碍于他妈,只能勉强地敷衍敷衍我。记得俺为了拍兵兵的马屁, 还给他送过一只断了一条腿的蟋蟀。那蟋蟀是俺爹的徒弟送我的,斗败了,退役的。

住一号二楼的一个老太太人看上去清清爽爽,慈眉善目的。但好像比较神秘,据说解放前是一有名的舞女。她后来改革一开放就去了香港。她跟我外婆只是见面寒暄的交情。但她挺会说话的,夸我人长的白净,聪明, 将来会有出息之类,把我外婆哄得屁颠屁颠,心花怒放的。

俺们对面人家住着一居委会干部,人老凶的。我们家跟她还吵过架的。她还是挺有办法的。别人家都有子女上山下乡或者支内的,他们家的都留着了上海。

俺们这楼里总共住了两户人家。楼上人家的儿子就在隔壁的菜场做事, 很能干,最后做到了经理的位置。记得我们两家人相处还是很和睦的。有事会互相照应,有好吃的,有时还会给对方端过去一碗的。记得那楼上阿娘也是宁波宁, 嗓门洪亮,人的精神头十足。只可惜她在我读大学时得了不治之症, 人一下子垮了,这是后话。

我的外婆是苏州人, 不过她是宁波宁的媳妇。她做了一手好菜, 但是我们平时吃的家常菜是以改良的宁波菜为主的。到现在我还非常怀念她做的腌笃鲜,咸菜烤毛笋,醉蟹等等。我外公当时在支内, 外婆家常住的就是我外婆,小娘舅,我和阿花。我小娘舅向来很疼我的,后来也去安徽插队落户去了,临走时他往我兜里塞满了大白兔奶糖和椰子糖,当时这种糖算是挺高级的,平时是吃不到的。 我外婆给他带到乡下去慢慢地吃的。记得当时我虽然兜里满满的都是糖,我那不争气的眼泪还是禁不住往下滴, 外面是震天响的欢送锣鼓声。

至于阿花跟我没有血源关系,他是一只三花猫。他是我外婆从后弄堂陈家阿婆那儿讨来的猫娃。在大人眼里, 他的脾气乖戾,据说是因为他是一个“太监猫”。 但他和我还是非常投缘的,我们经常你一口我一口地分享我们外婆做的美食,玩游戏。 我们家客堂有一个小洞, 能通天井的,发大水时能排水的。俺和他守着洞的两端,拨弄一个乒乓球,能玩好一会儿。在别人看来非常“boring”的事,我们玩得很高兴。但阿花确实是一“问题少年”, 他更喜欢的是离家出走,找别的猫打群架。终于有一天,他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阿婆后来告诉我外婆,阿花极有可能给偷猫的人给偷了,因为某地的人喜欢吃“龙虎斗”。

俺外婆文化不高,据说是助产士没读完就嫁俺外公了。俺没怎么上过幼儿园,所以没有受过非常良好的学前教育。俺读小学一,两年级的时候非常懵懂,成绩挺糟糕, 我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天马行空想些别的什么事。俺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过20 分,数学好点,60 分。俺父母当时不能理解为什么两个大学生会生出怎么个笨女儿,一度还怀疑俺是智障什么的,带俺去看了医生, 结果不是。于是决定给俺上家法, 俺看俺的保护神外婆也救不了俺了。 俺急中生智,心一横,学习刘胡兰的临危不惧,站在椅子上大叫 :“ 有什么好打的,我下次语文考个60分不就行了。”结果俺下次真的就考了60分,一分也不多,一分也不少, 这就是俺的本事。恨的我父母牙痒痒的,怪我外婆不会带孩子。当然后来,我自己开窍了,学习也越来越好了。 俺外婆说得一点没错, 小孩自己会慢慢开窍的,不用急,急也没用,她这才是大智慧。

这就是我一个上海小弄堂里长大的中年大妈的故事。我挺为自己是一个上海人骄傲的。虽然我都不清楚我自己算不算一个正宗的上海宁。小时候填籍贯时填的是"宁波“, 因为我老爸的籍贯是“宁波“。人家说婚姻是二次投胎, 俺嫁的又是一个“外地人”。 俺就是想嗲和作, 他也不解风情,只能实实在在地过日子好。

其实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很难有人说自己的祖祖辈辈都是正宗的上海宁。我们的祖祖辈辈来自五湖四海,海派文化是各地文化的汇融和传承,还是那一句话,存在就是合理。上海宁做事体讲究的是“上路”,“烂污三七”是要被人看不起的。 上海人交友是慢热型的, 讲究的是有眼缘 ,君子之交和礼尚往来。 我也喜欢上海人的精明,精打细算和巴结过日子。只要是省得是自己的钱, 不去偷,不去强的, 不吃别人,不占别人的,为什么不可以呢?其实爱挑三拣四,赚小便宜的本性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民皆有之。 你若不信去中国超市走一趟,那些忙的不亦乐乎在剥菜叶的人们是带有五湖四海的各地口音的,对伐?  连我这上海人也看不下去了, 你这样子店家还怎么做生意,怎么能卖给别的顾客呢?

 

 

hhtt 发表评论于
不用客气,妇女用品商店附近,那绝对是上作角。
LaMirada 发表评论于
上海人交友是慢热型的, 讲究的是有眼缘 ,君子之交和礼尚往来. --
+1, 是这样的。
MILAN6 发表评论于
顶一把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穿高跟鞋的猫' 的评论 : +1
LILAC201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谢谢你的到访。
LILAC201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吉祥一家人' 的评论: 谢谢
吉祥一家人 发表评论于
写的好,很生动。
LILAC201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穿高跟鞋的猫' 的评论 : 我也十分怀念小辰光的邻舍。后来九十年代末拆迁了, 大家都搬得远了。
穿高跟鞋的猫 发表评论于
看了很感动,想起我们家以前的弄堂生活及其左邻右舍,十分怀念!
LILAC201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处处糊涂' 的评论 : 谢谢留言。俺童年时, 解放了,已经70年代了。没什么上只角或下只角了。弄堂里的都是平头百姓。
处处糊涂 发表评论于
好文章。 上海只是中国一部分,从小地方成大都市不过200年的时间。 大部分居民都是五湖四海来的。小晨光四邻八舍都说各种口音上海话,只是共产党来后不让外地人进上海,上海才开始形成比较统一的上海话。

各地有各地文化, 如花开成各式各样。

楼主是在上只角, 那是法租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