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希米记》第11章讲的是回归之人的居住情况。的确,经过大约100年几代人的努力,不单只圣殿已经完成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墙也修造好了,圣殿的祭祀礼仪再次启动,神的律法秩序也得到恢复,回归的各项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现在是大家可以安居乐业的时间了。
可是如果以为回归到此已经圆满成功了的话,那也难免过于乐观了。前面已经提到过,当耶路撒冷的城墙建起以后,给人的感觉是城是广大,其中的民却稀少(7:4)。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是因为回归的人少,而是因为大家都各住在自己的城里(7:73)。经文没有给出为什么人们不愿意住在圣城耶路撒冷的具体原因,但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有可能的因素例如,耶路撒冷在最后被攻占的时候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已经不再适合人居住;也有可能耶路撒冷因着圣殿的所在,也自然容易成为仇敌攻击的地方,危险系数大。这就好像两国交战,首都和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往往是被攻击的首要目标;当然也有可能是回归的百姓,他们祖先的家原本就不在耶路撒冷,所以他们回原住地,而不来耶路撒冷也属自然。所有这些可能的因素都会使得百姓没有将耶路撒冷当做他们回归定居的首选。
面对圣城的荒凉,大家想出来的解决方案是,百姓的首领住在耶路撒冷,其余的百姓则通过掣签的方式来决定。之所以要掣签选人,不是因为大家都抢着住在耶路撒冷,人满为患,所以只能抽签筛选,看谁运气好。实际情况是,大家都不愿意去耶路撒冷居住。在当时的人看来,被掣签选中的,不是运气好,而是运气不好,被强制住在耶路撒冷。当然,也会有些不是出于无奈,而是心甘乐意地住进耶路撒冷的,大家给他们祝福,算是一点鼓励吧。
最终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有些是作为众人榜样的首领(11:1,3),有些是担任保卫工作的大能勇士(11:6),有些是在耶路撒冷有官职的(11:9),有些是在圣殿担任职分的(11:11,16,19,22)。我们看到,虽然耶路撒冷总算有人居住了,可毕竟只是极少数领袖和有任务在身的,其余的仍然住在城外。这种情况对于回归来讲令人揪心,难道回归不是为了回到神面前,亲近神吗?怎么大家都躲得远远的,不愿住在圣城,就近圣殿呢?难道只有那些服事人员才住在圣城,而其余的都只顾自己的事吗?当然我们不能强迫人住在什么地方,可是人对神的心也在此显明出来了。
由此联想到现在教会的情况。弟兄姐妹居住的地方,和他们去的教会所在地,是一个什么关系呢?弟兄姐妹选择买房,或者租房的地点,考量的标准会是什么呢?是以教会为中心作为第一要素吗?还是以孩子的学校、升值潜力、工作便利、生活舒适、环境优雅为优先考虑的重点?难道只是有服事的同工们才对教会有热心,其余的就各管各了吗?虽然现在的交通设施可以弥补距离的问题,可是我们还是要问自己的是,我们的心爱教会,爱神的家,爱神吗?我们的心离神远吗?
默想经文:“百姓的首领住在耶路撒冷;其余的百姓掣签,每十人中使一人来住在圣城耶路撒冷,那九人住在别的城邑。凡甘心乐意住在耶路撒冷的,百姓都为他们祝福。”(11:1-2)
主啊,我渴望住在耶路撒冷,与你亲近,领受你从天上来的祝福。
一点操练:离教会的远近不单单是关乎去教会要花多少时间的问题,而是也会反映我们的心与神距离的远近。当然,我们不能过于简单、机械地以离教会远近来衡量弟兄姐妹爱主的心。有些弟兄姐妹尽管住得很远,但也不辞辛劳地回到原教会崇拜,委身于神。真正的关键不是物理上的距离,而是心与神距离的远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