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石上流-我的父亲母亲(18)

十八 围棋

说围棋就要说到祖父。

1950年我们全家从上海迁至北京,第二年,祖父在上海逝世,是年62岁。父亲为此跌足叹息,他说如果没有离开上海,祖父不会去世。祖父患肺结核,当时已有特效药雷米封,父亲会让祖父使用它。

祖父胡允昌和大姑胡素卿

 

祖父胡允昌是中学教员,又是沪上围棋高手。与祖父的围棋水平比肩的,上海滩只有三五个人,是准国手的水平。30年代的围棋第一高手是顾水如,祖父和顾水如一起在霞飞路开了一个围棋馆。那是一幢三层小楼,一楼是棋室,二楼是顾水如家,三楼是祖父家。祖父在教会学校教授英文,月薪120块大洋。一块大洋买五斤猪肉,三块大洋买一袋白面,120块大洋是相当可观的收入。祖父养活一大家子人,还要养活三四个余姚乡下来的穷亲戚,什么小厨子、小裁缝。所以说祖父开围棋馆不是为了生计,而是出于兴趣。

30年代,祖父家就是沪上围棋的中心。

  祖父的围棋颇有德名,从来不下“彩盘”。有一天,棋馆来了两个日本人,点名胡先生下棋,拿出30块大洋摆在桌上。祖父连胜两局,把钱向前一推说,请先生们把钱拿回去吧。

  段琪瑞当北洋政府内阁总理大臣的时候,祖父曾到北平教了一年书。祖父一辈子生活在上海,只有两次离开:一次是辛亥革命那年到南京参加“青年军”,为推翻帝制出了一把力;第二次即应朋友之邀去了北平。为什么去北平?还是因为围棋。段琪瑞是天字第一号围棋迷,他上午办公,下午下棋,段公馆总是高朋满座,天下的围棋高手都聚集到北平。

  祖父也到段公馆来了,有朋友安排,可以一边教书一边下棋。段执政一下台,棋手们也就风流云散了。

  祖父回到上海,对父亲说:

  “有个小孩11岁,是个天才,我已经下不过他了。”

这个小孩叫吴清源,福建人,出身没落官宦之家。段琪瑞把他接到公馆,每月给他200块大洋。吴清源孩提时代便担负起养活全家的责任。段琪瑞的棋很臭,却自命天下一流,因为高手们同他下棋都让份儿,赢两盘输一盘,顾水如也是如此。吴清源小孩子家不懂这一套,一盘不让。段琪瑞想不明白,只是更夸奖吴清源。有一次段琪瑞想和儿子段宏业下棋,叫人发电报把儿子从安徽叫回来。段宏业接到军情加急电报,连夜往回赶。到家才知道老爷子是要下棋。一气之下,他连胜老爷子三局!段大公子平时从不敢赢老爷子,他和我爷爷下也是要被授两子的。这件事叫段执政十分纳闷,总是想不明白。

段琪瑞下野后寓居上海,祖父仍同他下棋,仍是他的棋友。

  20世纪对围棋事业最有贡献的两个政治家,一个是段琪瑞,一个是陈毅。

  陈毅也是个棋迷,知道胡允昌的名字。1942年父亲从香港到苏北,到新四军军部报到。陈毅将军见到父亲说:

  “你是胡允昌的儿子吗?我们下盘棋吧。”

  陈将军急于下棋的样子实在可爱。父亲棋术不高,陈将军棋术也不高,半斤对八两。陈将军穿一件黑皮夹克,父亲注意到两个肘部磨白了,想必是下棋下的。

  前面说到唐克,他也是苏北的干部。80年代我曾随母亲到唐克在什刹海的家,那时他是石油工业部部长。他家的客厅里有一个专用围棋桌,唐克说是日本棋院送的,日本人同时送他一个名誉七段。母亲告诉我,唐克下围棋是在新四军学的,陈毅元帅培养了一批围棋迷。

  父亲没有教我下围棋。到了60年代,家里还有两副祖父留下的棋子,手工磨制的“云子”,红木盒子。现在所谓“云子”是把石头熔化后滴出来的,比当年的“云子”差多了。后来两副棋子被我的小叔拿去卖了,那时候卖不上几个钱。

我上大学后才学会下围棋。那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一段时间,大多数学生都成了“逍遥派”,有喜欢围棋的学生把陈祖德、吴淞笙请到清华园来,国手对清华棋手。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期,学生只能在狭窄的宿舍里接待国手。我去看了,从此学习下围棋。许多年后,陈祖德的回忆录《超越自我》获得文学大奖,我向他祝贺。我又说:

“祖德,你还记得清华九号楼吗?”

我说起20年前的往事,九号楼是坐落于清华东区的九号宿舍楼。祖德大为高兴,在送我的书上写“以棋会老友”,并同我下授五子棋,结果我赢了。

祖德说道:

“没想到你能赢!你是胡允昌的孙子,怪不得!”

以后又和祖德对弈两回,我都输了。祖德下棋极认真,即是授子棋也一盘不让,非要杀你个片甲不回。

祖德是深受陈毅关怀的国手,他在《超越自我》中深情地写道:

“他(陈毅)光明磊落、宽厚大度、乐观豁达、嫉恶如仇……这一切使他具有了难以形容的魔力。他的言谈举止强烈地吸引着人们,连他讲的四川话我都觉得特别动听,特别带劲,特别富有感染力。与陈老总接触多了,我不但感到四川话越来越动听,也感到四川菜越来越可口。后来我特别喜爱麻辣的菜肴,无疑是受了陈老总的影响。”

 

yazimoi 发表评论于
吴清源入了日籍、死在日本。。
群思 发表评论于
Ding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