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系列十二:代宗为政之六:大器晚成高适和不倒翁苗晋卿相继去世

本人是喜欢历史的机械工程师,有点风马牛不相及。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永泰元年即公元765年春正月初一(癸巳,通鉴作癸卯为误),唐代宗李豫改广德三年为永泰元年,并大赦天下。当天,长安下了厚达满一尺的大雪。


正月十六(戊申),唐代宗加授陈郑和泽潞节度使李抱玉为凤翔和陇右节度使,兼南道通和吐蕃、凤翔以及秦陇和临洮以东观察处置等使;任命他的堂弟殿中少监李抱真为泽潞节度副使。李抱真觉得如果崤山以东出现事变,上党将成为要冲,而兵荒马乱之后,那一带土地贫瘠,百姓穷困,无法赡养大军,于是决定登记民户,每三个男丁中选一名壮汉,免除他们的租赋和徭役,给他们弓矢,让他们在农闲时练习骑射,年底进行考试,根据成绩加以赏罚。三年里,他得到精兵二万,既不花费朝廷的军饷和粮食,府库也十分充实。于是李抱真威震山东,天下人都称赞泽潞的步兵是各道中最强的部队。


同时,唐代宗还任命四镇行营节度使马璘为副通和吐蕃使。


正月二十一(癸丑),朝廷取消岐州的凤翔县,将它并入天兴县。


正月二十三(乙卯),左散骑常侍高适去世。高适是渤海蓚县人。他父亲高从文,在韶州长史位置上去世。高适少年时沦落失意,不事生计;由于家贫,客居在梁州和宋州一带,靠乞讨为生。天宝中年,朝廷负责官吏选拔的大臣注重文词。高适那时已年过五十,才开始留意诗赋。数年之间,他的风格逐渐改变,因文辞的气质自视甚高。每吟一篇,总是为评论家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对他感到非常奇异,举荐他为道科。当时右相李林甫擅权,看不起文雅人士,所以只是以举子看待他,让他出任汴州封丘尉。这不是高适所要的,于是他辞职到河西地区客游。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见到他也感到奇异,上表任命他为左骁卫兵曹,出任自己的府掌书记,跟从他入朝。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极力称赞高适的才华。


安禄山叛乱时,朝廷征哥舒翰讨伐贼兵,拜高适为左拾遗,后转监察御史,仍然辅佐哥舒翰守卫潼关。哥舒翰兵败后,高适从骆谷往西奔驰,赶赴御驾的行在,并在河池郡谒见唐玄宗,因而陈述了潼关败亡的局势,说:“仆射哥舒翰为人忠义,感激朝廷对他的信任,臣还是很清楚的。然而他疾病缠身,智力也即将衰竭。监军李大宜和将士约为亲朋,让倡妇弹箜篌琵琶,自相娱乐,樗蒱赌博,饮酒作乐,不恤军务。吐蕃和吐谷浑以及秦陇一带的武士,盛夏五六月在赤日之下,吃着仓库的米饭还嫌不够。想要这帮人为朝廷勇猛作战,怎么可能?所以才有望敌散亡,临阵脱逃的现象。潼关这样的万全之地,竟然一朝就丢失了。南阳的军队,鲁炅、何履光、赵国珍都各自持节,和监军等数人更是互相争权。靠这种局面,能够保证打胜仗吗?臣和杨国忠争论,他最终就是不肯接纳臣的建议。陛下因此不得不亲履巴山和剑阁的风险,往西临幸蜀中,躲避胡虏的荼毒。陛下不必为此感到耻辱。”唐玄宗十分嘉许,很快就升迁他为侍御史。到了成都,唐玄宗在八月下制说:“侍御史高适,忠贞可嘉,立身高朗,感激朝廷,心怀经邦济国的谋略,知识渊博,身负文人雅士的才干。他的见识和谋略都很长远,可说是深识大体;他的谠言和忠诚都存大义,实在算是位忠臣。应当承担纠察惩治的重任,使他超越讽劝晓谕的职责。现任命高适为谏议大夫,赐给绯色鱼袋。”高适心高气傲,直率敢言,权贵和佞幸都很怕他。


至德二年(757),永王李璘在江东起兵反叛,想占据扬州。当初,太上皇李隆基让诸王分领重镇,高适恳切劝谏,认为不行。当永王反叛时,唐肃宗李亨听说他平时就曾谏止,便召高适前来商议。高适因而陈述了江东的利害关系,预言永王必定失败。唐肃宗为他的论述感到惊奇,于是任命高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他下诏让江东节度使来瑱率领本部兵马去平定江淮之乱,在安州会师。王师准备渡长江时永王就败了,朝廷于是召原永王的大将季广琛自历阳入朝,取消了出征。李辅国忌恶高适忠傥敢言,便在唐肃宗面前诋毁他,唐肃宗因此将他贬为太子少詹事。没多久,蜀中发生动乱,高适出任蜀州刺史,不久又迁往彭州(也在成都附近)。剑南自从唐玄宗回京后,在梓、益二州各置一名节度使,给百姓带来很大负担。高适在蜀时,曾提出撤销西山三城的卫戍。他议论说:


“剑南虽名为东西两川,其实只是一道而已。自邛关、黎、雅以南,和南蛮交界;茂州以西,经羌中直到平戎数城,却和吐蕃相邻。边境的小郡,各派有军队卫戎,全来自剑南。为这些卫戍区运送粮食,竭尽全蜀的财力,加上山南道的帮助,也还嫌不够。如今梓、遂、果阆等八州又分给东川节度,从长远考虑,西川的财政将很成问题。而嘉、陵地区近来又被夷獠攻陷,现在虽然稍微安定,然而依然满目疮痍。又有,一年多以来,那一带耕织都荒废了,所以衣食不得不靠跟成都贸易得到。因此很明显朝廷无法向那里的百姓征役。如今可以征收税赋的地方,只有成都和彭、蜀、汉州。而这四州早已残破衰敝,朝廷却将他们当作十州那样征用重役。这样做要使他们得以持久,不是很难吗?还有,高谈利润的人想方设法盘剥百姓。当差办事的人从早到晚忙于繁文累牒。官吏相互承继,都害怕获罪遭谴,要么要求乡邻担保,要么靠刑罚威逼百姓。因为官府督促不已,逃亡避税的现象日益严重。不想流亡,却又有什么其它办法?近来关中米贵,连衣冠士族也都出城谋生。前往山南和剑南的人比比皆是,在村坊市肆和蜀人杂居。他们的日常生机都有求于蜀人。况且田地和疆界,毕竟都是有限;而朝廷的赋税差役,却简直无涯。为蜀人的生计考虑,他们难道不是很困难吗!


“如今毗邻吐蕃并造成蜀人疲惫不堪的边境城堡,也不过平戎以西的数城而已。它们远在穷山之巅和险绝之末,朝廷为了它们不得不在马匹无法行走的山路运粮,在无人居住的穷乡僻壤设置兵戎。就戎狄而言,得到这些地方也没任何好处;就国家而言,这些城堡也不足以拓广疆土。何必为了这些艰难险阻的弹丸之地,而让全蜀太平的百姓陷入困境?恐怕卫戍这些城堡并非今日的当务之急。国家如果觉得已经派兵卫戍的地方不能废弃,已经出镇的士兵不能收回,那么至少应当撤除东川,并力从事边境的卫戍。即使这样也怕顾不过来,却怎能只依赖成都、彭、汉、蜀四州,去承担如此重负!臣也担心这将违背朝廷要洗荡关东,扫清逆乱的愿望。如果蜀人也开始骚扰,岂不将留给陛下更大的忧患?当年公孙弘愿意放弃西南夷人和临海地区,集中精力应付朔方。贾捐之也请求抛弃珠崖,好安宁中原。他们的谠言关系到朝政的根本,并非一朝一夕的得失。臣的愚见还是希望朝廷取消东川节度,并入剑南,西山那些并不要紧的城防,应当稍以削减。这样一来,蜀人不至于过分困顿,也许可以避免倒悬的危境。陛下如果觉得微臣所陈述的有那么点裨益的地方,请将臣的奏折交给宰相廷议,让公忠大臣确定是否可行,与剑南节度使一同作出最后决定。”


奏疏呈上后,唐肃宗没有采纳。后来梓州副使段子璋反叛,率兵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奂。高适率领彭州士兵跟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打并杀了段子璋。西川牙将花惊定仗恃勇猛,在杀了段子璋后,纵兵大肆抢掠东蜀百姓。唐肃宗愤怒地责怪崔光远不能治军,罢免了他,任命高适取代崔光远为成都尹和剑南西川节度使。唐代宗即位后,吐蕃攻陷陇右,逐渐紧逼京畿。高适在蜀地练兵,兵临吐蕃南境,想牵制吐蕃,然而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很快又被吐蕃攻陷。唐代宗派黄门侍郎严武去取代他,征高适回朝出任刑部侍郎,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这月他去世时,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喜欢谈论帝王和霸主的大略,颇务功名,崇尚节义。他生逢世上多难,以朝廷的安危为己任,然而言过其实,因此被大臣所轻。他长期出任藩牧,为政宽简,给吏民带来许多便利。他有文集二十卷。他在《与贺兰进明书》中,让贺兰进明尽快去救梁、宋二州,以此和诸军搞好关系。在《与许叔冀书》中,他和许叔冀重修旧好,使对方放弃旧日恩怨,一同增援梁、宋二州。在《未过淮先与将校书》中,他要求将校们和反叛的永王断绝关系,各自求得自白;并劝他们说:君子以为义而知变。唐朝以来,通达时事的诗人只有高适而已。


高适死后三天即正月二十六(戊午),朝廷加授剑南节度使严武为检校(代理)吏部尚书,加授山南节度使张献诚为检校工部尚书。唐代宗还任命前袁州刺史李遵为太子少保,允许他只在初一十五(朔望)上朝。


这月,歙州人杀了刺史庞浚。


二月初二(甲子)夜里,雷霆震击宫殿。二月十五(丁丑),朝廷让一千宫女出宫,并让六百有品阶的官员守卫洛阳宫。


二月十六(戊寅),党项羌人入寇富平,焚烧了定陵寝殿。两天后,唐玄宗的十二子仪王李璲去世。同时,朝廷让各座山陵重新归太常寺管辖。二月二十六(戊子),在永、定等十二州的河西党项部落内附朝廷,并请求在他们那里设置宜、芳等十五州。唐代宗答应了。


三月初一(壬辰),朝廷下诏让左仆射裴冕、右仆射郭英乂、太子少傅裴遵庆、检校太子少保白志贞、太子詹事臧希让、左散骑常侍畅璀、检校刑部尚书王昂和高升、检校工部尚书崔涣、吏部侍郎李季卿和王延昌、礼部侍郎贾至、泾王傅吴令瑶等十三人,在集贤院待诏。


左拾遗洛阳人独孤及上疏说:“陛下召裴冕等人待制以备询问,这是五帝的盛德。近来陛下虽然容许他们的直言,却不能采用他们的建言;空有宽容臣下的名声,而没有采纳谏言的事实。这导致进谏的人纷纷闭口,饱食终日,为了俸禄和官位相互招引。这正是忠诚鲠直的人士之所以私下叹息的原因,而臣也以此为耻。如今征战不息已达十年,人们不再从事生产,耕织皆废。拥兵的将领府第馆舍遍布街巷,连奴婢都吃腻了酒肉;而穷人饿着肚皮干活,瘦得皮包骨头。长安城中白昼有人抢劫,官吏也不敢过问。官纪混乱,职务荒废;将军懒惰;士卒残暴。百官互相诋毁掣肘,如同沸腾的稀粥和纷乱的麻绳。民众不敢向有司部门诉苦,有司部门则不敢向陛下奏闻。大家都含辛茹苦,无处告穷。陛下不在这样的时刻思考如何拯救的办法,臣为此实在感到恐惧。如今天下其实只有朔方和陇西还存在吐蕃和仆固怀恩的忧患,邠泾和凤翔的兵马就足以抵挡他们。自此而往,东临大海,南至番禺,西尽巴蜀,连鼠窃之盗都没有,而朝廷还不肯裁减兵甲。倾动天下的财货,竭尽天下的稻谷,供给用不着的大军,臣真不知道到底是为何。假如必须居安思危,自然可以厄住要害之地,在那里安置防御部队;然后撤销其他军队,省下军粮器械的费用,用以减轻疲劳民众的贡赋;这样每年可以减少一半的国租。陛下岂能对这些改革措施持怀疑态度,使得全国的祸患日甚一日!”可惜唐代宗不能采用他的建言。


同时,唐代宗将那些被取代的节度使和其他在京没有具体职务的藩臣,都并入禁门书院,和文儒公卿们一道,显示对他们的恩宠,并特给他们本钱三千贯。


三月初九(庚子)夜里,长安降霜,树上也都结冰。这年闹饥荒,米每斗贵达千钱,各类谷物都很昂贵。三月十五(丙午),凤翔节度使李抱玉辞让司徒,唐代宗同意了,任命他为左仆射兼同平章事,照样出镇凤翔。


三月十九(庚戌),吐蕃派使者前来请和。唐代宗下诏让宰臣元载和杜鸿渐在兴唐寺和吐蕃使者签订盟约。唐代宗征求郭子仪的意见,问他:“吐蕃请求结盟,爱卿觉得如何?”郭子仪答道:“吐蕃总想利用我们的不加防备。如果我们真不加防备而他们大举前来,那么国家就守不住了。”朝廷于是相继派遣河中兵马去卫戍奉天,又派兵巡视泾原,了解吐蕃人的动向。


次日,长安刮大风,将大树连根拔起。这年春季不下雨,导致严重干旱,京师米价昂贵,每斛贵达万钱。


四月初八(己巳),关中自开春以来首次下雨。这年夏天,盩厔(今陕西周至)出现野生穞麦。


四月二十七(戊子),退休致仕的太保苗晋卿去世。苗晋卿是上党壶关人,世代以儒学见称。他祖父苗夔,道行特高,终身不仕,死后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他父亲苗殆庶曾任绛州龙门县丞,很早就死了,后来因为苗晋卿的缘故被追赠太子少保。苗晋卿幼年时就好学,写得一手好文章,并进士及第。他最初被授任怀州修武县尉和奉先县尉,但因事被贬为徐州司户参军。任秩期满后他被调任,因为考绩高等而出任万年县尉。他后来升迁侍御史,历任度支、兵、吏部三员外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他升任吏部郎中。翌年,他和吏部郎中孙逖同时官拜中书舍人。开元二十七年,他以本官暂时负责吏部选事。苗晋卿性格谦虚柔和,候选人中有些靠诉讼索取肥缺的人,即使唠叨不休,或者声色俱厉,苗晋卿总是宽容他们,从来没表现出愤怒的样子。开元二十九年,他官拜吏部侍郎。苗晋卿先后负责选拔官吏五年,因为他的宽弛,选部胥吏大多趁机为奸,公开收受贿赂。当时天下太平,每年前来候选官吏的人常达万余人。李林甫担任尚书,专门把心事放在宫廷里,所以将铨衡官员的事全交给苗晋卿和同列侍郎宋遥负责。因为候选人很多,朝廷每年也任命其他有见识的官员兼职,一同考定书判,务求在选拔官员方面实事求是。天宝二年(743)春,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奭参选。苗晋卿和宋遥因为张倚新近得到唐玄宗的恩宠,便想讨好他,考取预备官员的有六十四人,分甲乙丙科,苗晋卿他们将张奭放在首位。大家都知道张奭不读书,因此论议纷然。有个叫苏孝愠的人,曾担任范阳蓟县令,在安禄山手下做事,便将这事详细转告了他。安禄山因为得到唐玄宗的特别恩宠,可以随时谒见,因而上奏了这事。唐玄宗于是把登科的人全都集中到花萼楼,他亲自到那里策试,结果发现真能登第的人十无一二。而张奭手持试纸,竟然一整天写不下一字。当时人们称他为“曳白”。唐玄宗非常愤怒,于是将苗晋卿贬为安康郡太守,宋遥贬为武当郡太守,张倚贬为淮阳太守。他还下敕说:“门庭之间,不能训子;选调之际,仍以托人。”指责张倚既不能训导儿子,又只懂得请托关系。当时士人的儿子们都把这事当作笑料。


天宝三载闰二月,苗晋卿转任魏郡太守,出任河北采访处置使。他在任三年,政绩良好。刚好遇上进京考核,他便趁机上表请求退休回归乡里。到了壶关时,他望见县衙大门,却步不敢进去。小吏进言说:“太守位高德重,不宜自轻。”苗晋卿说:“《礼记》说:‘下公门,式路马。’何况这是父母之邦,本就值得特别尊敬。你这说的是什么话!”他接着大会乡党,欢饮累日后才离去。他还捐献了俸禄三万钱作为乡学的资本,用以教授乡里的子弟。不久他改任河东太守和河东采访使,后来又入朝担任尚书和东京留守,内征为宪部尚书。安禄山叛逆时,杨国忠因为苗晋卿颇有时望,想压抑他,因此上奏说:“陛下应当让大臣镇守东道。”唐玄宗于是外派他为陕州刺史和陕虢两州防御使。当入朝对答时,苗晋卿一再用年老多病为理由辞职,因此忤逆了圣旨,被改以宪部尚书的身份致仕。当长安失守,衣冠士族流离失所,多数被逆党胁迫后出任安禄山的官员,自陈希烈和张均以下数十人全都赶赴洛阳任职,而苗晋卿则逃到山谷中,然后往南投奔金州。当唐肃宗到凤翔时,下手诏追他赶赴行在,当即拜他为左相,军国大务全都和他咨询。收复两京后,他因功封为韩国公,实封五百户食邑,改任侍中。后来因为贼寇逐渐被消灭,他屡次请求退休。唐肃宗下优诏同意,让他罢知政事,改为太子太傅。翌年,唐肃宗思念旧臣,又重新拜他为侍中。


苗晋卿为人宽厚,清廉谨慎,为政专举大纲,不问小过,所到之处都有惠政。魏郡民众都很思念,还为他立碑颂德。当他掌握大权后,小心谨慎,未曾得罪于人。他生性聪敏,通达事体,办事干练。朝廷百司的文簿,他过目不忘。他修身守位,靠智慧得以自全,舆论将他比作汉朝大不倒翁胡广。


唐玄宗驾崩后,唐肃宗下诏让苗晋卿摄理冢宰(即负责葬礼)。他上表再三推辞说:“臣听说古时候当殷高宗在服丧期间,百官听命于冢宰;虽然没有什么事迹,但毕竟存有文字。况且一时的事情,这礼制也未必沿袭。如今残寇依然是朝廷的忧虑,每日政务非常繁多,都是有关兵马和驻守以及讨伐等事宜。如有善算良谋,便能立即获胜,擒获敌寇。陛下如果实行古人之道,居丧期间不说话,那么苍生何以依赖,朝政也难免荒废。臣读了国家的起居注,也在礼部翻看了以前的敕令,在太宗、高宗、大行皇帝(即唐玄宗)在位的时候,都有过国哀,而皇帝并不停止视朝,认为帝王君临天下,难以遵循常情。如今遗诏已有规定,要求皇帝三天后就得听政。陛下遵照太宗的先例,则用不着冢宰;遵照大行皇帝的遗诏,便应当及时听朝。万姓颙颙肃敬,都有共同的愿望。还希望陛下知道治国的重要,顺应民心的恳切,以义断恩,不要更改先例。如今最低阶的朝臣,也都觉得臣心力昏聩,外貌老朽,还有疾病。朝廷如有急事,必须立即决断。凡人和圣上不同,岂能受诏?陛下发哀已经五天了,还希望依照遗诏听政,那么四夷万国,将在悲痛中得到万幸。”唐肃宗当时已处弥留状态,阅览了他的表章后昏绝过去,后来也就同意了。


几天后,唐肃宗也晏驾了。唐代宗即位后,又下诏让苗晋卿摄理冢宰。苗晋卿上表恳切谢辞说:“臣觉得往昔天子居丧时,百官之所以听命于冢宰,是因为君主尚为幼小,而政事繁忙,所以情理当然。沿革不一,今古异同。而周武王和汉文帝,善于变通,他们的范例,可作为准则。又有,晋襄公墨縗(黑色丧服)出兵,是因为兵革的需求,哪里是因为不够哀伤?这称作‘义在断恩’。况且百善之至,无加于孝。然而容颜憔悴,心力悲绝,痛不欲生,那是匹夫守节的常情,并非帝王承继大业的做法。昨天(六月)二十日,陛下在大行皇帝灵柩前即位,是根据先帝的遗言,也是前代从不更易的章典。因此知道所省略的并无害处,所保存的理所应当。防威灭端,好处很多。陛下孝顺之心至纯至真,天地明察。然而报答辛劳养育的大恩,申展无穷无尽的思念,那是终身之痛,岂在乎一朝一夕!但因为一日之内,朝政万务都在其中,必须依赖陛下的尽心,才能形成国政。百僚万姓以及僧道老人等等,都聚在一起议论,无不认为臣年老无能;臣的愚昧岂能预测圣心?况且臣也已经长久没有摄理朝政,所以真不敢奉诏。特意乞求陛下遵照遗命,三日后就开始听政。臣广泛听取了群臣的意见,不胜恳切,还希望陛下割痛抑哀,那么天下人将在悲痛中感到万幸。”唐代宗号泣着同意了。当时苗晋卿年已衰暮,又患两足疾病,唐代宗特别允许他乘坐肩舆到中书省办事,入阁也不用一步一趋,没几天才来视事一次。他身历三朝,皆以谨慎严密见称。


广德初年(763),吐蕃入寇长安。苗晋卿当时卧病在私人府第,吐蕃得知后,让人抬着他入宫逼迫威胁,但苗晋卿闭口不言,吐蕃人最终也不敢加害于他。唐代宗从陕州回长安后,册封他为太保,罢知政事,又下诏让他以太保身份退休致仕。这月他去世,唐代宗为此取消三日朝会,让京兆少尹一员护理他的丧事,和葬礼有关的物品全由官府供给,还赐给他家绢布五百段和米粟五百石。太常提议他的谥号为“懿献”。当初,苗晋卿任东都留守,引用大理评事元载为推官。这时元载任中书侍郎兼同平章事,因为感激他的旧恩,便示意有司部门改谥为“文贞”。大历七年,朝廷让他配享唐肃宗的庙庭,这是后话。


要想知道唐代宗后来的情况,请看下篇文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