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换效果。 02032018
十几年前有一部电影叫“航站楼”(The Terminal), 说的是一位东欧游客(Tom Hanks饰)到达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时,他的国家发生了战争,他发现自己陷入了国际政治。由于这场战争,国土安全部不会让他进出美国。他无限期地被困在肯尼迪国际机场。维克托住在机场的时候有一名空姐(凯瑟琳·泽塔 - 琼斯)与他熟识起来……汤姆汉克斯扮演的这位东欧游客在一次对空姐说到要去弄点东西吃时打趣道,“我总是搞不清,该说have a bite to eat, 还是have a eat to bite?”
作为非英语国家的游客或者新移民,这种困惑很自然。在美国生活久了,对各种习惯用语就会慢慢下意识理解接受。但是好奇,对某种表达中前后词汇次序的偶然调换对英语是母语的人会产生什么样的直觉反应?问单位里的万能匠博士,回答是,“当然意思是很不同的。A bite to eat, “ bite” 是作为名词,代表可吃的一片食物。而eat to bite 显然不知所云,因为eat不作为名词用,尽管bite可以是动词咬。 继续顺着思路推下去,平时人们常常赞叹某个新建筑新设施或刚买的新奇玩意儿,说,“Isn’t that the state of the art?” 会不会有新移民一时高兴说成,“art of the state”, 听起来别扭但错在何处?万能匠此时来了兴致,“你看,state of the art 中的art指的是某技术在某领域的最新发展水平。比如水泥在1880前由于成分和工艺的关系,只能在夏日里的大热天才能迅速干固(cure)。在以后的岁月里,由于成分,比例和工艺的改进,使得水泥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实施在任何一个季节都不必顾忌能不能cure的问题,当时的人们可称那种新技术是state of the art at the time。次序倒过来,art of the state就匪夷所思了。
实在忍不住想到最近在Netflix上刚刚看了几集的“Better Call Saul”,只因它是一部得奖当红连续剧“绝命毒师”(Breaking Bad”的prequels(前传),没料到那么令人捧腹,再一查,全是原班的制作人马(编剧和导演,演员除外),主演是那专为身份可疑者辩护的律师Jimmy McGill,轻松自在,常爆金句,让人忍俊不禁。一次盛怒之下,他误把(真正从中作梗人是他亲哥哥)他哥事务所的高级搭档骂成,“a pig fucker”。想想看,日常生活中,多少爱爆粗的人会破口一骂,“what a fucking pig……”只是Jimmy McGill此处把定语和宾语置换了一下,“what a pig fucker”,虽还是骂人,却有意外及恶意喜感出彩,让人笑出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