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语》(The Shape of Water)海报
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加里·奥德曼(Gary Oldman)和他在《至暗时刻》里饰演的丘吉尔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Frances McDormand)在电影《三块广告牌》中
3月4日,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揭开谜底。今年最佳男主角加里·奥德曼(Gary Oldman)和最佳女主角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Frances McDormand)还都算是众望所归。但最佳影片《水形物语》(The Shape of Water)的确让太多人大跌眼镜,遭到朋友圈许多网友吐槽。
如果换《三块广告牌》(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或《逃出绝命镇》(Get Out)获奖,也许我就不写这篇文章了,因为我觉得相比之下这两部,甚至《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Call Me by Your Name)都丝毫不比今晚的获奖影片逊色。但我今天要讲的是另外一部奥斯卡提名电影《华盛顿邮报》(The Post)。
电影《华盛顿邮报》(The Post)海报
颁奖前许多媒体其实已经预测了《华盛顿邮报》虽然由大牌导演斯皮尔伯格、大牌男女主角汤姆·汉克斯和梅丽尔·斯特里普撑场,但斯皮尔伯格中规中矩的学院派电影风格在当前电影业追求新奇和突破的氛围下显得过于稳重,以至于在奥斯卡颁奖前已经lost steam(失去了热度)。然而,我认为这仍然不失为一部电影佳作,是我心目中的无冕之王。其实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更加精彩。
如果有人问你谁是美国史上最强悍的女强人?你的回答会是什么?美国总统可以说是地球上最有权力的人,有这样一位女性,她扳倒了美国总统,我们称她为最强悍的女强人好像并不为过。在个人生活上,她的经历也充满了传奇。他老公婚后出轨,本来内向、害羞的她居然奋起斗败小三、夺回产业,找小三的老公最后得躁郁症而举枪自尽。堪称女强人里楷模的她,就是《华盛顿邮报》前发行人 —— 凯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电影《华盛顿邮报》(The Post)讲述的就是她的真人真事。
凯瑟琳和巴菲特是多年的好友,在《巴菲特传》里,她被描述为一个“没有安全感、没有意见、也做不了决定、时时刻刻都要问别人意见的人”。这好像和我们常人想象中的女强人有着天壤之别。
从害羞内向的女儿到相夫教子的主妇
1917年,凯瑟琳“含着银汤匙出生”,她自小家境优裕,但母亲Agnes Ernst对她非常严厉、消极和居高临下,对凯瑟琳的自信心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她后来内向和缺乏自信的性格。凯瑟琳的父亲Eugene Meyer是一位金融家,后来曾任美国联储局主席和第一任世界银行行长。他于1933年以82.5万美元买下了被破产拍卖的《华盛顿邮报》。
凯瑟琳在芝加哥大学上学期间就对劳工问题非常感兴趣,心系底层人民的疾苦。大学毕业后,她在旧金山的一家报社工作了一段时间,从此开始了她作为新闻记者的职业生涯。她报道了当时的旧金山码头工人的大罢工。
1938年,她开始为父亲的《华盛顿邮报》工作。这时候一个小伙子出现了,他叫菲利普·格雷厄姆(Philip Graham),是一个南方中产农场主的儿子。他曾是哈佛法学院报纸的主编,从哈佛法学院毕业后担任最高法院大法官Felix Frankfurter的助理,当过兵参加过二战。小伙子25岁的时候迎娶了当时美联储主席的大女儿,才貌双全的凯瑟琳。婚后的凯瑟琳偶尔为邮报写写专栏文章,大部分时间里她是一位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
华盛顿交际圈的热门人物
在父亲是前美联储主席和第一任世界银行行长的光环照耀下,格雷厄姆夫妻自然而然成为华盛顿交际圈的重要成员。他们除了和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名人是好朋友外,还与约翰·F·肯尼迪和杰奎琳·肯尼迪·奥纳西斯,罗伯特·肯尼迪,林登·约翰逊,罗伯特·麦克纳马拉,亨利·基辛格,罗纳德·里根,南希·里根等许许多多政治家都成为了朋友。
1960年林登·约翰逊成为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就是由凯瑟琳老公在后面牵线并促成的。格雷厄姆夫妻与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长期友谊也闻名遐迩,而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拥有大量“邮报”股权。
老公从事业蒸蒸日上到出轨、自杀
老丈人自然对这个才华横溢、在政商界如鱼得水的女婿分外赏识和器重,1946年,凯瑟琳的父亲尤金·梅耶(Eugene Meyer)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任行长时,他把《华盛顿邮报》70%的股份给了女婿菲利普(老丈人出钱让女婿买下70%股份),另外30%股份送给了女儿凯瑟琳。当时老丈人根本就没有计划让女儿接班,而是全力辅佐女婿,到去世前梅耶一直是女婿的亲密顾问。
在女婿菲利普领导下的邮报有了很快的发展和扩张,分别买下了电台、电视台和《新闻周刊》。而且在政界的台前幕后也长袖善舞,多次为肯尼迪总统、约翰逊副总统写演讲稿,促成多项内阁提名。菲利普1961年被肯尼迪总统委任组建公私合营的卫星通讯公司,即COMSAT,并担任主席。
丈夫掌管着美国首都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有四个可爱的儿女,到此时我们似乎没必要再继续这个无聊的故事了。但乌云已经开始笼罩在这个看似完美的家庭头上。根据凯瑟琳的回忆录《个人历史》,她丈夫经常情绪不稳,时而会不由自主地激情四射,时而又陷入深深的沮丧和忧郁。
1962年菲利普认识了《新闻周刊》的澳大利亚籍女记者罗宾·韦伯(Robin Webb)并发展成一段非常夸张的婚外情,两人经常公开出双入对,毫不顾忌外人和妻子。
1963年,和情人韦伯双双出现在亚利桑那一个报纸出版展会上的菲利普,突然像醉了一样不可控制,抓着麦克风发表一系列疯狂演说,包括揭露肯尼迪总统和女画家玛丽·平肖·梅耶(Mary Pinchot Meyer)有婚外情等等。他的助手不得不打电话给他的私人医生,私人医生和凯瑟琳乘私人飞机赶来,把他用紧身衣绑在飞机座位上飞回华盛顿。
在精神病院呆了5天以后,菲利普离开了妻子,彻底投向情人罗宾·韦伯,向他的朋友们宣布,他打算离婚,然后立即再婚,并表示他计划买下《华盛顿邮报》余下的30%股份,自己取得100%控制权。
6月份他再次发病,并和外遇也断绝关系,回到了家中。这时他被正式确诊为躁狂抑郁症。8月份,在弗吉尼亚自家的农场里,他将一把双筒猎枪塞到自己嘴里扳动了扳机。
菲利普自杀前不久修改了遗嘱,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给了情人韦伯。对凯瑟琳来说,父亲送给老公的70%股份被老公送给了小三,自己也面临着失去邮报的控制权。此时凯瑟琳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父亲已经去世,母亲也年龄大了,而且从来也没关心过她,她拉扯着四个孩子,开始了夺回邮报控制权的行动。要拍成电视剧的话,这个阶段就是好几集的戏份,最后凯瑟琳的代表律师以挑战遗嘱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赢得法官认可,判定菲利普签最后版本遗嘱时患有精神病,该遗嘱无效。
在回忆录里凯瑟琳这样说韦伯:“她此后没有索要过这笔遗产,再也没有出现在我的生活里。我相信她是真的爱菲利普,她从来没有接受过关于菲利普的任何采访。我相信她一定是一个非常好的女人。”
就这样,对老公,对小三没有一句怨言,凯瑟琳走出了人生的最低谷,从一个悲催的寡妇,变成一个刚强的女人。凯瑟琳和四个孩子拿回了大部分华邮的股权,凯瑟琳成为《华盛顿邮报》的大老板,开创了在美国女性领导一家主流媒体的先例。
凯瑟琳·格雷厄姆和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电影中饰演的角色(firenewsfeed.com截屏)
《华盛顿邮报》这部电影就是讲的凯瑟琳夺回华邮控制权之后的故事,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将改变华邮命运的事件——“五角大楼文件”泄密事件。历史上这个事件有《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两条主线,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华邮这边的故事。
化危机为机遇,华邮一跃成为全国性媒体
“五角大楼文件”,即《美国-越南关系,1945-1967:国防部的研究》,是美国国防部对1945-1967年间美国在越南政治军事卷入评估的秘密报告。1967年6月,时任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启动研究计划,希望留下一份“越南战争的百科全书”,为此成立了一个“越战历史专题组”。到1969年6月,专题组的最终报告终于形成,分47卷,包括3000多页历史分析和4000多页原始档案,级别为“机密-敏感”(敏感指信息如果公开会使政府蒙羞),这就是后来被称为“五角大楼文件”的越战历史文件。这套文件揭示了美国对越政策的起源和演变,及美国如何走上了战争升级的道路。
当时真正仔细读过此文件的人聊聊无几,除了一个人,那就是:丹尼尔·艾尔斯伯格(Daniel Ellsberg),五角大楼军方分析师,“专题组”成员,受雇于兰德公司。经过仔细阅读和分析了五角大楼文件,艾尔斯伯格相信越战期间美国政府和总统对人民编造了种种谎言,他越来越怀疑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合法性,深感自己有责任公布战争真相,于是他分批复印了文件。
1971年,美国已经陷入越战泥潭达6年之久,阵亡士兵高达5万9千人,美国公众的反战情绪高涨。艾尔斯伯格把文件先是泄露给《纽约时报》,后又泄露给了《华盛顿邮报》和全国多家媒体。
邮报主编本·布拉德利和汤姆·汉克斯在电影中饰演的角色(hollywoodreporter.com截屏)
后来的故事就和电影差不多了,时报登出文件后,邮报的主编本·布拉德利(汤姆·汉克斯饰演)也坐不住了,他们比时报慢了好多拍,正如热锅上蚂蚁时,文件从天而降。邮报记者从波士顿拿到文件连夜赶回华盛顿,到布拉德利家里着手开始阅读研究和写稿。
邮报内部意见也不统一,当时恰逢邮报股票刚刚上市,凯瑟琳在董事会里还没有树立威信,在好多前朝老臣眼里,她只是一个摆设而已,董事会开会的时候,她几乎连发言的机会都没有。当时《纽约时报》已经收到法庭禁令禁止他们继续刊登文件,邮报再刊登无疑是同样的结果,此时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导致邮报的覆灭。但看似懦弱的凯瑟琳,在一群大男人反对的声音中,作出了坚定的抉择:刊发。
后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司法部的官司从联邦法庭打到上诉法庭,最终两案并在一起到达最高法院,最高法院6比3裁决媒体胜利。
最高法院Hugo Black大法官写下一段荣耀史册的判决词:
有人说:“五角大楼文件”应该拍时报而不是邮报。当然这有一定道理,时报的故事也许可以拍出一部更加惊心动魄的电影。最高法院的判决开启了美国媒体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最成功的媒体当属《华盛顿邮报》,斯皮尔伯格的这部电影抓到了这个历史转折点:
第一,刊发“五角大楼文件”使《华盛顿邮报》从一份华盛顿地方性报纸跃升到全国性的大报。
第二,凯瑟琳·格雷厄姆从一个内向害羞、外表有点懦弱的女子转身为一个叱咤风云女强人,后来领导邮报这个报界巨头几十年,影响了无数媒体人。
第三,“五角大楼文件”事件实际上是《华盛顿邮报》报道尼克松“水门事件”的前奏。
《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的开场第一个镜头——水门大厦
电影《华盛顿邮报》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水门大厦的保安意外发现窃贼而报警。这正好是另外一部1976年的好莱坞电影——《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的开场第一个镜头。可以说关于“水门事件”的1976年电影《总统班底》是这部2017年的《华盛顿邮报》的续集。
“水门事件”追踪报道,掀翻总统,改变美国历史
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得到来自“深喉”的匿名消息,揭开了白宫的丑闻。当时凯瑟琳也面临一个报与不报的抉择,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这次她更是顶住压力,大力支持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对“水门事件”坚持不懈地调查,后来其他各大媒体都跟进穷追猛打。可以这样说:没有《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调查和报道,就没有后来尼克松总统的下台。
“水门事件”时期凯瑟琳和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在一起讨论(截屏自《华盛顿邮报》)
尼克松总统更是视新闻媒体为敌人,在后来公布的录音中,他对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说:“The press is your enemy(新闻媒体是你的敌人)”, “Enemies. Understand that? … Because they’re trying to stick the knife right in our groin.(敌人。明白? ......因为他们试图把刀子放在我们的腹股沟里。)”
诺拉·埃弗伦(Nora Ephron)在回顾“纽约时报书评”的畅销回忆录时写道:“格雷厄姆夫人的故事,从女儿到妻子,到寡妇到女人的旅程与本世纪女性历史惊人地相似。” 2017年开始可以说是女权主义运动在美国走向一个历史的新高潮。《华盛顿邮报》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就是把历史呈现给观众,并引起观众对现实的共鸣。
另外一方面,在美国,新闻媒体被比喻成第四种公权力,更有“无冕之王”的说法。当今美国又在重演当年尼克松视新闻媒体为敌人的时代,新闻媒体是否还能保住无冕之王的桂冠,值得所有人关注。
作者:薄雾
本文首发于“美国华人”公众号(ID: ChineseAmeric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