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看国内的电视剧了。最近连着看了两部,《琅琊榜》和《风起长林》。《琅琊榜》的口碑好先看了。感觉的确是部十分优秀的电视剧,也因为对这部剧的喜爱,又接着看了它的续集《风起长林》。虽然续集稍稍逊色,但也算是上乘之作。
《琅琊榜》包含了许多引人入胜的元素,例如复仇,斗智,爱情,兄弟情谊,亲情,以及相见却不相认等等。而我关注的是这部剧中,还表现了一个颇为敏感的主题,那就是权力的合法性。
梅长苏的复仇行动,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要清洗所谓父亲谋反,赤焰军被灭的天大的冤案。但当这一行动逐渐深入时,他意识到要真正洗清这一冤案,已经不仅仅是翻案那么简单了,而是要皇帝退位,太子取而代之。也就是说,江山易主。这在中国的封建传统观念中,这本身就是大逆不道,就是谋反。在电视剧里,逼皇帝同意重审赤焰旧案的那一集,老皇帝的愤怒,伤心和无奈,表演得十分精彩。他不能退让,退让就意味着权力失手。一旦权力失手,他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了。
电视剧里,让梅长苏大义凛然地说出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这句话。无疑,这是一个颇为现代的观念。自古以来,“朕即天下”,深入人心。皇权的合法性,就在于执掌权力者本身的合法性决定的。也就是说,只要权力的执掌者是合法的,他的权力就是合法的。
换个说法,就是说无论皇帝如何使用他的权力,都是合法的。因为他站的那个位置,天然地给予了他合法性去使用权力。所以老皇帝会对梅长苏说出那句:“无论是谁,只要他坐在这个位置上,都会做出这样的行为的。”
在中国,从古至今,权力和掌权者是合二为一的。要挑战权力的使用是否合法,就必须挑战权力的执掌者。
《琅琊榜》演到最后,就是挑战权力的执掌者。其所根据的理由是十分正义的:老皇帝的背信弃义,纵容奸佞,滥杀忠臣。分析起来,所有这些行为,都是源于权力执掌者老皇帝个人的多疑和冷血。
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总结出《琅琊榜》的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权力的执掌者必须忠奸分明,否则其拥有的权力没有合理性。这样的权力执掌者,可以由另一个正直的人取而代之。
所以,看完《琅琊榜》,作为观众,我们丝毫没有觉得靖王篡位谋逆。他是在顺从天意民心。
这种挑战王权合理性的主题,在续集《风起长林》里也有体现。不过,却是反面的角色,是被鄙视的大逆不道行为。
《风起长林》的后半部中,权力的执掌者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小皇帝。他的权力是继承而来的,因为他是太子。也就是说,和他个人的品质毫无关系。尽管他懦弱摇摆,误信馋言,间接地害死了老长林王萧庭生。可是萧庭生父子依然忠心耿耿,丝毫没有想要去挑战小皇帝的权力。相反,当他的权力受到挑战时,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拼死去维护。
《风起长林》中,有一个挑战权力的人,那就是萧元启。他那句:“如果我做了皇帝,肯定要比他做得更好。”当然,他为了获得王权王位,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以这样的人品,去挑战权力执掌者的合法性,自然是谋逆篡位,而不是顺应天意民心了。
《风起长林》里的皇后,时刻都在担心兵权在手的长林王会威胁小皇帝的权位。剧中也有暗示,其实长林王若要取小皇帝位而代之,并非不可为,而是不为耳。为什么呢?宁愿自己蒙冤,也不要去挑战王权,《琅琊榜》中所赞赏和实践的观点,在续集里却被抛弃了。忠君才是被推崇的优良品德。无论皇帝如何无能,下属都必须俯首称臣。当看到飞扬不羁的青年才俊萧平旌在糊涂霸道的小皇帝面前俯首称臣的场面时,我觉得真是悲哀。
假设,《风起长林》里的小侯爷并没有通敌和出卖国家利益的行为,而是为了争夺皇权而起兵谋反。此时的萧平旌会如何反应呢?刚出场时的小侯爷,也是个好打报不平的热血青年啊。若是没有了道德衡量的角度,天资过人的长林王萧平旌该如何确定自己行动的立场呢?说到底,在中华文明的传统里,权力的合法性问题,是一个困难的话题。《琅琊榜》似乎想要超脱一般人的视野,它也部分做到了。可惜演到续集时,还是回到了固有的观念中。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