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 八十年代面面观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市民在商场购买鲜活的猪肉。

 

水牛是江南人种田的工具。

 

铺就的油漆马路。一马平川的塞外风光。

 

80年代的课堂,学生们很积极。

 

80年代的香港。处在世界经济发展大潮前沿的香港是“亚洲四小龙”之一。

 

某县群众正在庆祝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80年代,饱受压抑的文艺界吹起了一股外来风,日本女歌手裸露双肩倾情歌唱。李振盛/摄。

 

邓小平视察蛇口。

 

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民们落实“包产到户”政策,正在划分土地。

 

80年代百姓的服饰脱离了蓝灰的暗淡,变得花样繁多起来。图为一群光彩照人的女士在街上。

 

还记得吗?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妈妈亲手做的。连扣子掉了,妈妈给缝上。

 

村民们扛着家什下田去。道路已经是油漆路了。久保田博二/摄。

 

80年代的衣服商场,姑娘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看到后面的电视机了吗?这已经是生活条件很优越的家庭了。

 

粉碎四人帮后,哈尔滨首次举行了百对青年集体结婚典礼,分别身着中山装和花布棉袄的新郎、新娘们坐在毛主席和华主席画像前接受祝贺。李振盛/摄。

 

改革开放的春天里,三轮车上的奶奶专注地望着天安门前的热闹情景。李振盛/摄。

 

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农民仍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生活。萧云集/摄。

 

农民从纺织品交易市场满载而归。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能够从事多种经营,解决了人多地少的矛盾。萧云集/摄。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温州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乘着改革开放的势头,温州人的生意遍及全国。图中的温州人正顶着寒风在北京街头卖衣服。萧云集/摄。

 

时代发展到1984年,百姓的发型也追求“资产阶级情调”了。图中的人正在做发型,吸引了周围的姐妹们的关注,想着回头自己也弄一个。萧云集/摄。

 

思想解放的农民组建起剧团来,为边远的地区送戏。图中乘船的村民要出去演出。萧云集/摄。

 

农民们自己富裕起来了,1985年2月,苍南县的21位农民专业户还召开起了自己的记者招待会。萧云集/摄。

农民们自己有东西吃了,生产经营也自由了。图中是1985年的情景,农贸市场上的农民在赶集。萧云集/摄。

 

忙里偷闲,卖菜的老爷爷也翻书长见识呢。萧云集/摄。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个胖娃娃……",典型的80年代农村媳妇“回娘家”的情景。萧云集/摄。

 

话说现在你还能看到免费电影吗?有过在乡村看电影的经历吗?这可是80年代农村娱乐的重要方式呀。晚上放电影了,村民们呼朋引伴,吆喝上一群人,早早地感到放电影的地方好占一个好位子。萧云集/摄。

 

随着中国体育在世界大显身手,尤其是乒乓球名列前茅,民间也兴起了这种时髦的体育活动。1986年,图中的孩子正在进行乒乓球激战。萧云集/摄。

 

某县正在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演出。萧云集/摄。

 

温州农村的农贸市场。萧云集/摄。

 


农民们也逐渐接受先进的生活观念,1985年1月,浙江绍兴的计划生育宣传队为乡亲们演出文艺节目。萧云集/摄。

 


青年人思想开放,机关青年们跳起了交谊舞。萧云集/摄。

 

1985年夏天,一群追求时尚的年青人掀起了学习吉他的热潮。萧云集/摄。

 

乐什么呢?80年代的机关气氛悠闲,办公室的故事简单。萧云集/摄。

 

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在很多地方,土葬仍然盛行。但随着火葬的全面推行,这种场面也逐渐减少了。萧云集/摄。

 

三轮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1989年某县城的三轮车“大集合”,群众也可以通过三轮车载人增加收入。萧云集/摄。

 

1984年,一些县城的交通状况还不发达,火车售票处拥挤不堪,设备简陋,线路和车次还很少。萧云集/摄。

 

1982年,小巷中的居民正在给自家的蜂窝煤通风。可能现在的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蜂窝煤长什么样子了。叶健强/摄。

 

1983年,某不负责任的爸爸居然开心地把自己抽过的烟给孩子抽。叶健强/摄。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位老婆婆肯定深谙这个道理,她正在捡地上洒落的玉米。叶健强/摄。

 

广州是中国开放的前沿。20世纪80年代,珠江轮渡十分盛行,随着一座座大桥的拱起,渡口逐渐一个个关闭了。图为1984年的芳村渡口,人与车拥挤着等待上船。叶健强/摄。

 

80年代,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1984年的某天,机场民警还热情地为老外撑起了伞。叶健强/摄。

 

都说“遛鸟”是老北京人才干的事情,但许多其他地方的老人也将清晨提着鸟笼漫步公园当成了一大乐趣。瞧这爷孙俩,多有意思!叶健强/摄。

 

1985年,街头上骑自行车的年轻母亲。这可真是拖家带口的,骑车技术肯定不一般吧!叶健强/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流动加速,大城市里的外来务工人员也越来越多。带着强烈希望的人离家别口来到陌生的城市,其中的艰辛也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会吧!叶健强/摄。

 

虽然统一装上了水龙头,但水却没有按时送来。1987年8月,忙活了一天的职工们也不得不到街上唯一的提水处提水。叶健强/摄。

 

图为正在垃圾旁经营的水果摊。许多农产品批发市场仍然处在无序的管理状态下,个体经营者自己又缺乏组织,秩序混乱,垃圾遍地。叶健强/摄。

 

1988年4月,照片上的这位身上夹满了木夹的男子,看他的表情,显然是出师不利。叶健强/摄。

 

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农村大都有这样的经历:粗心的母亲,光腚的小屁孩。叶健强/摄。

 

虽然倾盆大雨,旋风阵阵,但交警的敬业精神不减,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维持秩序。叶健强/摄。

1989年,为了抓两名逃犯,广州大沙头数百名市民都出动了,最终成功地将歹徒围堵在了下水道里。叶健强/摄。

 

如果图中的男孩再小一点,把地点移到山清水秀的乡村,我们会觉得这是一幅令人开怀的田园嬉戏图。城市环保意识和卫生意识还有待提高。叶健强/摄。

 

80年代,学习雷锋盛行。1984年9月,某小学二年级的小学生在街头游行,表示“我们也要学雷锋”。石宝琇/摄。

 

城市中的大板楼虽然设施不齐全,但邻里天天见面,互相排忧解难,倒是人情味充足。石宝琇/摄。

 

为了纪念五一劳动节,陕西铁路分局组织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合唱晚会。石宝琇/摄。

 

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圈占了学校、幼儿园的操场和露天场所,但依然挡不住孩子们玩耍的热情。

 

1987年6月1日,小朋友们趁着公园不收门票快乐地过足游戏的瘾。石宝琇/摄。

 

人们对城市绿化的观念也发生改变,不但宽容野草的生存,还有意开辟绿地供游人休憩。

 

图中的人正舒坦地躺在公园草地上。石宝琇/摄。

 

当年温泉只是有钱人享受的待遇,也随着对群众的广泛开放变得“接地气”了。石宝琇/摄。

 

在陕北农村,因为只有到了春节才有时间,儿女的婚事大多被安排在这时候,春节和孩子婚事一起庆祝,倒是喜上加喜,使节日气氛更浓。石宝琇/摄。

 

1989年6月8日,甘肃省村民正在等待观看一年一度的“观音娘娘出巡”典礼,这可是祈求福禄的大事,不敢马虎。石宝琇/摄。

 

在一些偏远的地方,正规的牙医诊所还很少,百姓的牙病多是让江湖医生来看。石宝琇/摄。

 

"咿咿呀呀——"台上上演那千古春秋,可惜学生娃们看不懂,于是说"要是现代流行歌曲,该多好"石宝琇/摄。

 

跟着大人晒粮食大约是很多农村娃们的温馨记忆。1982年,一群小伙伴们正在努力地干活。当时,收获的粮食还要根据家中人口交给国家一定的“公粮”。石宝琇/摄。

 

民国和抗战中为了逃难而移民于西安古城墙的老河南们忘不了自家的“河南梆子”,每天下午为群众们演出。石宝琇/摄。

 

云南香格里拉森林覆盖率非常高,但20世纪80年代,乱砍滥伐现象非常普遍,直到国家严禁长江中上游进行森林采伐,这种场面才很少见到了。徐晋燕/摄。

 

虽然裹着小脚,但这位奶奶还是跳起了迪斯科舞。徐晋燕/摄。

忙里偷闲,掰手腕。徐晋燕/摄。

 

云南楚雄的人们对跳脚十分热衷。徐晋燕/摄。

 

皮影戏在北方十分流行,但在云南的腾冲也出现了。这位艺人手中的皮影戏很奇异,看上去更粗犷些,而且形象也不再是历史故事中的形象,而是当地民间鬼神。徐晋燕/摄。

 

某偏远地区小学的乒乓球台,虽然简陋,但已经很难得了。徐晋燕/摄。

 

摸铜佛是云南姚安人的重要传统,该铜佛有名有姓,叫作高奣映,据说可以治病祛痛。徐晋燕/摄。

 

老一辈人仍然保持过中元节的习俗。从他们的脸上可以看到岁月的痕迹。徐晋燕/摄。

 

住在这个小院子中的这户人家,也不知在这里繁衍了几代人。小院在来来去去中就渐渐老了。徐晋燕/摄。

 

在计划生育还很难实行到偏远地区的时候,很多人家生育甚至十几个也不稀奇。而现在,年轻一代再像父辈那样生七八个孩子已经不可能了。王艺忠/摄。

 

仔细看清了,这个简易的篮球框是在一颗上年纪的树上啊。但孩子们对体育的热情依然不减。图为1985年的西双版纳勐罕镇。王艺忠/摄。

 

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儿时美好的记忆,对于西双版纳傣族的很多放牛娃来说,他们的童年就是蓝天、白云,还有那头老牛。王艺忠/摄。

 

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只要那个喇叭一声吼,全村上下就全出动了。王艺忠/摄。

 

1988年,河边的母亲与孩子。王艺忠/摄。

 

大自然赐予西双版纳的温泉曾经是一个男女共浴、其乐融融的大澡堂。随着旅游开发的大规模开展,虽然给他们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也使他们失去了与自然的和谐。王艺忠/摄。

 

云南“赕”的祭拜仪式。王艺忠/摄。

 

这是云南一位120岁的老寿星,据说生活在热带地区如此高寿简直是一大奇闻。参透人生的老人对死亡毫无恐惧:“我什么时候可以死?”“您长命百岁不好吗?”“不啦,……早就想死了为何就死不掉?”王艺忠/摄。

 

生活在深山中的人,不得不祖祖辈辈用竹桶从很远的地方取水。而取水的工作也成了家中孩子们日常的工作。王艺忠/摄。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入学日子,山中的孩子也在梦想着自己的未来。军人是他们崇拜的偶像,大盖帽自然是他们的时尚。王艺忠/摄。

 

小朋友们在努力学习。李振盛/摄。

 

曾经是著名小商品市场的青岛即墨某路,到90年代由于政府“退路进室”政策而不复存在。吴正中/摄。

 

老、中、小三代向乘客兜售糖葫芦。吴正中/摄。

 

20世纪后期,养路工作大幅度机械化。但因为没有任何机械能像人那样做的准确,所以“抬轨”工作仍不可少。石宝琇/摄。

 

从1986年开始,铁路公安突击严打”铁道游击队“。图中是西安市铁路公安干警正在审问盗车嫌疑犯。石宝琇/摄。

 

沿海地区的居民时常受到台风的困扰。图中为浙江苍南群众在抵抗台风。萧云集/摄。

 

1980年7月,一部以宣传庐山风光为主的电影《庐山恋》在江西播出。谁也没有想到,这部定位于风景抒情片的电影会在一夜之间风靡全国,成为了爱情题材的代表引领了整个八十年代,并影响至今。

 

那时候的饭馆大多都还是国营的,吃饭得先去柜台开票。

 

对于领袖人们从小的教育就是充满了崇敬和感激。

 

那时候国人还没习惯地铁这种公交方式,所以地铁站里显得有些空荡荡的。

 

地铁上也不用担心被挤成了沙丁鱼罐头。

 

那时候大人们总喜欢把自行车停在路旁,然后找块空地一蹲就开始围着打牌下棋。

 

没有和谐号出门远行是一个漫长的旅途,冒着浓浓蒸汽的车头现在已经很难再见。

 

火车站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直都是那么的拥挤。

 

无论什么时代,百货大楼里都是人来人往,万国旗一般挂着的毛巾柜台前,营业员并不会为了销售而卖力推销,国营大锅饭里总少不了她的那份。

 

那时候民航还属于部队,是空军建制的一部分。

 

80年代的中国是真正的自行车王国,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是国人代步的首选。

 

蓝白灰是那个年代中国人穿在身上的主色调。

 

穿着花格子衬衣牛仔裤,手带电子表的时尚青年,这些fashion的装扮在那个年代不是你想买就能买的。

 

那个年代可乐饮料不是国人解暑的首选,口渴了一分钱一杯的凉茶和糖水才是最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