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读过一本令我印象深刻的科幻小说。19世纪法国人儒勒.凡尔纳写的《气球上的五星期》。写十几个探险家乘坐热气球横穿过非洲大陆的故事。
记得那部小说可谓是既有真的幻想亦有真的科技。一串串精心设计出的惊险情节自然的化为一场场’高科技‘跻身于茫蛮的森林沙漠湖河及与原始部族文化冲突时的合情合理的惊险丛生。
气球在非洲大陆东起西落,但不是一路直飘完两点之间的里程。它有时因为什么探险目的而降落,会最终被当地黑人部族当作鬼怪而受到攻击。有时因气象突变飞行难以继续困在野蟒丛林。或气球遭到损害不得不降落,而在地上遇到危胁难以逃离。……非洲大象,猴们都曾几乎让气球人员的生命陷于万劫不复。
这部小说通过它的情节所传达出的诸如:生命只为完成好奇战胜挑战、勇敢、舍己为人、智慧、意志,…等等这样的精神层面的信息在当年的自己是确确实实收到了。以至于不愿认为它不过是一部科幻小说。有段时间在不自觉中它甚至成了我看待世界的眼镜。
现在回头看,这类的只教人以“纯粹”的小说固然可能在总体上有洗礼精神的作用。但相信它同时也有其负效应的一面。因为它会令处于童年懵懂中的孩子从忽略到蔑视生命中比前者更为重要的平凡的一面;有与以上那些“崇高的”素质相反的,懦弱,平庸,利己、愚蠢的一面。(尤其是一本太合儿童口味的书-)。
而事实上,蔑视人本身所具有的那些平凡与懦弱…对人生尚未起步的头脑来说应该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因为一个人所蔑视的人性部分并不会由于被蔑视而消失。当它们被‘忽略’或‘蔑视’所压抑而无法以适得其所的方式置于心理与行为的相对合理的位场上时,会是人的种种可能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温床。
举个比较极端的形式便是:从满腹‘完美’的人性理想到它被现实击碎时跌至因空虚的自我放大、放纵,甚至于回归人性原始的贪痴状态都是可能的。
试想,科幻小说中的理想实践场在现实中可遇的几率极小,而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所需的是要人注重对自己平庸一面的步步修为。而这,‘高、大、上’ 的小说并未涉及到。
当年的我像大多数爱看书的儿童,读书,-犹如逛货摊-,是比较杂的。而世上引人入胜的好书有那么多。这样,因一本小说而被洗脑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所以,有幸有色眼镜所戴时间并不太长。而即便是在这不太长的时间里也曾被沉闷、孤寂、惶惑等等情绪侵扰过。如果当时我只读这样一本或这类几本书,那它给予我后来人生的意义很可能会是大大的不同。
然而,我也并不想否认这本书在我心理成长时正面助益。首先即是前面提到的那类超乎于凡物之上的纯粹的精神气质。当时想,它即便是存在于一本科幻小说中,但既然有人写出来就说明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不是刚刚读完就能比较弹性的看待这些。
更是过了许多年才懂到:在现实中这些“高、大、上”其实并不可超脱于平凡之上。
还有就是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们对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的全心倾注。
想起当年读《气球》的另一收获。原来仅在不到二百年前,非洲那里还是块混沌之地,居住着未开化的部族。作者对当地居民的看待,曾经也是我一度戴上的“眼镜”度数的一部分。
…戴眼镜、换眼镜、尽量摘去眼镜…,也许是所有读书的眼睛所需要经过的。
前几天的傍晚,去村外看天鹅。走在刚刚出村的小路上时,忽听不远的天上噗地一声巨响,一抬头见到图上这个大热力气球,中间燃着红火团。它好像是刚刚从这段莱茵河的对岸升起。
在今天,再设施完备的热气球也不必再做远行想象了。当我回来时它已也在往回飘……。你好, 气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