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代开始,中国发展的主题只有一个:学习与追赶西方。
各种思想,只要是积极的,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不同角度与方法:比如新中国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
前三十年尝试的是集体主义(公有化)。后四十年尝试的是个人主义(私有化)。
集体主义的被个人主义取代,说明集体主义的维护成本比较高,只有在特定条件下能存在。比如对个体欲望的压制其实是多数人不愿意接受的。但在不抱团就死的情况下,不得不抱团,不得不集体主义。这正是土共成立到新中国工业基础打好这一段时间的情况。
然而,集体主义成功的解决了生存与安全问题,它同时也成功地瓦解了自身存在的基础与前提。生存无忧,接下来最重要的当然是享受。于是集体主义倒塌,个人主义兴起。
在中国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都没有忘记要学习西方。只是两个思想的方式不同。
集体主义的特征是硬骨头,要自主,费劲高成本也要自主。
个人主义的特征是目光短浅,要依附,投入到西方怀抱,借西方的力量来提升自己。这种方式看似低成本又省力。其实付出血汗与资源代价十分高昂,要不断受制于人,也不省心。
两种不同的思想来建设国家,各有利弊。
集体主义需要的条件更高(比如外在的严酷环境,领导威信,以及内在离心力量的挑战),因此不容易维持。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来的新道德,基本上经不住物质利欲的考验。
个人主义更符合人性的贪婪与自私(比如小岗的自私领导), 不需要刻意维持,稍一刺激就能激发。问题是不容易控制,很容易泛滥。
更严重的是,基于集体主义的新道德在被解放的自私与贪婪面前没有一点抵抗力。跟欲望与金钱比起来,建立于集体主义基础上的新道德一文不值,一触即溃。
这就是中国私有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根源:一切都以利益来衡量,听命于欲望。掌握权力的要贪腐,掌握金钱的昧良心。
这说明,建设一个健康的中国,不能靠没有道德凭依的欲望刺激(私有化),或者说,私有化应该以道德完善为前提。286386486学西方都是囫囵吞枣,只看到欲望的放开,没有看到观念约束。结果只学到私有化,没学到道德化(西方企业虽也以牟私利为目标,但有良心和社会责任感要远多于中国的私有企业,尤其是公有转私有企业)。
从历史经验上看,当下中国道德建设,即不能恢复集体主义,也不能放纵自由主义。可能的理想出路,在恢复基于人性良知的传统。这种传统对人的约束效果可能没有集体主义那么显著,但是应该有更广泛的接受空间,也可以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