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天 巴厘岛南湾码头(Benoa Harbour)
巴厘岛位于印尼爪哇岛东部,面积5620平方公里。 岛上有10余座火山锥,山脉纵横。 海水湛蓝清澈、软沙阔滩、风情万种。 气候宜人、景物绮丽、民风淳朴,是世界旅游圣地之一。 巴厘岛的庙宇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纺织、歌舞、和风景闻名于世,其观光业大约占到当地经济的80%。
巴厘岛是珊瑚礁三角洲的一部分,珊瑚礁三角洲是海洋生物品种最多的地区,有大约500多个建造珊瑚礁的珊瑚,是加勒比海的七倍。
巴厘岛在25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闻名的水稻梯田灌溉系统有上千年的历史。 1860年6月,大名鼎鼎的威尔士自然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从新加坡前往巴厘岛。 他在游记中写道:“我既惊讶又高兴,因为在几年对爪哇的访问中,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美丽和精心培育的地区。 一个略微起伏的平原从海岸延伸到内陆十或十二英里,在那里被一系列树木繁茂的山丘所环绕。 被茂密的椰子树,罗望子树和其他果树丛勾勒出来的房屋和村庄遍布各个方向。 在他们之间延伸着豪华的稻田,由精心设计的灌溉系统浇灌,这将成为欧洲最好的耕种地区的榜样。”
公元十世纪,印度教传入巴厘岛。 前后几任信奉印度教和佛教的国王相继即位,使得本地信仰溶合了印度教和佛教。 公元十五世纪,伊斯兰教传入爪哇,促使大批印度教的僧侣、贵族、军人、工匠和艺术家逃亡巴厘。 今天,巴厘岛是印尼唯一信奉印度教的地区,84%的人信奉印度教。 主要语言是印尼语和英语。 巴厘人面对侵略却是坚强不屈。 1906年,荷兰人进攻沙努尔地区,成千上万的皇室成员和追随者选择自杀而不是受降。 当荷兰入侵克隆功(Klungkung)地区的时候也发生了类似的大规模自杀事件。 这些自杀事件经新闻传到欧洲后引发震动,迫使殖民者实行较人道的统治,巴厘岛的传统文化也由此能够保留下来。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人类学家Margaret Mead和Gregory Bateson,艺术家Miguel Covarrubias和Walter Spies,以及音乐学家Colin McPhee在巴厘度过了一段时间。 他们对岛屿及其人民的描述创造了巴厘岛的西方形象,成为“个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美学家的迷人土地”。 西方游客开始访问该岛。
我对巴厘岛的了解是从多位影视明星在此举办婚礼开始的。 仅仅一天的观光远远无法尽兴,一年后我又回来了两天。
进入Benoa Harbour。
码头出口处有迎宾歌舞表演。
克隆功仲裁法庭(Kerta Gosa Hall of Justice)
Kerta Gosa始建于1686年,是克隆功地区(Klungkung)文化遗产。 在梵语里Kertha是和平的意思,而Gosa意味着广播。 Kerta Gosa是克隆功国王宣布法规、司法、和惩处的地方。 Kerta Gosa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Kerta Gosa有两座主要建筑:悬浮厅(Bale Kambang)和Bale Kerta Gosa。 悬浮厅建在Taman Gili池塘里,好像漂浮在水上。 Kerta Gosa是克隆功王国的法庭,是仲裁犯法、特别是犯罪的地方。 悬浮厅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屋顶装饰着传统影子木偶(Kamasan style)形象的壁画。 这些壁画提醒人们不要重蹈覆辙。
这些精美的壁画采用故事主题,描述了Ramayana和Sutasoma Kakawain的故事。 这是一种心理学的诱导方式,包含了心灵和精神层面。 壁画分六层,低层有关Tantri;第二层讲述Swargarokanaparwa和Bima Parwa Swarga扬善惩恶,转世轮回的事迹;第三层传播神圣牧师Bagawan Kasyapa的故事;第四层有关地震的神奇传说;第五层表述Bimaswarga的事迹;第六层描述在天堂的生活。 其他的壁画包括早期农具、绘画、模型、传统刀具、甚至舞狮服饰。
悬浮厅(Bale Kambang)屋顶的壁画,用影子木偶来代表人物。
悬浮厅(Bale Kambang)屋顶的壁画,用影子木偶来代表人物。
悬浮厅(Bale Kambang),后面是瑟马拉普拉博物馆(Museum Semarajava)。
瑟马拉普拉博物馆(Museum Semarajava)
瑟马拉普拉博物馆始于1910年,共分三部份:位于Kerta Gosa右侧的三个房间;其余的位于通往政府办公室的一侧;另外马路对面的纪念碑下也有一个房间。 该博物馆的前身是一所荷兰中学,溶合了现代荷兰和传统巴厘岛的建筑式样。 它的藏品概括克隆功王国(Klungkung Kingdom)从史前到现代的完整历史,包括考古发掘、皇室旧照片、songket(金色或者银色线布)、传统舞蹈和礼仪服装、陶瓷、武器、绘画、家具、棕榈酒和棕榈糖的制作、制盐等等,是探索巴厘岛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好地方。
古代织布机。
古代独木舟。
古代壁画。
古代中国的铜钱。
古乐器。
大门(Pemedal Agung)位于Kerta Gosa西边,是一座传统巴厘式样建筑,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布沙基母庙(Pura Besakih)
布沙基母庙是巴厘岛上最重要、最大、和最神圣的印度教寺庙,有“万庙之母”的美称。 寺庙分6层,坐落在阿贡山(Gunung Agung)西南1000米高的山坡上,有23个独立但相关的寺庙对称排列在主轴线两旁。 周围环绕着风情万种的稻田、河流、丘陵、和高山。
尽管起源尚待确定,有些基石却至少有2000年历史。 自从1284年爪哇侵略者来到巴厘,这里就是印度教的祭祀场所。 公元15世纪,这里更成为Gelgel王朝的国家级寺庙。
1963年,阿贡火山爆发造成1700人死亡,但是寺庙却毫发无损, 当地人归功于众神显灵。 为了祭祀每位神祇,每年在此举行至少70次庆典,具体日子由一年210天的“乌库”历法确定。
进去的时候,有个当地人神密地拍拍我的肩膀,说带我去参观别人不能去的地方。 尽管导游警告过要小心骗子,我还是好奇地跟他走了。 我们穿过几座寺庙,沿途都有人站岗。 他只是点点头,别人也点点头,就让我进去了。 看来看去,原来旅行团只带人从庙的旁边走过,他带我进到院子里。 我不觉得有多好看。 最后有人递给我一张表,也不知道上面写些什么。 他们叫我捐钱,我说没有。 他们死缠烂打,我只好把身上仅有的$5给他。 后来带我进来的那个人再领着我出去,客气地叫我给小费,说哪怕一点点也行。 我是真的没有钱了。 他看见我实在没钱,没说什么就走了。
那些人示意我可以在这里照相,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 也许这些寺庙有特殊宗教意义,外人无法入内,我做为捐款人可以进来看?
快步追上前面的团友,来到最高处看远景。
开始往山下走。
中轴线?
按照规定,游客们都穿着租来的、五颜六色的裙子,完事后要交回去。
Pura Penataran Agung是寺庙群中最大和最重要的一座,由七个区域组成,分别代表宇宙的七个层次。 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神殿。
参观完毕后,坐在大巴上等待其他团友回来。 旁边来了一辆旅游大巴,上面下来许多盛装男女。 我的座位正对着大巴的中门。 因为无聊,我拿起相机对准车门。 每一个下车的人抬起头来都可以看见我。 每一个人都微笑着、挥手跟我打招呼,表现得那么和善!
午餐
中午在位于Rendang的一家旅馆吃自助,放眼周围尽是绿油油的梯田… 一年以后再来印尼,看见更多梯田。
餐厅旁边的印度教湿婆神像。
这个人在靠近大门的亭子里演奏乐器。
后面的游泳池。
对面的亭子和住宿区。
大门旁边的墙角…
友善的一家三代…
彭丽普兰民俗村(Penglipuran Culture Village)
彭丽普兰村位于巴厘岛东部海拔700米的高坡上,占地100公倾,有竹林、耕田,和村落。 气候凉爽、风景宜人、民风淳朴。 由于偏僻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当地居民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彷佛是现实版的世外桃园。
根据古老传说,Penglipuran来自Pengeling Pura,意思是勿忘祖先,也有人说Penglipur意味着艺人,因为以前国王每逢遇到麻烦都喜欢来这里度假,安祥、宁静、美丽的自然环境能让人忘掉烦恼,换来心灵上的安宁与鼓舞。 村里经常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和祭拜祖先。 有些是家庭式的,有时是全村性质的。 如果赶在宗教节日来,就能真正体验到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
村里的房屋完全按照巴厘的传统格式建造。 每个院落的外观都一样,泥土砌墙,竹子铺顶,房子用石头、木材、和棕榈树搭建。 遵照印度教的传统,民居分三部份: 大门和前院是神圣的地方,中间是住所,后面是其他不堪的地方,像厕所、晾衣服的地方、或者畜栏。在宗教圣日,人们会在大门口摆祭品,祈祷。
彭丽普兰的格局像梯田一样层层叠叠,次序井然。 按照传统,村子也分三部份:最高处是村口和神殿,中间的民居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最低处是墓地(当地施行土葬而不是印度教的火葬)。 村子里非常干净,据说这里是世界上最干净的三大村庄之一。
当地居民非常友善。 人与人之间相处得异常和谐,造访的客人都会得到热情款待。 下班后,人们往往会访亲探友、聊天、甚至玩斗鸡。
今天是当地的节日,到处人山人海。 这是村头的装饰。
民居前院的喷泉。
主人从厨房里端出节日食物(不是给我们的)。
石板街道非常干净。
一张布满风霜的脸…
地上堆满手工艺品…
由于人多,耽误了不少时间。 导游担心再参观下一个景点将无法按时赶回去,于是联系了游轮。 他得到的回应是还有两个旅游团被困在山里,想去哪里就尽管去吧! 如果自己出来玩,回去晚了游轮不会等;但是游轮自己的旅游团就一定会等。
登巴萨蜡染坊(Tohpati)
Tohpati Village是巴厘岛的蜡染(Batik)中心。 蜡染是一种使用蜡的点和线来装饰布料的染色方法,鲜颜的色彩、精美的图案、甚至特有的气味都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印尼,特别是爪哇岛,的蜡染达到炉火纯青。 荷兰曾于1835年邀请印尼工匠传授蜡染技术。 瑞士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明了仿蜡染技术。 后来爪哇岛又发明了整版蜡染技术。 德国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大规模地使用蜡染。 今天,机器的或者手工的蜡染技术在世界各地推广,有些甚至应用在计算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