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愁和思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忧虑一词实际上包括忧愁和思考两个方面。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先有思考,思考产生出忧愁来。

我记得有句古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常常被误解,我以前就将这句话理解成为“人无近忧必有远忧”了。

从近至远看,我们都活在忧患意识里面,究竟好不好呢?我不想对护持忧患意识的态度妄加评论,只是想分享个人的看法。

在我看来,忧患意识不仅给人增加包袱般的沉重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有误导人的眼界,使人处事时采取被动态度的作用。明确说,我是不赞成整天愁眉苦脸的。

打个比方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快乐,他可能用两种心态去获得。一种是努力逃离痛苦和烦恼,另一种是被快乐吸引,朝向快乐的方向去追求。前者可能导致人不断看到痛苦和烦恼——因为人需要经常提醒自己,害怕一不小心自己就与痛苦为伍了。后者呢,人心里对快乐的目标是乐观的,他的注意力在目标上,好像他不被困在什么地方一样。

也许有人问,乐观好是好,但乐观能解决眼前的忧虑吗?

回到眼前,回到当下,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就是坦然接受眼前的忧愁。接受的意思分两层,首先是把与眼前困难相关的,该做的能做的事情想好并且都去做好。第二层接受,是如何看待想做而无法务实行动起来的部分,这部分就是远忧或远思了。

远思和远忧都是未来的,不确定的。如果人在当下被这些困住,那意味着人可能被自己的不自信卡住,或者被自己某种害怕的惯性局限住了。这些困住人的忧患意识,无非要求人多给它们一些关注——它们想要人对它们存在于当下的自我里面有所知觉和了解。如果人在察觉到它们的存在以后,与它们温柔相对,既不刻意反对压抑,也不特别鄙视它们,忧患意识终会在受到重视和了解之后,而悄然淡去的。

如此对待无法在当下轻易放下的忧愁,就是人自视时,第二层意义下能够实现的自知与自爱。这种实践,也算是一种自我学习。

2018.10.23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