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阅读《纽约客》时,我们阅读些什么

    2017年有一份新闻报道可以说改变了世界:当时不到而立之年的罗南·法罗(Ronan Farrow)以长篇雄文揭露好莱坞大佬韦恩斯坦长年性侵女星,最终促成了如火如荼的、女性反抗职场性骚扰的MeToo运动。

    这篇报道最早就是在《纽约客》上登出,并引发雪崩式的连锁报道,从娱乐业渗透到新闻、体育、科技等等行业,直到今天还是热门话题。刚过去的9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主持人Jimmy Kimmel就以此作梗,开了一通严肃的玩笑 。

  《纽约客》杂志看了近二十年。

    《纽约客》是一本周刊,基本上每周一期,也有几个固定的节假日期间会两周出一期。对许多读者来说,大约是很难读完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即便如此,它还是以丰富的内容、独树一帜的装帧、精确优雅的文字风格和高端稳固的办刊品位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世界各地的读者。

    对我来说,每期到手,最先看的是最后面的影评专栏。两位写家安松尼·莱因(Anthony Lane)和大卫·丹比(David Denby)轮流坐庄,总给人先睹为快的感受。至今记得其中某位曾说的话:“有关电影的第一个真相就是:它们都是假的。”

    我最期待的还是每期的短篇小说。大多数都读了,有时想想这么日积月累下来,一年有四、五十篇,二十年有近千篇,是不是应该很有成就感呢?他们这个短篇小说栏目,跟杂志一样,有着无可比拟的“世界性”,风格、题材、文字,无一不显如此本色。这些年不仅屡见华人作家的作品,也时时有从俄罗斯、西班牙、以色列、波兰、德国、土耳其等国翻译过来的文字。窥斑思豹,虽有偏颇,却也颇胜于无了。

    这些短篇小说里头,我更关心几位华裔作家的作品,比如哈金和李翊云。他们放弃母语而用英语写作,且在殿堂级别的《纽约客》上发表,抛开小说主题和内容的偏向不谈,文字上的成就和被认可,应是大可作书立传来介绍的。

    另外一点:《纽约客》的稿酬优渥。小说栏目的编辑曾介绍说小说类稿件基本上是一个字一美元,而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价位。在其他各类中短篇小说杂志常常不付或者付不出稿酬的大形势下,《纽约客》如此“财大气粗”又愿意“慷慨解囊”,也难怪各类作家都以小说能登上《纽约客》为最高荣誉了。

    看久了,还喜欢上他们的财经专页,不是每期都有,但是作者詹姆斯·苏若维奇(James Surowiecki)的视角总是独特,却又深入浅出,将经济、金融、商业的大话题信手拈来,叫人眼界顿开。另有一位女作者,专门写购物指南样的专栏,告诉你买什么、怎么买,甚至列出价格之类,也颇有意思。

    《纽约客》每期也有两到三首诗歌作品,长短咸宜,是我在地铁停靠站之间的阅读选择;一两分钟,掠眼而过,惊艳或者迷惑,懂或不懂,倒不那么重要了。

    每期最前面的一个专栏是“小城大话”(The Talk of the Town),既有针对国际国家大事的社论大作,也有关于纽约人、纽约风物的清新小文。还有一个专栏叫“众声喧哗”(Shouts & Murmurs),常见名家“戏”作,偶尔觉得蛮有趣,比如伍迪·艾伦(Woody Allen)就是常客。

    每期一般还有流行音乐、书藉、电视、建筑、绘画、歌剧等方面的评论专栏,还专有一页介绍四、五本新书,偶尔也成为自己的阅读或者购书指南。

    每期自然还有各种各样的专题报道大块头,涵覆文化、科技、体育、政治、军事(革命)、商业、医药、生活等等领域,基本上每期都会有一到两篇叫人一读到底的文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这些文章一点都不学究或者学术化,从来不叫人望而生畏。作者或编辑们玩弄的一些新词汇,也不会构成普通读者的阅读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纽约客》常常登载有关中国的专题报道,比如最近几期里看到的有关中国雾霾、习近平作为红二代代表如何崛起的文章。这类文章大多具有耐人寻味的切入点、多层次的扫描、深入的思考、广泛采集的细节与素材、以及相对中立、尽量不武断的新闻态度,常有让人读起来就不忍释卷的力量。

    专写中国的美国人欧逸文(Evan L.R. Osnos,1976年出生于伦敦),也因此吸引许多海内外的华人读者和拥趸。他写的中国人和中国事,对许多海外华人来说,因为类似的角度和距离感,也许更容易引起共鸣。他好几本有关中国的书籍最近还在大陆顺利推出了简体中文版,且销路不错,大约也足以佐证他的作品所及人群和心灵的深广。2014年,他的《野心勃勃的年代:在新中国追逐财富、真理和信仰》(Age of Ambition: Chasing Fortune, Truth, and Faith in the New China)更一举获得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殊荣。

    贯穿全本杂志、点缀几乎所有页面的漫画插图,也是《纽约客》的一大看点。最近这几年他们还在尾页开辟了给漫画配对话的竞赛:漫画家登出漫画,大家寄去标题,两三期之后先是登出编辑选出的三行入选者,再过一两期选出最终获胜者。我个人觉得蛮有意思,猜测漫画作者的心理和画面传达的意思(多是人物之间的对话),千人千话,每每看到别人出乎意料的诠释,也是赏心乐事。

    此外,每期的封面、读者来信、最前面的广告类栏目(纽约哪个电影院放哪个电影,哪个博物馆展出什么作品,哪家饭店有什么新品之类,同时配有简短的评论),也很有可看性和可读性,可以偶尔作为纽约生活和出行的指南。

    《纽约客》,写给纽约人,更写给全球读者,不失本地风味,又兼全球视野,大约也是他们长盛不衰、如今还能每期印出百万册的耀眼资本吧。

    作者注:本文最初完成于2015年。近两三年来《纽约客》有些栏目也有些调整,比如财经专页不再常见,欧逸文已经常驻华盛顿特区关注美国政界等等。尤其可喜的是,有两三位华裔作者成为它的专栏作家,比如乐评人苏华(音译于Hua Hsu), 聚焦于中国人和中国事的范嘉阳(音译于Jiayang Fan)等。

yingjia 发表评论于
是本相当不错的杂志。
chufang 发表评论于
《纽约客》的漫画也很出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