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看新闻说美国亚裔的家庭收入为所有族裔中最高,我心想,这对某些人士来说可不可以算是亚裔乃至中国人成功融入美国的一个标志呢?思绪未罢,先自莞尔,对于这样一个老话题的争论,恐怕永远不会有消停的一天。
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聼过或者参与过这样的老生常谈:我们怎样才能融入美国社会,尤其是美国的主流社会?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陷入自悲自悯的境界:融入美过主流对大多数人、尤其是第一代移民来说,也许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於是我们常常反观其他族裔。你看黑人们,他们这几十年争取到多少属于自己的权益。你看印度人,在各种职场尤其是程序员这个世界,他们完全如鱼得水,涨薪升级永远比同质同材的中国同僚们更快更高效。更不要看诸如俄罗斯人、意大利人之类的白人族裔了,他们就是所谓的美国主流。
日前和同事一起出去吃午饭,他们两人一个是印度人,一个是俄罗斯人。席间说起姓名之事,两位同事异口同声道:「你们中国人美国化得最厉害,比如,大多数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光我们组就有露丝林、爱德华张、阿伦朱、悌姆陈等等。」
聼他们这么一说,不得不点头称是。反回头去看,俄罗斯人有一些名字原本就和英语名字相差无几,但是也有很多人坚持本名的俄罗斯风味,比如同事里面的伊格纳特(Ignat)、维拉德(Vlad)、迪米趣(Dimitry)、艾琳娜(Elena)、塔提安娜(Tatianna)。印度同事呢,似乎名字方面保留得更彻底了,充耳可闻的都是阿密特(Amit)、拉季锡(Rajesh)、希尔帕(Shilpa)、阿帕娜(Aparna)。再远高了说,连前总统奥巴马的名字巴拉克(Barack)也是充满他父亲的祖囯肯尼亚之风情呢。
那么,我们融入美国的决心和努力是不是有甚其他族裔了呢?诚然,姓名只是这个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现象的一个小小侧面,就如家庭收入一样。可它又确实反映了我们的苦苦挣扎和孜孜努力:朋友同事里面的中国人哪个不是为小孩的取名费尽心思呢?而在美国,更费一番心思的结果就是一个英文名字再加一个中文名字,虽然中文名字用的很少。
前些日子读以前的小说写作老师赛尔金的自传书《一个左撇子的自白》,里面有一篇文章写的是一群意大利作家聚会时常常讨论的问题:这些身在美国的意大利的作家们常常感到被歧视、被标簽化,觉得自己始终游离在美国的主流社会之外。生于美国康州的皮特赛尔金终于忍无可忍,最终退出了这样的作家聚会,因为他觉得这样的感觉「被歧视、非主流」毫无意义,因为美国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大熔炉,正是不断湧入的非主流族裔才构成了美国这色彩丰富的社会风景。
想至此,不禁要哑然失笑:由此看来,谁都没有真正地融入美国。收入也罢,名字也罢,来到美国学习、工作和生活,注定了我们要有一份有別于父辈祖辈或者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们的体验与阅历,如何去汲取其中的正能量、将此换作几十年无悔无怨、快乐而满足的人生,才是比整天陷於“如何融入美国主流”这个伪命题更重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