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饺子,思乡的情

当2018年的太阳抵达南回归线,我们又一次想到了传统的节日美食——饺子。

小时候,每逢至就早早盼着,恨不能多准备一个肚子,能吃下很多很多的饺子。大弟弟饭量大,每次吃水饺能吃上四大碗,总嫌母亲做的少。母亲也总是拍拍他的脑袋,笑哈哈地说:“你先吃饱我们再吃,一定管够。”

前天和母亲聊天,又说起这段陈年往事,她感叹:“原来生活困难,包顿水饺抢着吃,现在生活好了,反而要变着花样哄着吃,做的花样再多每人也就吃十来个水饺。再说,谁也不怎么稀罕水饺了,平时的饭食也是想吃啥吃啥。”

是啊,上了点岁数的人,都经历过物质贫乏的年代,不少人受过冻、挨过饿。父亲是1955年在舟山群岛参军,1958年退役。他曾说,当时去参军,最朴素的愿望是能吃饱饭。到了部队才慢慢懂得“没有国哪有家”的道理,才知道军人职责是保家卫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家分到十二亩农田,但父亲在工厂上班,我们姐弟四人上学,家里只有母亲一个劳动力。记忆中,母亲分到土地后没有丝毫喜悦,而是悄悄流泪。她要给我们几个做饭洗衣,还要承担责任田的耕种,那时候没有农业机械化,都是肩扛手提,沉重的担子压的母亲喘不过气来。母亲动员让我辍学,给她当帮手,我坚决不同意,父亲也坚决反对。父亲说:“我就是吃够了没有学问的苦,记笔记都是用符号,认识几个字还是在部队学的,孩子们必须上学,责任田尽点心就成,孩子上学是大事。”

我大学毕业后,母亲还一直略带歉意地给我解释说:那时候负担太重,也不是真不想让你上学。我自然理解她的苦衷。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我家实现了吃白面,有余粮,不再为基本生活而焦虑。除了每年的节、冬至以外,全家团聚的日子也可以吃上三五次水饺。

第二个十年,我和大弟弟参加工作,家庭经济状况大幅改善,水饺成为日常餐。开始尝试着做各种馅的水饺,提升水饺的品质。

第三个十年,老父亲退休在家,和母亲一起含饴弄孙,其乐融融,我们四姐弟各有各的生活和工作。偶尔团聚,围在一起包饺子成为一种情结、一种氛围。我们都喜欢制作水饺的过程,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享受围坐在一起的幸福味道。

第四个十年,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姐弟四人传承父辈遗志,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亲历者,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时总不自觉地想起父亲的音容笑貌,父亲的家国情怀。每个冬至去他的墓碑前,都会送上他喜欢的一束百合,一碗他喜欢吃的羊肉胡萝卜水饺……

冬至将至,我们虽然在各建设工地坚守,但有创意的铁建员工每年都别出心裁,及时晒出我们的“智慧水饺”,花样百出、造型别致、拼图新奇,总能把浓浓的冬至水饺情完美演绎。期待着冬奥会工地的水饺造型,文登电站女生的水饺创意,成昆青年的水饺拼图,郑济铁路员工的水饺诗歌……

四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瞬间,却让百姓感受到中国经济的腾飞、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更让世界人民对中国巨大成就刮目相看。四十年,中国实现了富起来、强起来,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下一个四十年也必将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春天故事”又一次在世界舞台拉开序幕,我们仰望星空,共同期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