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台湾“网红政治”的虚与实


回锅出任“阁揆”的苏贞昌走网红路线。

  中评社香港1月26日电(评论员 束沐)近来,蔡英文加强网络直播,频频将“走基层”实况在社交媒体播放,新任“阁揆”苏贞昌更是把大陆用语“接地气”作为施政口号,将网络直播当做日常工作内容,连一向传统、拘谨的马英九也拍摄“一日店员”影片变身商店服务员。一时间,台湾政治人物似乎人人都成了“网红”,“网红政治”再度成为台湾政情舆情热点。

  众所周知,将“网红政治”推向台湾政治舞台中心、纳入台湾选举政治主要议程的代表人物是柯文哲与韩国瑜。前者通过参加综艺节目《一日市长幕僚》让岛内大量各地、各阶层、各年龄段对政治原本没兴趣的民众转化为“柯粉”,后者则是成功地把线上声量转化为线下能量,在绿色大本营高雄席卷89万选票,创下了台湾选举政治史的奇迹。“北柯南韩”现象开创了台湾政治的大数据时代。

  总结来看,台湾目前的“网红政治”主3要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政治人物“网红化”,以近似艺人真人秀的形式包装自己,不惜搞怪、卖萌、扮丑,展现“直率淳朴”的一面,赢得民众好感;二是政治人物通过与网红合作、同台等形式,一方面在年轻、不关心政治的群体中增加曝光度,另一方面试图把网红的个人粉丝和流量导入政治人物本人,以拓展支持者基础;三是“网红”跨界从政,代表性人物就是选上台北市议员的“呱吉”邱威杰,而“馆长”陈之汉也被粉丝劝进参选2020“立委”。

  或许正因为有“北柯南韩”所开创的崭新时代,让向来自诩进步、懂民心、年轻支持者众多的民进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观察选后民进党的一系列动作,我们可以反向推导出其高层对败选的“反思”可以概括为“三个不够”:对政敌斗得还不够狠,“亲美反中”路线走得还不够彻底,“网红政治”做得还不够到位。于是乎,这才有了近段时间蔡英文、苏贞昌等民进党政治人物铺天盖地的社交媒体宣传,“网红政治”一下子从一个新颖的东西沦为了烂大街的大路货。

  所以,可不要小看苏贞昌内阁被讽为“败选者联盟”。苏贞昌、林佳龙早在去年县市长选举前就开始模仿“柯文哲模式”,搞直播、拍视频、吃便当,有样学样。而陈其迈虽然在选前完全被韩国瑜压制住,但选后他又是玩猫、又是玩“人体冲浪”,一下子颠覆了刻板严肃的原有形象,反而是这些“败选者”才是目前民进党内“最网红”的政治人物,这也构成了他们“入阁”的政治资本。

  不过,正如柯文哲对蔡英文声量飙高现象所做出的“一日行情”的评价,“网红政治”看似只能量化为点击量、点赞数、粉丝数等很虚的指标,但虚中有实,“接地气”也不是天天喊口号就能做到的。目前台湾的“网红政治”仍处在模仿、跟随的阶段,网民的口味也是随时会变,喜新厌旧的可能性很高,更重要的是,网民喜欢“政治网红”,并不是喜欢政治人物变成网红或艺人的模样,而是喜欢政治人物展现出真诚、朴实的一面,让民众感觉到政治人物“是自己人”。因此,政治人物做网红固然门槛很低,但真正能够博得民众好感,甚至避免沦为“东施效颦”,里面还有很大的学问。

  首先,只有直面自己的缺点和弱项,政治人物才能卸下“偶像包袱”走进广大民众中间。国民党台南市议员谢龙介就是一个例子。谢曾经自述自己如何从一个被网民挖苦、讽刺的传统政治人物,变成网民热捧的“龙介仙”的过程。有网民感叹,谢龙介对台湾网络生态、网民喜好的研究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事实也证明,谢在去年的选举中积极为外县市候选人辅选,收获很高人气。相反,无论是选前一度传出推出“每日直播”后被临时取消的国民党主席吴敦义,还是选后加强社交媒体运营的蔡英文,一旦政治人物“放不下架子”,仍自我感觉良好,再怎么走网红路线也无济于事。

  其次,做“政治网红”并不是四处讨好、见风使舵,是否坚持核心价值仍然是民众最看中的特质。选后两位蓝营政治人物针对两岸关系的表态就高下立判:一边是被称为最帅、血统最纯的蓝营中生代蒋万安,在其失言称支持蔡英文“四个必须”后所获得的高声量中,多半的是绿营网民的挑拨和捧杀,当他重申“九二共识”立场后,当初起哄的许多网民一下子又回到了讽刺、批判的立场,前后对比,真实诠释了“潮水退了才知道谁没穿裤子”的道理;另一边则是蓝营“老牌网红”韩国瑜,他虽然感受到两岸关系的压力,但无论在“吴宝春事件”,还是在近期对“九二共识”的回应,都赢得了支持者的赞同和力挺。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句话对于所有政党、政治人物都是高度适用的。现在台湾政坛刮起的“网红风”,无非就是尝试“到群众中去”,但关键还是在于能否“从群众中来”。记得柯文哲刚上任访美时,曾在记者不顾吃相地啃汉堡、吃薯条,他当时指着餐盒里剩下的沙拉酱笑称,在家的时候他会往盒子里涮一涮热水然后喝掉。试想,现在台面上纷纷走“网红”路线的政治人物,长期养尊处优的他们怎能想到说出这些话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