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批判 1. 历史的真实和真实的历史

我本一俗人,彷徨在世间。皆因玉已碎,勉力为其难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平心而论,《大江大河》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好歹还能看的电视连续剧。这主要是由于该剧涵盖了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历史进程,更着重描写了城市和乡村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以及城市国企农村集体和城乡个体等三类企业的各自命运。如果这些描述是成功的,那将使它成为一个中国改开的形象编年史,因而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可惜追剧到了41集,我却发现它毫无必要地全程跑偏了,更有意无意地试图逢迎上意而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历史的真实。更由于作品进展缓慢,估计大概需要200集才能表达完这个完整的故事。所以我就只好先亟不可待地跳将出来,决定一事一议,随看随批,以就教于大家,并引发认真的讨论。

首先需要介绍的是此剧的背景,当时文革刚刚结束,民生凋敝,百废待举,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国民经济已经到达崩溃边缘”。这个时候,其实只要政府简政放权,与民休息,以中国人的勤劳刻苦,其实很容易就可以否极泰来发财致富。而当时城市里改革主要是简政放权,在国企中实行厂长负责制。此举如果成功,将使一大批如水书记一样的外行退出历史舞台,这样无疑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请注意中国的官民比例全球最高)。在本剧中,可能正是出于自保的目的,水书记居然能未卜先知地更毫无根据地先行笼络了刚刚大学毕业的宋运辉,并借助他的专业知识恶补文化,再加上他能进京跑部 (没说是否‘钱进’),居然 咸鱼翻身,把那些专家对手打垮了。

当然,鉴于中国现实,我们本来不需要选边站,一定要认定厂长就代表正确一方。可接下来的“两条路线斗争”却还是让我们确信了这一点。书记代表的赶超派决定引进国外的最先进的技术生产线,而不是专家认定的最适技术策略,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其实,稍有经济发展常识的读者都会知道,引进适用技术才是当时符合国家利益的最优选择。可惜这一点被外行的水书记借助盲目的贪大求洋的书呆子宋运辉否决了,这才造成了后来的企业亏损,以及不得不寻求出口以转亏为盈。至于这个错误决策所造成的更大的资源配置的外部损失,我就不要求编导和读者做更深的理解了。

由此可见,作品男一号宋运辉其实似乎是出于偶然, 一下站到了历史发展的对立面上去了。当然,基于不同立场,作品编导本可以客观描写历史事件,而无需作出任何的价值选择。可惜,至少导演孔笙没有做到足够客观。这比他以前导演的《北平无战事》还不如。在《北平无战事》里,虽然他的价值天平也是倾斜的,但我们好歹还是能看到不少克勤克俭励精图治的国民党员和国军将领呢!

文艺作品一旦脱离了现实而成为主流政策的形象解说,就往往失去了其本来应该具有的记录历史探讨人性的文学价值。在这一点上,善于背诵中央文件的宋运辉似乎能处处体现中央精神,而且逐渐还自学成才,当上了小雷家农村经济改革的理疗师。这似乎是说“红头文件,一背就灵”,是文件把贫穷落后的小雷家逐渐领上了发财致富的道路。这也是与历史发展进程相违背的。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中央几乎是两眼一抹黑,完全靠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农村改革的成果是靠农民一步步突破禁区,用血汗和泪水浇灌出来的,期间充满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悲伤,以及各种权钱勾结权色交易等等的丑恶和肮脏。可惜,这些现象也未能在作品中得到应有的体现。

也正因此,我断定《大江大河》是一个跟风和短命的作品,除非后面的情节演进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估计不用等到今年底,就会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未完待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