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的政治短板:霍去病之死与林彪之死

曾节明,中国社民党党员,中国国民党精神党员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名将的政治短板:霍去病之死与林彪之死

 

 

 

  霍去病是中国军事史异乎寻常的天才现象,他去世之后,迄今为止的2117年里,无人能在21岁的年龄,能够取得他那样的军事成就,他也是两千多年里唯一能够饮马贝加尔湖的汉族将领。
  霍去病的军事天才,就象百年战争中拯救法兰西的十九岁女将贞德一样,是一个迷。

  但是比他的天才更大的谜团,是他的早死。元狩六年九月,霍去病突然死于长安,年仅23岁(虚岁24岁),这是一个男人血气方刚、生命力最旺盛的年龄。
  霍去病的一生,如此短暂,却何等辉煌!恰如划过夜空的一颗彗星。


  对于霍去病之死,与他同时代的史官司马迁记载得很模糊,《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说: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关于霍去病的死因,司马迁就一个“卒”字,死因只字不提,对于这样一个重要人物的死亡,司马迁不可能遗忘记载死因,他不提死因原因应该有二:
 一是司马迁确实不知道死因;二是司马迁知道死因,但因为敏感的政治原因,不能写。我认为司马迁不知道死因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唐朝之前,中国本土汉族(华夏)王朝一直有史官修史独立的传统:包括秦始皇在内,都没有干涉史官修史,而且汉家王朝的习惯法,有皇帝不能调阅当朝实录的“规矩”——以免影响修史的独立性,直到唐朝,才由李世民坏了这个规矩。
 ( 由此也可以知道,历史上扼杀言论自由的王朝,根本不是儒家以讹传讹的“暴秦”,而是大兴文字狱登峰造极的满清,因为如果秦始皇象贼鞑子伪康熙、伪乾隆那样销毁证据、炮制伪史的话,“焚书坑儒”就根本流传不下来,若那样,秦始皇就真地可以象贼鞑子伪康熙、伪乾隆那样“伟光正”了!)

  司马迁很可能无法确证霍去病的死因,所以即便他听到一些传言,也不能写入严肃的《史记》中去。

  但与霍去病死因记载缺失恰成对照的是,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葬礼记述得很详细,《史记》说:
  “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就是说,汉武帝命令霍去病生前统领的黑甲军,列阵于从长安至茂陵的道路上,并且特意把霍去病的坟修建成祁连山的形状(那是霍首建大功的地方)。并亲自给他取了“景桓侯”的谥号。

 

  作为一个天纵英姿、骁勇善战的将领,霍去病突然死于风华正茂的23岁,以及司马迁不合常理、缺失死因的记载,反映了霍去病之死的蹊跷,关于霍去病之死,一直以来主要流传两种说法:

  一是征匈奴是感染了瘟疫,病发身亡。但霍去病死前最近一次征匈奴,是两年多之前的漠北大战(前119年春),如果当时感染了瘟疫,怎么会拖到两年多之后才发病?而且,瘟疫会传染,怎么不见霍去病所部瘟疫发病的记载?怎么不见霍去病家人染病的记载?因此,瘟疫说站不住脚;

  二是自杀说。此说者认为:霍去病因为地位急剧上升,受到以卫青为代表的卫家集团的嫉恨,以卫青妻子——平阳公主(汉武帝的姐姐)为幕后操盘手的一方,故意刺激霍去病杀死了李广之子李敢,导致霍去病受到汉武帝猜忌,更导致了霍去病的名誉,受到致命打击,这些变故,令生性高傲、受不得委屈的霍去病愤而拔剑自裁,“以谢天下”。
  这个观点貌似有理,却很牵强。因为霍去病射杀李敢的甘泉宫狩猎,实在元狩五年春(前118年),在他突然死亡前一年多,原因是他不知从哪里得知了舅舅卫青被李敢殴伤的消息(李敢攻击卫青,是因为其父李广在前119年征匈奴大战中自杀身亡,令他迁怒于卫青),怒不可遏——霍去病是一个贵族气很重的人,为人高傲跋扈张狂,绝对容不得“以下犯上”,在霍去病眼中,李广之子李敢是平民出身,曾经身为自己部属的李敢,正是因为跟从自己在前119年出征漠北,才立功获封“关内侯”,李敢一个沾了自己光的平民,竟敢殴伤自己的舅舅,是可忍,孰不可忍!?

  也就是说,在霍去病心中,李敢该杀!象霍去病这样立下大功的年轻贵族,以其骄狂心态,不可能因为社会舆论的谴责而自杀,而且,霍去病与他舅舅卫青不同,他并不在乎“虚名”(社会舆论),而只在乎汉武帝的态度,如果霍在乎社会舆论的话,他就不会“不恤士卒”,更不会报复杀害李敢。毕竟,霍去病生于汉武帝刘彻的后宫,等于生下来就是个贵族,而卫青在发迹之前,曾有当家奴的经历,舅甥两人的性情,是大不同的,霍去病有的只是贵族的骄横气。

  以此断:除非汉武帝亲自相逼,否则霍去病决不会自杀。但史料中并未有霍去病射杀李敢后,受到汉武帝责罚的记载,反而有汉武帝包庇霍去病的记载,《汉书》关于李敢的章节说:
  “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
  就是说,霍去病杀李敢后,汉武帝叫在场的人掩盖真相,谎称李敢是被鹿角顶死的。
  而且,甘泉宫狩猎是霍去病死前一年多的事情,即便汉武帝当时私下里严厉斥责了霍去病,霍去病怎么会在一年多之后才自杀?这是说不通的。
  

   当然,在这两种主要流行说法之外,也有第三种说法——汉武帝谋杀了霍去病。然而这种说法不受主流所重视,理由是霍去病是如此一位抗击匈奴的奇才,汉武帝需要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杀他呢?而且汉武帝对他表现出来的恩宠,无人能及啊?
  其实,无论是霍去病自杀说、还是汉武帝谋杀说的质疑者的论断,都不在要点上。专制君主,首先在乎的是他的家族权力,然后才是国家、民族的利益,这个轻重律,古今中外都一样。

  最容易杀霍去病的人,非汉武帝莫属,汉武帝会不会杀霍去病?那要看霍去病是否威胁到汉武帝,如果霍去病威胁到皇权,那么冷酷无情的汉武帝怎么不会杀掉他呢?哪怕霍去病才能再大、功劳再高。试问,汉武帝一生中杀掉的人才和功臣还少吗?请看,李广劳苦功高,其独子又遭擅杀,因为李凌的叛变,李家还不照样被夷灭三族?


  霍去病漠北建功之后的所作所为,恰恰威胁了汉武帝的权力。

  霍去病首次触犯汉武帝的大忌,是在甘泉宫狩猎时:霍去病当着汉武帝的面,当众擅杀李敢,这不折不扣是对皇帝权威的极大冒犯,因为李敢是因军功受汉武帝册封的“关内侯”,而且死前担任“郎中令”的要职——也就是皇帝的侍卫官。霍去病擅自杀死这样一位皇帝的要员,当然令汉武帝深感震惊和忌惮,这倒不是因为汉武帝有多么痛惜李敢,而是因为汉武帝通过这件事,感到了霍去病的巨大威胁:
  你霍去病年纪轻轻,羽翼未丰,就敢当着我这个皇帝的面,擅杀我的要员,试问你羽翼丰满了之后 ,会做出什么事来?你霍去病比我小那么多,我都不能制约你,一旦我先你去世,我的子孙还能制约你吗??
  当然,霍去病功高如天,且当时受到极高的恩宠,刘彻一下子对他翻脸恐怕也不容易,而且,对于这样一个武功高强、年轻气盛的大功臣,当场翻脸也不明智,所以刘彻当时对霍去病采取了包庇态度,但是,深深的猜忌,必然是由此种下了,因为冷静下来之后,没有明白的君主,会不因霍去病如此胆大妄为而后怕的。

  从权力制衡的角度看,霍去病擅杀李敢,不仅令刘彻感到威胁,而且也令他以霍去病制衡卫氏集团的计划破产:
  汉武帝之所以宠爱霍去病超过了卫青,特设两个“大司马”,让霍去病(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大司马、大将军)平起平坐,无非是刺激卫氏集团的嫉妒心,让霍、卫两家相互争斗、分庭抗礼,这样皇权就会更安全。哪里知道,霍去病却为报舅仇射杀李敢,霍去病这一箭,让汉武帝惊恐地看到,舅舅与外甥同心,权力制衡无望!恐怕由此产生了后悔设两个“大司马”的想法。


  而真正令汉武帝对霍去病动了杀心的,是霍去病居然参预皇子废立这样的“大事”:
  《史记.三王世家》记载,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带头上疏,奏请汉武帝立三子为诸侯王。群臣庄青翟、张汤、公孙贺、任安等纷纷联名上书响应。
  按照汉律,诸侯王须“就国”,即到封地居住。霍去病请汉武帝册封太子以外的三皇子为王,实际上是要求三位皇子离开长安,以巩固自己姑姑的儿子——卫子夫之子刘据的太子地位。而当时卫子夫年老色衰,汉武帝已新宠李延年之妹,对传位于刘据发生动摇,并不情愿册封三子,然迫于群臣的压力,只好于同年四月下诏,封三子为王。
  这件事情,必然令汉武帝内心恼怒,萌生了除掉霍去病之杀心。因为干预皇子的废立,是必杀的君主大忌,尤其是霍去病这样一位当朝第一武将,因为军功盖世的霍去病,一旦羽翼丰满,以这种干预皇帝“家事”的势头,对皇权的威胁,要比文官大得多,一旦汉武帝驾崩,霍去病只要愿意,可以轻易地把持后任皇帝于鼓掌之上,甚至足以夺权篡位!

  而前119年漠北大战后,匈奴元气大伤,对汉朝已经转为守势,无力形成大的威胁了,在这种形势下,在刘彻眼里,乘霍去病势力坐大之前除掉他,自然成为上上的选择。

  但是采取什么方式除掉他?明杀是肯定不行的,因为霍是功高如天的“冠军侯”,公开处死无以服众,于是就只能暗害了。
  于是,刘彻很可能采取了御赐毒酒的方式,恰如高俅毒死宋江那样,令霍去病“暴病身亡”,并且对外封锁了消息,因而造成了司马迁也无从查证的局面。

 

   可想而知,霍去病在政治上是何等糊涂!他早早攀上无与伦比的人生峰顶,却早早被自己的政治大错推落悬崖。
  霍去病成功后的张扬,与自己舅舅卫青恰成对比,卫青成功后处处低调,不结党,不干政,待人谦和,甚至挨了下级李敢的打,也不作声张——也许想想李广这辈子的苦命,看到李家可怜的份上,也就隐忍了...所以卫青得在不受汉武帝待见的暮年中,获得善终。
  霍去病,一个旷世的军事天才,政治上却是巨婴。政治头脑,往往是名将的短板。

 

  另一个军事大才岳飞,也是这种政治巨婴。一旦金国把徽钦二帝放回来,是否继续支持赵构,对于今上这个最重大的问题,岳飞不明确表态,也就罢了,他偏偏还打出“迎还二圣”的口号,武将干预皇帝的“家事”,这就触犯了赵构的大忌;而且,岳飞还不是刘光世那种只能镇压农民起义的“外战外行”类将领,他是宋军中最能对付金国的将领,万一岳家军把金国打急了,女真人把二帝放回来怎么办?所以赵构一定要杀岳飞。
  在那种形势下,岳飞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投降金国当汉奸,当然富贵不在话下,但是会遗臭万年;二是象明末锦州总兵祖大寿那样,既不投敌,也不回朝(因为受到皇帝猜忌,回朝就是送死),任凭皇帝多少道金牌召唤,死赖不回,所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这一来,皇帝也不敢逼迫太甚,而且忌惮将领被逼急了投敌当“带路党”,还会继续乖乖地供给钱粮物资。
  岳飞的上策是呆在河南岳家军大本营,死赖不回朝,这样,赵构还得乖乖继续支持他,可是他却选取下策,带领儿子和部将回临安,结果被赵构灭门。
    

 

  林彪的军事才能显然不比霍去病、或许不比岳飞,但也决非平庸之才,在残酷的“革命战争”(造反)年代,光拍马溜须不行,没有一身硬本事,在军队里是起不来的,林彪28岁就当上了红一军团军团长长(中共军队中最年轻的高级将领),被苏联人誉为“红军中年轻的鹰”,不可能不反映了他出类拔萃的军事才干。

  除了善战之外,林彪一直以来善于逢迎毛泽东,并凭借吹拍毛泽东,“文革”中混到了“副统帅”、其“接班人”地位,一度还写进了宪法,此反映出林彪政治上不算巨婴,而是有着相当高明的政治头脑的将领,但是,林彪不俗的政治头脑,比起老奸巨猾、人鬼两面、八面玲珑的周恩来,仍然是政治巨婴。


  荣升“接班人”之后的林彪,至少在三方面触犯了毛泽东的大忌:

  一是培养儿子林立果,建立“林太子”军中势力,引发了毛泽东的嫉恨和恐惧。因为毛泽东“太子”毛岸英死于朝鲜,毛泽东后继无人,本来指定林彪做接班人,是想让林彪过渡,通过身体虚弱的林彪,再传位于江青和侄子毛远新,没料到林彪当真培养起自己的“皇太子”来了,这就令毛始皇感到威胁;

  二是提出设国家主席(由毛泽东担任),引发了毛泽东的猜忌,认为林彪试图干政,因为没有国家主席,毛可以通过总理周恩来统揽政局,设立国家主席,林彪就势必成为国家副主席,在政治上就有了名份,就不再是纯粹的军人,在疑心深重的毛泽东眼中,当然是抢班夺权的信号;

  三是提出结束文革、“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方案(“九大”陈伯达所拟的初始报告),这就触犯了毛泽东必杀的大忌,因为文革是毛泽东的底线,谁反对文革,毛泽东就要除掉谁。
  林彪的九大初始报告,令毛泽东动了干掉他的杀机,林彪为什么要触犯毛泽东的文革底线?或许他还有点良心,不忍心看着毛泽东这样祸国殃民下去,或许他是担心文革这把火,最终会烧到自己身上...总之,他在政治上走出了致命的一步错棋。
  在周恩来大奸若忠、助纣为虐的情况下,林彪即便有良心,也改变不了局面,那种形势下,他的唯一正确选择应该是无所作为,处处低调,当毛泽东的留声机即可...林彪如果那样,依然可能接不成班,但决不会落到被毛、周骗上飞机,全家灭门的结局。  
   

 

 


曾节明  2019.1.13 戊戌乙丑辛亥凌晨于积雪纽约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