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民家庭下一代的培养重点-谈谈我的体验

I used to live in a room full of mirrors; all I could see was me. I take my spirit and I crash my mirrors, now the whole world i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不讨好的话题,想了很久,觉得即使能影响到一二个家庭,也值得花个把小时把它写出来。

 

我的主要工作场所是一所teaching hospital 的手术室和Cath Lab, 所以可以遇到各种training的中国移民的年轻一代精英,主要是residents and medical students, 极少数fellows and research scientists. 前几年麻醉科的Asian比例大约在10%左右,也就是说,大约10-15位Anesthesia residents 里面会有1-2位from Asian heritage,每年如此,但是去年亚裔(排除印度人)在麻醉系全军覆没,没有一个(看看政治正确的重要性)。

 

而且在这个医院的很多年里,我没有看到一个年轻亚裔的surgicial fellow。整个手术部门,有几个都是经过中国培训后来在这里成为surgeon的老中国医生,移民一代。

 

整个医院的resident program,总体上来说近几年亚裔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好事,我真心为他们感到骄傲。因为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到手术室,所以看见他们,不管是resident 还是 medical students, 我感觉特别亲切。

 

先说好的印象。应该说我们中国人都非常聪明,学习刻苦,所以他们的专业知识总体来说比较detailed, 可以讲出许多细节,问到很多好的问题,特别是那些medical students, 相对于其他人群区别尤其明显。中国resident操作程序学起来很快(动手能力另说)。

 

最大的弱点在于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如果他们在他们熟悉的圈子里,比较自然活跃。但是和其他staff的破冰关系,则明显不足。

 

我碰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况:medical student有时会到手术室观察手术,一般都有护士领进,告知你该站的地方,不该做的事情,等等,然后就把你几个小时撂在一边。大部分的白人学生都会主动走过来自我介绍,礼貌探寻一下在方便的时候能不能介绍一下之类。但是我们亚洲学生,则绝大部分静悄悄的站在一边,我觉得他们的rapport 很差。介绍询问,也是直奔主题,几句话了事,很少有主动介绍自己,更没有看到一个能够记住别人的名字。有时候为了增加话题,我会主动问一下他们的爱好,to be honest, 明眼人一听就知道他们所谓的兴趣都是以前的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not their true passion. 有一次,我问一位擅长钢琴的同学手术室里播放的AC/DC音乐,她说她只知道classics。相反,如果问这里的老美,都会滔滔不绝。

 

因为同是中国人,知道他们的弱点,一般总是走过去主动跟他们打招呼,介绍的时候也更为详细尽力。他们懂得很多, 但一般比较拘谨,遗憾的是很多同学介绍后居然不会说谢谢,也没有follow up, 更不会记住别人的名字。有时候我会请手术室里其他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专长的一部分,一般都是开头热后边凉。手术结束他们离开的时候,很少会像其他白人学生一样走过来握握手感谢我们的帮助。

 

中国的resident, 一般都做得比较到位,思维敏捷,但是在别人眼里却评价so so. 我想这有歧视的内在原因,但有些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很多anethesia residents 把一次性的东西抛进垃圾箱里会miss, 但是往往那个被nurse抱怨的人不是亚洲人就是其他minority. 有一次一位asian resident因为傲慢拒绝nurse的要求重复read out病人的blood band, 被告到chief那里。那是一个态度问题,也是一个可大可小的relationship问题。

 

走廊里也是,不熟悉的很少会有碰面看着我的眼睛跟我打招呼的,更少会微笑,感觉看到中国同事不是一个加号而且一个减号。我想一个原因是也许我在他们眼里是air, 这个其实不要紧,另一个更可怕的原因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习惯!

 

在工作中不擅长如何或根本没有意识建立warm relationship,尤其是在北美特别强调 positi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的环境里,几乎不可能突破职业上升的天花板。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我真的很为他们着急。

 

但是我从来不认为这是他们的过错,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行事方式。就如我自己,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看着他人的眼睛说话,和记住并时时称呼别人的名字。我觉得要培养一个不是很自我的下一代需要很多父母的努力,不光是强调学习,更是如何做人,如何融入当地的生活环境和价值观。

 

说实在的,这绝对需要从我们父母自己做起。至于如何做起,It is such big and broad a topic for a short time, welcome anyone who is willing to discuss it in details.

 

心镜 发表评论于
需要孩子做到的,父母先去尝试着做,比单纯的教导孩子,效果要好得多。

但是你列举的那些,都是最基本的礼貌和交流常识呀。比如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微笑,握手,道谢。。。 我以为第二代会比我们第一代要做得更好很多的。
雁蓝枫 发表评论于
你所讲的,都是华人的特点,尤其是大陆华人。我觉得,根本原因还是文化、环境所至。您在文章中,提到父母的作用。这当然重要,但是父母的作用在整个社会中,显得过于单薄。举个例子,大陆中国社会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整体坍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无法建立。事实上,人与人之间心里都有一道防范之墙,这种人际环境,不可能有轻松的人际关系。彼此防范的人之间,脸上的笑也是强挤出来的、也是假的、不自然的。在这种环境久居的人,初次与人交往,必然显得非常拘谨,“破冰”交往就更加困难。同样是华人,在北美长大的第二代移民,与他们的父母第一代移民相比,往往就有很大不同。
Backcountry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CNC' 的评论 : 谢谢您。我对中国医生没有评论,主要是讲年轻一代在工作中interpersonal skill 的重要性。I feel terribly sorry for what have you experienced, 我希望您的不愉快的经历是个例,不具备普遍性。但愿您将来能遇到好的中国医生,给您带来好的经验和信心。。
Backcountry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山海蓝' 的评论 : 谢谢您!
Backcountry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来也匆匆London' 的评论 : 同意您的说法,确实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谢谢!
来也匆匆London 发表评论于
说得中肯,我在英国医院工作多年有同感。可能要几代人才能有改观吧?

英国隐形的种族歧视无处不在,医院里还比其他领域烧好一些。
SCNC 发表评论于
碰到一小中醫生,整個心臟科的醫生都不同意他的觀點了,還不想一想,接一點點的靈子。
山海蓝 发表评论于
好文!作者一腔故土情怀
SCNC 发表评论于
是的,你可能在他們眼裡是nothing.但有一天,他們會碰到表面上看沒有什麼背景的病人,但是卻是有背景something 的病人。即使是這樣,小中醫生還跟他的醫療主任過不去,還跟一幫有很有隱形權力的護士們過不去,不好好照顧這個病人

朝阳夕阳 发表评论于
难得的好文!作者是真正为在美华人及后代着想的同胞!!!
SCNC 发表评论于
最近幾年,長跑醫院,碰到很多中國的第一二代醫生。只有一個對中國人好的,其他都不怎樣。有好幾個比美國醫生壞。我情願要白人醫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