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电影《流浪地球》
[说是科幻,但或许划在“劫难后生存”或“动作片”更合适,本人打分6.5/10,豆瓣评分8.0]
《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是太阳即将解体,人类决定利用行星发动机将整个地球推出太阳系,“流浪”2500年加入另一星系。在逃离太阳系的过程中,地球面临被大自己1300倍的木星引力“捕捉”。通过合作、拼搏和自我牺牲,终于避免了“灭族”的劫难,踏上跨越宇宙的未知征程。
这部影片是中国电影在科幻这个大类上一个突破,是中国制片人和导演头一次用最新的制作技术(不仅仅是计算机图形制作合成)表现一个未来世界的画面,其中有劫难后北京上海的地标建筑,也有空间站和星际旅行。这个突破是否能够带动更多电影行业人士,更重要的是更多中国观众对未来题材的关注,或许还要拭目以待。但我们确实应当减少些对“穿越”到唐代或清朝的兴趣了!
我从这部电影看到另一个在科幻电影大类里待展开的中国元素:大群体合作之中产生的巨型“科幻”工程,而不是一个或一小队科学家的专业探索。我仍不确定这能否开拓成一个方向,因为这会与电影故事陈述和体验的个体性质相冲突。中国元素、尤其是中国人哲学上的概念在电影中的使用,甚至潜在地推广将是今后很多年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国内一些影评人在讨论《流浪地球》时对这些中国元素均有提及,比如集体主义,牺牲精神和家国一体等等。
对《流浪地球》的肯定着眼于对它代表着一种努力、一种趋势的赞赏。国内的一位朋友说:“我给8打分。正常打分6分,再加2分情感分,主要是我以为国内拍不出这种题材的片子。所以不管怎样,能拍出来就多给点儿鼓励分”。我十分赞同。看了几段电影拍摄过程的记录,包括演职人员谈心得体会。感觉《流浪地球》创作过程为中国电影工业“培养”了一支拍摄科幻电影的队伍,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程序和样本。虽然和美国同行相比,中国科幻电影制作还只是处于模仿追赶阶段,但至少迈出了第一步。
毋容置疑,这部影片的缺陷也同样是“醒目”的,我个人以为主要欠在剧本上。故事主线之外的次级线索太琐碎,一些镜头让人感到“非常添乱”,无助于构成有机连贯的故事。另外,必要的线索和画面展开的又不够,让人觉得缺少铺垫和连接。剧本创作人似乎在电影叙事的逻辑和节奏上训练不足,故事(镜头)铺展过程中表现出过多的忙乱、碎片化倾向。每个“段落”都充满飞快突进的镜头,热闹无比的场景,但整体上却少了“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扣人心弦的逻辑展开。
2007年美国科幻电影《Sunshine》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对照例子。《Sunshine》里同样是以太阳失去功能,地球面临劫难为背景。一小队八名宇航员乘飞船接近太阳,准备利用携带的氢弹重新引爆恢复太阳的光芒。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一个个献身但最终实现目标。重新看一遍《Sunshine》,感受最大的是电影将每一位宇航员刻画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失误又狂躁有恐惧,但同时又忠于职守完成任务。影片从细微之处表现人,呈现故事的全部过程。相比之下,《流浪地球》表现一个更为宏大的事件:一个星球的人工移动。但是,在这个事件当中的个体的塑造完全被淹没在群体努力的勾画之中。这到底是导演编剧的短缺,还是中国人思维的特色?
电影《流浪地球》是从刘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说衍生出来的,刘本人没有参与电影剧本的改写。必须指出的是:电影和小说实质上的联系只有地球“逃离”太阳系这个科幻主线,两者的细节内容全然不同。电影表现人的希望和永不放弃,而小说却传达着后现代主义的犹豫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