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隐居个人之事,行义社会之事。孔子认为个人道德高尚,大众就会追谁他,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基本假设——相当于几何学里的公理。他是受了古代传说的影响,对那些说尧舜不好,对他的仁义礼思想不利的历史,或隐或删,如,宰我说:“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他想复周礼,所以就对周礼中不好的东西,隐之不说。
其实,“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本身便是说明这样的人根本没有,面对事实,他应改变思路。也就是说,普通大众会主动追随道德高尚的人,一般的邦国会自愿听命于仁政之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个假设是错误的。
仁义礼道德是一个人文体系,作为社会公德规范,可以移风易俗,然复“礼”则不能,政权与礼之间是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