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成空气

原笔名秋月冬雪。记录生活,记录心情。
打印 被阅读次数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在朋友圈多次看到别人推荐,于是上了我的听书榜单。听完了书,我也要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本书作者是个神经外科医生。经过了多年的医学训练,在接近得到毕业证书,要开始挣大钱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得了四期肺癌。此书回顾他自己得学科和从业选择的过程,思考生死,思辨什么是有质量的活着。

他热爱写作,大学的时候曾经打算主修哲学。哲学学了一阵,他对大脑和思维的联系产生兴趣,于是决定去考医学院。噢,对了,他是个印度二代。家里很多家长都是医生,家里原来是希望他继承衣钵也当医生的,结果他也的确当医生了。

医生不好当。如果单以金钱回报率来算,其实报酬不算好。外科医生,尤其是像他那样的神经外科医生,超长的工作时间,对身体的消耗是巨大的。书里叙述他的感觉就是手术中,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站立十多个小时做一台手术,似乎瞬间就过去了。做手术必须全神贯注,因为手术刀下去,是差之毫米,谬以生死。手术台上走得很快的时间,一旦手术结束,身体的疲惫汹涌澎湃。但是通常他也只能囫囵吃点东西,马上就寝。睡上四个小时,他又得继续行医。

他叙述自己做的脑神经手术,他切脑瘤,要注意不损害那些要害神经线。割错了一毫米,就会损坏那些很重要的功能,比如说有一个病人手术后,只能说出数字,他想表达什么,没人听得懂,病人急坏了,说出更多的数字。但是这些数字对别人而言,毫无意义。他想表达,别人无法理解。这种损坏是永久性的。能不能从新学习说好话只有天知道。这样活着,是有质量的生活吗?当你遇到这种抉择,当你是病人,是医生,你会做什么选择?

他回忆当初开始学医,学解剖学,用尸体学习。给医学院学生学习解剖用的尸体,经过了不同的名称变化。都是一样是被解得谁都认不出来了。如果亲人看到,肯定还是伤心的。

他说医生于他是使命(calling)不是职业。他当初一起接受训练的同学,很多都选择了工时比较人性化的专业,比如说皮肤科。这些专业让医生们还能享有正常的家庭生活。这本畅销书也促使人们关注医生的健康和过长的工时对他们的损害。医生们行医治病,帮助我们恢复健康,但是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健康。他认为自己年轻力壮,熬过了这一段,拿到专科执照,可谓苦尽甘来。谁料,就差一年半,他的病发了。

得了四期肺癌,生活的计划全打乱了。他还能上手术台动手术吗?他马上想到如果自己死了,要太太以后再嫁人。他的太太也是一个医生。他们本来打算得了专科执照,就马上要孩子。孩子还能要吗?在治疗期间,他只能中断行医。后来病情得到控制,他尝试返回工作岗位。一开始的时候还比较小心,上班时间控制着,工作量没那么多。渐渐的,他又恢复到发病前的工作量。很快,他的肺癌又检测到扩散,这次,原来的药不够用。不巧,他的主治医生在度假,接手他的医生,给他开了别的药。这个药,副作用非常巨大,令他非常痛苦。他自己是医生,自己查看这个药的药理和副作用,要求医生换药。医生想推脱责任,要他等第二天早上。那样他就是别人的病人了,自己也可以脱了干系了。医生变成病人,也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了。

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因为医生实在太累了,一台接一台的手术,就算是身体勉强支撑也实在非常疲惫,对身心都是很大的考验。有一天,作者的同事找到他,要找个人倾述。同事说,病人在开刀前,很多时候不能确认肿瘤是否有转移。如果有转移,开了刀也是白开,只能缝合回去,要不以后确定变化手术方案, 要不就不切了。他的这个同事做了好几台手术,实在太过疲倦,他竟然在手术前产生了这个想法:请求发现转移吧,我实在是太累了。结果,这个病人的肿瘤真的有转移。可以想象,这个医生看到了自己的想法竟然成真,肯定羞愧难当。我怎么能这样诅咒我的病人呢?不过,医生也是人,也会觉得累,也有自私的时候。要求医生总是牺牲自己不太现实。每个人都有软弱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适当的支援。医生治病救人,他们自己生病了,谁救他们呢?

因为讨论生死,一开始的时候以为这书会很煽情。其实没有。本书作者知识渊博,博览群书,文笔优美,对生命充满了尊重和热情。读后受益诸多,值得一读。

(本文凭印象写成,如有谬误,敬请指正。)
JustTalk 发表评论于
我也读了《When Breath Becomes Air》,唯一的收获是--“人,即使再有热情,也别太拼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如果你还没有读过《Being Mortal》,推荐看看这个。这是我写的读书推荐: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26748/201803/25615.html
在水一方3000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我还有几本书等着听。希望你喜欢这书。 :)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谢谢推荐,回头去找找这本书看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