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这本应是我们华人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可是在西方社会里,周围的环境让我们没有一点过年的心情。这使我不由地回忆起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的人们喜气洋洋筹备过春节的情景。
每年一进入腊月门,也就是春节前的那一个月,老百姓们就开始进入忙年的季节了。这个期间,老百姓忙于采购过年用的各种物品,城镇内外,商号店铺,大小集市,到处都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气氛。尤其是节前的十天里,人们的购买热情更是高涨,绝不亚于西方的圣诞节市场。年货一般包括鸡鸭鱼肉、新鲜蔬菜、烟酒糖茶、油盐酱醋、山珍果品,年画春联、鞭炮礼花,还有过年时拜访父母,走访亲友携带的礼品,以及大人孩子过年准备穿戴的新衣鞋帽和服饰等。
家景富裕的人家将过年看作是展示财富,结交朋友,增加社会知名度,以求来年财源广进的绝好机会,力求将年货采购的齐全丰盛、无以附加。而经济收入差些的人家也尽一切可能,购一些节日必需品。最起码也要挂一对春联,让全家吃一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穿一件干净整洁的衣服吧。
过年是一年中花钱最多最集中的时候,有句话叫“富人过年,穷人过关”。我小时候兄弟姐妹多,父母收入低,家景很贫寒。不说吃的用的,能让每一个孩子穿上一件象样的衣服就让他们煞费苦心了。在我的记忆中,从小到大过年换新衣服的时候很少,总是将哥哥甚至姐姐的衣服大改小穿在身上。有时甚至从工厂里买来一些包装布,洗净重新染后做成过年的衣服。我上三年级那年春节,就是穿着这样的一件新衣,带着爷爷给我买的一顶新帽子,胸前还别着一枚领袖像章,高高兴兴地与一位同学去了照像馆,花了三毛六分“押岁钱”,拍了一张“纪念像”,那也是我童年时代的第一张照片。
即使生活困苦,过年也是男孩子肚子里最大的“馋虫”,因为到了这个时候可以放鞭炮了。父母没有多余的钱给我们买鞭炮,我们几个小兄弟将每年的“押岁钱”和平日里拣废铜烂铁、牙膏袋、玻璃瓶子卖得的钱都攒起来,除了买一些上学的必需品外,都用来过年买鞭炮。穷孩子能有多少钱?也不过几快钱的样子,还不够现在的孩子吃一次冰激凌的。但在那个时候,这些钱也可以让我们过一次鞭炮瘾的。
小孩子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我们还沉浸在放鞭炮的喜悦之中时,父母们正为筹备年货发愁呢。六、七十年代什么都凭票供应,小到鸡蛋、火柴,大到粮食煤炭,买鱼有鱼票,买布要布票,猪肉、猪蹄、猪耳朵、猪头、好象猪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有不同的票。即使有票,也有缺货的时候。所以一听说商店里来年货了,街里街坊都招呼着立即去购买。年前那段时间,大大小小的商店里都挤满了排队买年货的人群。家里人多还好,可以分头去买。若人手少,就要出了这店去那店,排了这队排那队。不说花多少钱,那等待的功夫也真够烦人的。“走后门”之风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兴起的,有熟人好办事。尤其是那些在食品等物资部门工作的人,过年时神气万分。有的单位给职工发一点福利,比如几斤鱼,几条猪腿,甚至几包花生米,都让邻居们羡慕不已。
年货弄回了家,全家人就开始准备年夜饭和过节期间的食品了。初一到十五,人人都忙着走亲串友,没时间做饭,都是将提前做好的饭菜简单热一下吃。如果准备邀请亲友或朋友节日期间聚餐的话,更要提前做一些准备。准备些什么呢?我们那个地方的传统春节食品有这么几大类:
一。水饺:这是家家户户必须要做的。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是,我们那里是年三十,除夕夜全家一起包水饺,正月初一早晨饺子下锅,燃放鞭炮,一片欢腾,全家在热热闹闹吃团圆饭。
二。馒头:一般要做好多天用的。平时多吃些粗粮,也要省出一些白面来春节期间蒸馒头,宴请亲戚朋友总不能让用玉米或高梁面的“窝窝头”吧。
三。年糕:年糕实际是“粘糕”,取“年年登高”的吉祥之意。蒸粘糕的材料我们那里叫“黄米粉”,用来蒸成带枣或不带枣的年糕。年糕特别粘,一般用油煎来吃。初五的那天,煎好的年糕拌入红糖,真是又甜又香。
四。肉丸:我们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肉丸。将精瘦肉剁成很细的肉馅,搅入大葱,姜,花椒,酱油,盐,淀粉,鸡蛋,团成鸡蛋大小的圆球,放入滚开的油锅中炸至七八成熟,捞出漓干油,再放入开水中煮熟,凉透既可以食用了。这种肉丸香而不腻,清爽可口,拌凉菜做汤料都离不开它。
五。炸鱼和其他肉类:平时还真舍不得吃那么多鱼和肉类,过年时不妨开开荤。什么黄花鱼,刀鱼,鲅鱼,五香肉,藕盒,都是我们那里过年喜欢的炸货。
六。煮猪头和鸡鸭:那时肉食品凭票供应,并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到肉,所以人们普遍很谗,过节的时候都喜欢买一只或半只猪头,一两只鸡鸭等,煮熟了全家人享用或宴请客人。
七。凉拌芹菜:煮肉的汤冷下来拌入用水焯过的芹菜,就成了当地很有名的一道佳肴-“凉拌芹菜”。也有的用煮鸡鸭的汤做“凉拌芹菜”或“凉拌花生米”的。大人煮肉熬烫,剥花生米就是我们小孩子的活了。
七。元宵:南方人叫“汤圆”,我们那里叫“元宵”,因为它是正月十五花灯节闹元宵的那天吃的。元宵制作的方法特别,中间那糖馅不是包进去的,而是将预先做成块状的糖馅放入一个很大的容器里,撒上糯米粉很快地摇。糖馅在糯米粉上滚来滚去,雪球般越滚越大,形成乒乓球般大小的白色小球,所以制作元宵的过程我们那里叫“晃元宵”。这可是一门手艺活,并不是所有的人家都会。所幸的是我家里从祖上都会,每年元宵节前看父母“晃元宵”,成了小时候过年难忘的一景。潜移默化地,我们兄弟姐妹都学会了。在这里我还“晃”过呢,比从商店里买来的好吃多了!
那时没有冰箱,这么多食物放到哪里呢?所幸那年头的冬季好象特别冷,天寒地冻的。将一个大缸刷的干干净净,里面再铺些白纸,放到后院避阴的地方就成了“天然冰箱”。馒头,饺子,年糕,炸货,冷凉菜,分别包好和盛在港里,放个把月没问题。不过,大缸可要当盖严实了,否则就犒赏了夜巡的狐狸和野猫。
说了半天,差点漏掉了年画和春联,这也是家乡的人们过年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来我们那里与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并称中国民间年画的三大流派,因为文革的缘故,家乡有关年画和春联的古老传统被改变了,代之于红色的内容。年画几乎全是领袖的画像、样板戏的剧照和工农兵英雄人物的故事,春联也是充满激情的豪言壮语,领袖的语录诗词等。不过,红色一直是中国民间喜庆的基调。家家户户红红火火的年画和春联,还是营造出一片欢乐和喜庆的节日气氛。
修改于 03/02/2019 多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