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传》读后感

三“生”有幸---生命,生活,生意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读书笔记-《吴敬琏传》读后感

近期我浅读了这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吴晓波先生著写的书。掩卷之后,沉思良久。“苟利天下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可以是吴敬琏先生的真实写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以描绘老先生的思想情操。《南方周末》的评价尤其经典:“皂雕寒始急,天马老能行”,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个符号性人物,吴敬琏(先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经济学家的职业范围。他的学识,他的操守,他的社会责任感,汇集成达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一批又一批他周围的人,而每多一个被他感染的人,中国走向“好的市场经济”就多一份希望

2009年,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年,国内各家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开展了一系列的评选活动。最终,吴敬琏先生以67.14%的得票率位列第一!

以下是本人对《吴敬琏传》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首先,吴敬琏先生学识渊博,并且融会贯通,学以致用。1946年,他16岁的时候就读过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高尔基的《在人间》,《鲁迅全集》,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然而,他没有沉浸于知识的海洋里,而是积极投入“科学救国“的社会活动中,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知识。

其二,吴敬琏先生勇于面对自己曾经的错误思想体系,毅然决然进行推倒和重建。1957-1967年中他全面投入对计划经济理论的论证和反思,之后,以巨大的道德勇气和理论武器,对那个他亲自参与构筑并且无比顽固的计划经济体系进行毁灭性的推倒。他如果没有“苟利天下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道义担当和无比的勇气,是无法如此毅然决然的!

其三,吴敬琏先生一直保持着自己思想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2005年以来,他遇到了三种势力的夹击。一是“左”派力量,二是“当红权”,三是社会底层的民粹主义势力,他们不由分说地反对一切的即得利益者。2007年9月,吴敬琏先生出版《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的序言中写道:“经济和政治改革的迟滞,造成了两方面的严重后果,第一,中国经济继续沿着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投入驱动的粗放增长方式一路狂奔,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第二,设租和寻租活动,以及随之而来的贪污腐败,贫富差别扩大和失范愈演愈烈,。。。”

吴敬琏先生没有选择躲避或放弃,仍旧坚持独立的思想和精神的自由。如果他没有忧国忧民的博大襟怀,是无法坚持下去的。同时,他又是用建构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出建设性积极性的解决出路。从早期的“科学救国”-“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到现在他积极提倡的“法治的市场经济”,等不同的方案和计划,无不展示了其建构性思维和连一般经济学家也罕见的预见和远见。

唯一让我感到有点遗憾的是:吴敬琏先生的思想深受唯物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的熏陶和影响,相信“人可以自己解决真善美的全部问题,哪一个问题的解决,也不需乞灵于上帝。”—顾准(吴敬琏先生的恩师益友)。我个人认为:有限不完全的人类即使再努力,也无法解决无限完全的“真善美的全部问题”。同样,完美的经济制度也是不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实现的,必须从人类的终极信仰上入手,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现有的经济制度,减少社会不公平。信仰必须由内而外,逐步改变人的信念,恢复人的良知良能,体会并认识到人类只是作为资源管家的身份,妥善合理地管理自然资源,并且照顾边缘人和弱势族群。

最后,还是借吴晓波先生在此书后记说写的话来表达我对吴敬琏先生的敬意:”在吴敬琏身上,我不但看到了一个丰满生动的生命,更目睹了几代中国人寻找经济自由的漫长轨迹,重温了改革者的所有欢欣,苦恼与彷徨,触摸到了中国变革“与生俱来”的特征-它的民族性,惯性及变化的种种可能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