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怎么一回事儿?

我们的眼睛很大,能装下整个世界。我们的眼睛又很小,甚至容不下一粒沙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情感是大脑中的特定的神经系统对外界的种种刺激做出的不同反馈,有悲有喜,有爱有恨,有喜欢有讨厌,有愤怒有漠然,不一而足。

小的时候,我们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于是我们对父母很依恋,对外界很恐惧,离开父母片刻都会非常不安。对一个以前没有见过的人要抱我们要亲我们,我们都会很警惕,会扭开自己的小脑袋去避开,或用小手去挡住。我们会常用自己的哭声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饥饿,病痛,还有愤怒,虽然哭声会烦扰大人们,可我们还没有学会去理解他人的想法。随着渐渐长大,我们对父母的依赖性渐渐降低,对兄弟姐妹也会变得熟视无睹。日日相见生活在一起,虽然没有腻烦,但不会很在意他们的存在。但是一旦离开家以后,就会开始思念起他们,开始回忆以往的点点滴滴,开始想象他们现在都在干什么,他们是开心还是烦恼,会暗暗祈祷祝愿他们一切安好!

从脱离父母的怀抱开始,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小伙伴,会喜欢其中的大部分,也会有自己特别喜爱的,无关男孩女孩,不过不会为之寝食不安,也许一转头就会忘了他们。也有很讨厌的人,不喜欢他们的态度,以及他们对待别人的方式,也许是因为他或她某个微不足道的小缺点。有时甚至可能会因为女孩子吃饭时脸上沾了一个米粒而没有擦去就变得不喜欢她了,也许是因为一个小男孩在你身边放了一个屁而讨厌他了,虽然我自己脸上也会沾米粒而忘记擦,我们自己也会放很多屁。

到了上学的时候,我们会认识更多的小伙伴。这个时候,我们会开始对女同学有朦胧的想法,会产生初级的审美观,会觉得找个女孩好看,原因可能是她穿了一件我认为很好看的花衣服,或这她的头发是我喜欢的发型,也许多年以后回过头来想想,方觉得那衣服那发型根本不值得我赞美。我们也会看女孩的脸,不知道什么样的脸好看,只要觉得看着舒服,那就是好看。因为我们是农村人,所以总认为长得白净的女孩就是美。

我们也会有要好的男同学,在一起时会有说不完的话,还会在周末或假日里到对方的家里去玩。也许会因为一两件小事,我们会互相不说话,过一段时间我们又会和好。但小孩子的友谊来得快,去得也快。也许去年我们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今年我们就形同陌路了。

在学校,最在意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每个孩子(至少大部分)都会想办法讨好老师,赢得老师的重视和嘉许。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往往比父母还要重要。被老师批评了,就会觉得大祸降至,甚至有痛不欲生的感觉。这种想法,让我们离开学校后,很少再去联系以前的老师。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我们会更多地关注女同学和其他女孩子,这个时候我们的审美观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虽然我们还是更多地看脸,但是眼光也开始下移。我的发育来得比较晚,一直到大学毕业时,我都认为女孩的小乳房小屁股好看,只是到了很后来才发觉丰乳肥臀跟有女人味。也开始注意女孩子的眼神,如果是自己认为是好看的女孩子扫过来一眼,就会觉得自己被电了一下,心跳马上加快。

青春期对异性的情感我觉得是一个变态期,这个时期的情感完全是由荷尔蒙在控制,从自然规律来讲,这是发情期。不管男女,体内被激素驱使而蠢蠢欲动,潜意识里就是为了完成交配,产生下一代。我之所以是一个变态期,是因为这段时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一旦体内荷尔蒙下降后,这种情感再难以维持在原有的水平。甚至在交配体内放空以后,情感马上漂移。这是许多人滥交的根源,是激素使然,与真实的情感无关。

男女结婚或组成家庭之后,相互之间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对方不断释放体内的激素,维持生理的平衡,达到心理和生理的平静,因为体内过多的激素积累对健康有害,那些服用激素药物的人最后的结果总是不好的。在体内激素水平下降之前要一个孩子,对维持家庭的存在是有好处的,孩子便从此成了家庭的纽带。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孩子无论对父母怎么好,总不及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因为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基因,孩子是传承这些基因的载体,所以无论是动物还是人,他们对保护自己的基因存在或向下传递都有天然的自觉性。所以千万不要去碰刚生产了小狗的母狗,也不要去逗孵蛋的母鸡,她们这个时候的攻击性最强。

当我们渐渐年长的时候,对外界的反馈能力也渐渐下降,我们情感的水平也不断降低。我们常认为有人悲喜不轻易表露在脸上,那是对外界的反馈能力不高的原因,就象老年人一样,或者是因为产生反馈的阈值很高。 这个阈值倒是可以随着情感的锻炼而不断提高的,这个可能与性欲差不多吧!呵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