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葳(1891~1950)中将。字警伯,陕西户县人。 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校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清宣统元年( 1909)随蒋介石、张群、何应钦等在 日本拜谒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年武昌起义前夕, 张响应中国同盟会号召,中断学业,与蒋介石、 何应钦等回国参加武装反清斗争,任武昌新军指挥部之副 队官(副连长)。是年10月10日夜,新军进攻湖广总督衙门时, 步枪弹尽。张挥舞大刀,冒死杀砍,所向披靡。
1912年又东渡日本,完成中断了的士官学 业,1916年学成回国,任陕西模范营营长。 后应其把兄何应钦之约, 任贵州讲武堂战术教官兼黔军第五混成旅参谋长。 1923年经岳维峻及邓宝珊举荐,任胡 景翼在彰德(今安阳)开办的军官学校教育长、校长。 1924年夏,任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战术及编译教官, 后充何应钦之幕僚,参与平定陈炯明与杨(希闵)、 刘(震环)之乱。 1925年率第八混成旅讨伐直鲁联军总司令张宗昌时,坐骑中弹, 坠下深谷,肋骨断裂,遍体鳞伤,仍未懈志。
1926年秋, 何应钦发动奠定 北伐胜利基础之南京龙潭之役,张亦参与戎机,屡献“虚实,实虚, 猛进猛退,诱敌迷惘、举措失据而迅雷聚歼”之策, 一举歼灭张作霖虎将、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 芳八万精兵。北伐成功, 张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及中央编遣委员。 1929年蒋介石行削藩之策,派张与贺耀祖、 林拔萃赴陕裁编冯玉祥部队,拟将冯 之50万大军编为10个师。行抵西安时, 冯部十万大军以声震苍穹之实弹演习“迎接”, 并将张扣押于西安盐店街银号之中,以示坚强不屈。 后经阎锡山从中斡 旋,张始脱险出秦,经太原飞抵南京。不久蒋介石令唐生智、 方鼎英、杨虎城讨伐冯军,掀起中原大战。
张于1932年被任命为暂编第二军副军长兼襄樊警备司令。1933年率部“围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重刨贺龙等领导的红三军,被何应钦、何成浚誉为“模范之师”,1935年4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西安事变前夕,报载:“张乃葳飞抵洛阳,委员长面授机宜。”所谓“机宜”,就是蒋介石为部署陕北“剿共”,要张接替邵力子主持陕政,以便与杨虎城讨价还价。张不愿与杨龃龉相左,遂托病婉拒。
1937年8月, 张率部参加淞沪会战,扼守吴淞。三万士卒 伤亡殆尽,张之左耳亦因之失聪。 后改任第一战区预备军总参谋长兼陕南师管区司令,为第一、 第二战区征调、培训新兵,颇有成效。1941年12月任陕西省政 府委员,兼陕西军事征用委员会及陕西物资管制委员会主任委员。 次年,有人于西安长乐坊掘出一铁箱沙金,警方呈交省府。 时任省主席并与张私交至笃的熊斌即赴 张宅相商因应之策。熊采张意,以此款建造可容千人的巨厅一座, 名之曰“中正堂”(西安解放后改名“群众堂”, 即今人民大厦之前身)。
1943年,留法农业 学者、黎坪垦殖区管理局局长安汉指责汉中警备司令祝绍周“ 才卑位高,政声污秽,有负众望”。 祝即诬陷安在垦区种植罂粟而将其关押。张乃葳、张凤翙义愤填 膺,严辞抨击祝之暴行,并电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干预。 祝竟抗上峰之令,冒天下之大不韪,枪杀安汉。张即电告蒋介石。 蒋以不了了之,且升祝为陕西省政府主 席。同年,户县初级中学成立。 张即以其父张孟襄之名义为县中建图书楼一座, 并同其胞弟张乃华合资捐赠图书三万册。 1944年张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区军 风纪巡察团主任委员,乘船沿汉江赴第五战区巡察。 临行时仅带大洋数枚,舟中三餐,唯包谷稠粥,别无菜肴; 偶有一糖饼,即视为无上珍馐。4月15日之夜行至 湖北沙洋(今属湖北荆门)时,突来巨浪,掀翻其舟, 幸亏左右船伴舍命抢救,方得脱险。多年后,老友张凤翙、 寇遐询及此次遇险情况及其当时的心境,张说: “古今中外,成大业者,必有大的牺牲。牺牲小我, 以唤醒国人继我之后,设法利用汉江航道,开辟财源,兴国富民, 置陕西父老兄弟于衽席之上,实现了我考察汉 江的初衷,那我就可谓死得其所了。含笑九泉, 才是一种永恒的幸福。”
巡察归来,著《筹办黄(河)渭(河) 汉江浅轮说明书》,计划疏浚汉江航道,制造40艘 浅水轮船,往返于黄、渭与汉江,以尽陕西棉、 煤及工业产品外运之利。无奈国难当头, 国民党军政官僚唯争个人之利,等闲民生之事,其实业兴陕的壮图, 只能付 诸东流。以致他发出“及今空留计划篇,夜阑扼腕泪湿衫”的悲叹。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晋升为陆军中将。其后, 张曾任陕甘豫三省参议兼建设厅总工程师。身为总 工,无业可干;官场应酬,又非其所愿, 遂弃官而任民间慈善救济团体陕西红十字会会长,谈禅论道, 以慰寂寞。
1947年,蒋介石提升其为国民政府立法委员, 但非其所愿。胡宗南曾邀其同机赴南京议事,遭其婉拒。
1950年3月被成都市军管会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