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培养人的社会性的作用

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思想都很重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们再来看看东方的宗教佛教。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主要生产方式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人们学会了种植产量比较高的水稻,再加上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结构进入奴隶制社会。当时的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级:婆罗门(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权和教育权,宗教经典和文化知识),刹帝利(武士阶层,后来还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他们掌握军事和行政权。)、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后来还包括从中分化出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首陀罗(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另外还有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奴隶,无种姓者,被称为“贱民”, “不可触者”。”(untouchable)。

   当时印度社会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自然精灵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风神、雨神等多神。婆罗门教是维护当时的奴隶社会的一门宗教。它宣扬业报轮回的观点,认为人在今生的行为(业)的善恶,将带来来生轮回不同的因果报应;如果不相信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或有违犯种姓规定的行为,或有杀生行为等等,死后将轮回转生为下等种姓贱民或为牲畜,而如果学习吠陀经典,苦行,行善,死后可转生为上等种姓,以至成为天神,与大梵合一。

   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

 

全文点击这里阅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