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9) 蒲州-多少烟雨鹳雀楼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名楼大多都与某一传世文学作品相关联。[鹳雀楼]便是因唐代大诗人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而名满天下。诗为楼而作,楼因诗而名。一千多年后的今年五月,我步先人之后尘来山西蒲州(现永济)豋楼,欲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观日看河的美妙。

 

今天的[鹳雀楼]并非王之涣当年的彼楼。这座于2002落成的全新复古式[鹳雀楼],比原始楼更加雄伟壮观。新楼座南朝北,俏立黄河岸口,静枕中条山脊,远可捕舜都古文化遗址之风,近可瞰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势。整个景区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以[鹳雀楼]为中心,四周有古典园林环绕,呈“四区十二点”布局结构。不难看出,在地平线上消失了700多年之后,如今的[鹳雀楼]正以其卓尔不凡的气势向人们展示着河东古文明的辉煌。

 

复建的[鹳雀楼]是钢筋混凝土建材的四檐三层仿唐建筑。楼体总高73.9米,其中,基座16.5米,楼身57.4米。从外观上看,新楼尊重了原始楼的三层结构,但内部实为6层。据专家介绍,这座楼从两个方面突出体现了唐代建筑特色。一是高基座结构。唐代楼阁的基座部分以高深为主。二是采用了几近失传的唐代彩画技术,即所谓的“赤白绘画”。[鹳雀楼]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一座采用唐代彩画艺术修复的中国唐代风格建筑。

 

在如今的[鹳雀楼]上,人们已难以捕捉到当年原始楼的遗迹,但山西地区作为中国华夏文明发源地的遗风却是呼啸满楼。[鹳雀楼]内主要陈列了河东文明和黄河文明的历史内容。

 

一楼大厅以“千古绝唱和大唐蒲州盛景”为主题。在楼门正对面的墙上,展示了一幅以硬木彩绘制作的“中都蒲板繁盛图,生动再现了盛唐时期蒲州城的繁华。靠近楼门的左右两面墙上,有以《筑楼戍边》及《旗亭画壁》为内容的欧塑形式的大型彩色浮雕。

 

《筑楼戍边》反映了[鹳雀楼]在战火中诞生的历史背景。《旗亭画壁》则讲述了盛唐大诗人王之涣与二位好友,即当时的著名诗人高适和王昌龄一并在酒楼饮酒睹诗的传说。故事以王之涣之《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夺冠,表明了王之涣在诗坛的重要地位。也向人们展示了[鹳雀楼]因王之涣之《登鹳雀楼》千古绝句而名扬天下的幸运。

 

二楼的主题是“悠远流长”。由于大厅中心部分用于与一楼大厅上下贯通,二楼陈列内容不多。在四围墙上,掛有一些与华夏根祖文化有关的字画。其中有《大禹》,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吕洞宾》等内容。

 

三楼大厅反映中华“亘古文明”。沿墙排列了许多河东名人名事蜡像:《女娲补天》,《黄帝战蚩尤》,《舜帝神威》,《柳宗元挥毫》,《关公持刀》,《司马光砸缸》,《马远作画》,《司空图品诗》,《扬贵妃出浴》,《莺莺听琴》等。这些不仅表明了河东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而且揭示了河东文明在中华文明中占有相当大比重的重要地位。

 

四楼主打“黄土风韵”题材。大厅中央陈列了反映古代蒲州的四大产业:制盐、冶铁、养蚕和酿酒的大型专题雕塑。这四大产业占据了民众基本生活需求中的衣食两大重要类别。在农耕时代,有此当可自给自足。而盐业在古代国家经济中也非常重要。据说,当年关公被宋朝皇帝大力推崇也与盐业有关。

 

相传,宋朝时关羽老家河东解良(现山西运城解州,离蒲州约五十公里)一带是盐产重地。河东盐业贸易是当时朝廷的重要税收来源,约占全国税收的六分之一。有一段时间盐池不产盐。当地人求遍了所有神灵都无用后来拜求关庙。结果盐池又出盐了。这件事促成了宋徽宗对关羽的大力推祟,将关羽从“侯”提升为“公”,又从“公”位升为到帝王。

 

五楼的主题是“旷世盛荣”。这一部分资料阐述了[鹳雀楼]的沧桑历史。楼内四围墙上掛有历代[鹳雀楼]复原外观画像及其所经历的重大历史重变故:《宇文筑楼》、《盛唐诗韵》《金元之厄》、《风雨守望》、和《再筑辉煌》。这些内容高度概述了[鹳雀楼]历经风雨的命运。

 

六楼以“极目千里”展现[鹳雀楼]作为揽胜之地的荣耀。楼外迥廊西南转角处,立有一尊王之涣真人大小的铜像。他挥毫泼墨,正在创作《登鹳雀楼》千古绝句。沿迥廊极目远眺,中州大地尽收眼底。黄河若一条黄龙蜿蜒在视线的边缘。中条山和西岳华山远近交错,依稀可辨。只是日头正当午,欠缺了些许“白日依山尽”意境。

 

[鹳雀楼]的扬名要感谢王之涣的神来之笔,但文笔无能改变[鹳雀楼]生于硝烟,灭于战火的命运。据史料记载,北魏末期,鲜卑族统治中原的大势已去,其族群内部权力之争激化,形成了北周与北齐对峙互夺属地的局面。山西大部土地为北齐领地,仅蒲州一带为北周所有。

 

大约在公元557~571年之间,北周重臣宇文护出于军事目的,在浦州城外建了一座军事瞭望楼。传说此楼当时位于地势较高,登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后因有鹳雀栖息于上,更名为[鹳雀楼]。[鹳雀楼]地处秦晋交界,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州大地至高瞻远的好去处,有”河东胜慨”之称。

 

到唐代时,蒲州古城被誉为天下六大雄城之一。[鹳雀楼]被扩建为楼高约十米的三层结构,连同地基高势总高约二十八米。其高台重檐,黑瓦朱楹,典雅美观,登顶可揽周边山水,是唐代文人雅士豋高吟咏之胜地。继王之涣公元704年之《登鹳雀楼》绝句享誉天下之后,慕名豋楼的其他骚人墨客也留了不少以[鹳雀楼]命名或在[鹳雀楼]上创作的诗文。

 

盛唐诗人李益和畅当先后慕名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来登高赋诗。有人认为王之涣、李益及畅当三人的同名作品最“能壮其观”。

 

李益的《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畅当的《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河流入断山。

天势围平野,高出尘世间。

 

到了中、晚唐时期,著名诗人耿湋、马戴、司马札、张乔,吴融和殷尧藩等六人也相继登楼再创佳作。

 

耿湋的《登鹳雀楼》:

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黄河行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终身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马戴的《鹳雀楼晴望》:

尧女西楼望,人怀太古时。

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

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

行云如可驭,万里赴心期。

 

司马扎的《登河中鹳雀楼》:

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

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

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

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张乔的《题河中鹳雀楼》:

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

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

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

十载重来值摇落,天涯归计欲如何?

 

吴融的《登鹳雀楼》:

鸟在林梢脚底看,夕阳无际戍烟残。

冻开河水奔浑急,雪洗条山错落寒。

始为一名抛故国,近因多难怕长安。

祖鞭掉折徒为尔,嬴得云溪负钓竿。

 

殷尧藩的《和赵相公登鹳雀楼》:

危楼高架泬寥天,上相闲登立彩旃。

树色到京三百里,河流归汉几千年。

晴峰耸日当周道,秋谷垂花满舜田。

云路何人见高志,最看西面赤阑前。

 

在唐末时,翰林学士李瀚也曾来[鹳雀楼]游览,并在《河中鹳雀楼集序》写道:“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影倒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概。唐世诸公多有题咏。历宋至金明昌时尚存。有河中府录事李逵书楼额。”

 

时值北宋中期,著名科学家加改革家沈括,以及词人晁元礼也曾先后豋临[鹳雀楼]以忬诗情。

 

沈括的《开元乐/三台》:

鹳鹊楼头日暖,蓬莱殿里花香。

草绿烟迷步辇,天高日近龙床。

 

晁元礼的《一落索》:

正向溪堂欢笑。忽惊传新诏。马蹄准拟乐郊行,又欲近、长安道。鹳鹊楼边初到。未花残莺老。崔徽歌舞有余风,应忘了、东平好。

 

到了南宋年代,爱国词人陆放翁在[鹳雀楼]上题了一首《杂感》,以表达其对中原被金人占领的哀苦。

 

陆游的《杂感》:

一樽易致葡萄酒,

 万里难逢鹳鹊楼。

 何日群胡遗种尽,

 关河形胜得重游。

 

[鹳雀楼]成就了如此之多的文学作品,却难逃为战争付出惨重代价的厄运。元代初期,成吉思汗金戈铁马横扫中原。[鹳雀楼]在问世700多年之后,最终在金兵与蒙兵的争夺战中被金将焚毁。

 

元代文学家王恽在他的《登鹳雀楼记》中记载了[鹳雀楼]焚后情形:“至元壬申(公元1272年)三月,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十月戊寅,按事此州,获登故基,徙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委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云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

 

后来黄河泛滥,连[鹳雀楼]的故基也消失殆尽。然而,人们对[鹳雀楼]怀念不减,慕名而来者便豋上蒲州城的西门楼以寄情怀。据说,蒲州人也就索性将[鹳雀楼]的匾额掛到西门楼上。但西门楼毕竟不是[鹳雀楼]。清代著名诗人尚豋岸曾在蒲州西门楼上赋诗,流露出内心难以掩盖的遗憾:

 

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义轮泛夕流。

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

 

重建[鹳雀楼]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但绝非容易。由于黄河改道,在故址上重建[鹳雀楼]似乎无法看到黄河。为了确证,重建委员会与当地建筑部门联手,在[鹳雀楼]故址处用吊车将观察者送到几十米的高处瞭望确证。最后,新选的楼址由故址向西移动了约三公里,更靠近黄河。但是,地基是在黄河滩上,地下一百多米都是流沙。经过地质专家勘测设计,新建的[鹳雀楼]最终以立足于地下三百多米的超深地基而重新面世。

 

如今的[鹳雀楼]圆了很多慕名者之梦。其自身也因诗词而重获新生。[鹳雀楼]及其诗文在携手千年,交相辉映的同时,也让人们记住了河东地区作为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抗争之前沿阵地,所经历的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

(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阅读本糸列的其他文章: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1) 还愿之旅

http://bbs.wenxuecity.com/poetry/831096.html?backPage=0&backSubid=poetry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2) 济南-走近李清照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6/52.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3) 大明湖-古韵品到今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6/1625.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4) 曲水亭街话“流觞”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7/16534.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5) 泰山-何止风月无边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7/25224.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6) 曲阜-看儒学力度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8/10457.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7) 蓬莱-几多仙幻在其中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8/29051.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8) 解州-看关公走上神坛的传奇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9/17859.htm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