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归来话“斯坦”

世界太大了,书本里读到的未必都是真相,出去看看才知道。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斯坦”(stan)在古波斯语里是土地的意思,在中亚及周边的一些国家都叫什么斯坦,意思是什么人的土地。前苏联在中亚地区有五个斯坦共和国,人口都以穆斯林为主。自从苏联解体后这些“斯坦”相继独立,自立门户。虽然这些斯坦都是中国的近邻,但国人了解的并不多。可能知道古代是遥远神秘的“西域”,连接着“丝绸之路”,演绎过张骞出塞和唐僧取经。好像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在那面有亲戚。

 

      其实这些新的斯坦共和国有着不同的民族构成和资源禀赋,独立二十多年有不同的成长经历,经济水平也不尽相同。在政治层面各有特色;有的是强人长期执政,也有的是选举更迭政府。有的政局相对稳定,也有的发生过“颜色革命”,甚至在政敌之间动武伤人。但都共同面临着从中东和近邻阿富汗渗透来的极端伊斯兰教的威胁,也影响到中国新疆地区。这里时不时传出负面的新闻,让人觉得好像不是太安全。

      近十多年来中国牵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就是要合作打击以极端宗教为核心的“三股势力”;“一带一路”的倡议也是在这里开始提出。中国与这些中亚斯坦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增多,国内的公司和商人们纷至沓来,游客也开始打探这片神秘的“西域”。本人在金秋时节去了其中的三个斯坦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有了些比较直观的了解。

 

哈萨克斯坦 (Kasakhstan)????????

   哈萨克斯坦的国土面积在中亚五国中最大,在全球排名也在前十位,真可谓地大物博,油气和矿藏丰富。但人口不足两千万,人均占有自然资源比例很高。上天赋予的巨大财富在新首都“努尔苏丹”(Nur-Sutan)展示的酣畅淋漓。自从首都搬迁至此,短短的十,二十年,一座未来主义风格的新城在中亚草原上横空出世,惊艳世人。

 

      城中心的巴依杰列克观景塔造型别致,金球冠顶,高97米,登塔可一览全城。

      新首都沿着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轴线布局,开阔大气。中轴线广场遍布花坛,也有喷泉。两侧排布着各个政府部门,银行和商业大楼,也不乏高档酒店和公寓大楼。但和一些中国城市的新区一样,公寓的空置率看上去比较高。

      新首都也可以说是一个未来主义风格的建筑博览会。全球许多知名建筑师在重金之下都来展示才艺。大学,博物馆, 音乐厅,纪念堂,甚至连购物中心的设计都是创意十足,脑洞大开,令人称奇。

      市区也遍布造型新颖的摩天大厦,天际线还在继续增高。

      作为一个穆斯林人口为主的国家不能没有清真寺。在独立广场旁边新建的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造型优雅,在中亚地区最大。

      独立广场中心的“哈萨克人纪念碑”高100米,白色大理石碑身,顶部有一只哈萨克传说中展翅高飞的“神鹰”,寓意新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前途无量。

      纪念碑基座的浮雕中央是独立后首任总统“努尔苏丹· 纳扎尔巴耶夫”。纳扎尔巴耶夫是个传奇人物,在前苏联时期就是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总统。1991年独立后当选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连任至2019年3月辞职。这位强人在位28年可以说是塑造了今天的新共和国。他深谙中亚内陆国家的地缘政治,也明白油气矿产资源的优势和局限;致力于平衡全球大国相互竞争的影响力,特别加强和中国的经济联系,参与“一带一路”。也积极加入“上合组织”,控制区域极端保守伊斯兰教势力。

 

      二十多年来萨克斯坦政局稳定,政府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发展经济也惠及民生,人均收入在解体后的前中亚加盟共和国里名列前茅。当然一些西方势力也屡屡从民主和人权的观点对纳扎尔巴耶夫进行攻击,也试图在哈萨克斯坦挑起“颜色革命,但均为未成功。

      纳扎尔巴耶夫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就是在1997年把首都从南部的阿拉木图北迁近1000公里到现在地址,当时命名为“阿斯塔纳”。据说这是一项关系国家稳定和完整的重大举措,因为当时俄罗斯族人口主要居住在北部靠近俄罗斯的地区,哈萨克族人在那里是少数。政府担心长期下去会出现民族分离国家分裂。把首都迁到北部会调动哈萨克族人口北移,平衡国家权力重心。这座漂亮的建筑就是总统府,拱顶的天蓝色就是国旗的颜色。

 

      在2019年三月纳扎尔巴耶夫卸任总统后哈萨克斯坦议会作出决定以他的名字对首都重新命名为“努尔苏丹”。

      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位于南部,离中国边境不远。阿拉木图在苏联时期是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的首都。独立后到1997年是新共和国的首都,现在仍是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城中心共和国广场上的独立纪念碑颇具民族传奇色彩:一位英武的哈萨克勇士站在飞翔的天山雪豹背上。纪念碑的周围装点着象征哈萨克人智慧和团结的雕塑,也有花坛和喷泉。

      纪念碑面对着阿拉木图市府大楼,这里在1997以前也是共和国的权力中心。

      阿拉木图坐落在天山山脉的阿拉套山北麓,雪融水浇灌出土地郁郁葱葱。三面环山,季节分明,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天山的雪道和冰原特别适合冬季冰雪运动,据说最早的滑雪板就是由哈萨克牧人发明。在竞争2022年冬季奥运会时阿拉木图仅以四票输给了北京。

      阿拉木图也有“苹果之城”的美称。据说这一带是世界上苹果的原产地,金秋季节果香满街。哈萨克斯坦的农牧业都比较发达,食品要比中国便宜许多。

 

      哈萨克人主要是蒙古人种和突厥人的混血。乍一看像是中国北方人,但仔细看能识出混血的成分。这里还有不少俄罗斯人和其他中亚人,俄语和哈萨克语都流行。

      阿拉木图可以说是一座典型的苏联特色城市,也是当年苏联在中亚最重要的城市之一。1911年一场大地震把以前的老城区完全夷平了,现在看到的主要是在前苏联时期规划和修建。独立以后政府主要把钱花在新首都阿斯塔纳,这里主城区变化不大。阿拉木图市的布局像一张棋盘,马路宽敞笔直,人行道绿树成荫,主城区没有高楼大厦,也少见交通堵塞;车辆礼让行人,漫步街头身心放松。

      就像一些老的苏联城市,阿拉木图很少商业气息,却有着浓浓的人文和艺术氛围,使人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市内散布着众多的剧院和博物馆,也集中了许多高等学府。

 

      哈萨克斯坦阿贝歌剧和芭蕾舞剧院建于1934年,以著名哈萨克诗人和文学家命名。这里曾是哈萨克斯坦演艺界的圣地,众多知名国际明星来此演出。2000年重新装修后容光焕发,淡黄色外表更显典雅高贵。

      奥耶佐夫剧院建于早年苏联的1925年,后来以哈萨克斯坦著名作家穆赫塔尔·奥耶佐夫命名,剧院的前面有他的雕像。剧院是重点以表演哈萨克民间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也鼓励业余作品上演。剧院周围有一大片广场和绿地。

      在奥耶佐夫剧院的马路对面是哈萨克斯坦国家马戏剧院。这种圆形的马戏剧院建筑在许多前苏联城市里都能见到。前苏联有着很深厚的马戏传统,表演水平可能也是全球最高。现在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马戏团都有从那面来的演员,在广州长隆游乐园里就有好多。

      哈萨克斯坦国家儿童剧院好像正在翻修之中。据说儿童剧院建于卫国战争结束之后的1946年,演出的第一部作品是阿·尼·托尔斯泰的儿童剧“金钥匙”。剧院周围有大片绿地公园和喷泉装点,还有一座儿童游乐园。

      哈萨克斯坦国家科学院是座漂亮的建筑,外表也是优雅的黄色。这里曾是苏联科学院哈萨克斯坦分院。中国科学院当年就是按照苏联科学院的模式建立的,也有地区分院。不同的是是苏联体系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大楼内有稀有图书博物馆,楼的左侧有一尊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的雕像。

      科学院大楼旁边的一组喷泉吸引游人,一圈有十二个动物,很像中国的十二生肖。看来哈萨克人也有相似的文化。但仔细分辨其中没有龙,取而代之的是一只可爱的蜗牛。其实龙本来就不是世间的动物,只是中国人崇拜的神。

      少年宫好像只有前苏联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才有。阿拉木图市的少年宫看上去很有特色,像顶了一顶金色的哈萨克毡帽,旁边有一座天文观察台。看到有孩子在里面上课,也有家长在外面等候。

      市中心的哈萨克国家博物馆是阿拉木图最大的博物馆,也可能是中亚地区最大的。建筑本身就很壮观,拱顶式结构像一座巨大的哈萨克帐篷,天蓝色是国旗的颜色。

      参观这家博物馆可以帮助了解哈萨克民族的来龙去脉和哈萨克斯坦的前世今生。馆内有比较丰富的展品,重点介绍民族英雄。可以看到独立后的哈萨克政府极力塑造哈萨克人的民族个性,助力国家的稳定和成功。

      阿拉木图自从苏联时代就是哈萨克斯坦的教育中心,这里集中了近四十所高等院校,到处可见年轻学子的身影,市内许多漂亮的建筑都属于高等院校。这座宏伟的建筑酷似北京人民大会堂。其实这就是当年哈萨克斯坦的“人民大会堂”,但首都迁走以后这里就成了“哈萨克斯坦-不列颠技术大学”的校园。这是一座哈萨克斯坦和英国合办的大学,在中亚地区有很高的声誉。

      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建于苏联时期的1929年。当年中亚地区是苏联农牧业的重点,学校的排名也很靠前。九十年的校史也体现在古典优雅风格的校园建筑里,青春女生的靓影也为校园增光添彩。

      阿拉木图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满眼绿色。主城区街心公园星罗棋布,座座都有青铜雕塑装点;林荫道交织连接,清澈天山雪水潺潺流过。

      城内最著名的公园可能就是潘菲洛夫公园(Panfilov Park),占地好几个街区。公园是为纪念卫国战争期间潘菲洛夫将军部下阵亡的二十八位哈萨克族英雄士兵而建。中间有他们勇敢扑向敌人的青铜雕像。面前黑色大理石板上有一束不熄的火焰。有游人献花,也有新人拍照。

      纪念广场周围还有些刻满碑文的纪念墙和雕塑装点,也有几座博物馆。

      公园里还有一座阿拉木图最著名的俄罗斯“东正教升天大教堂”。这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建筑,据说经历了1911年的大地震没有大的损伤。教堂最近装修一新,外表的基色为黄色,顶部有俄式金色的洋葱头,在一片绿色林海之中格外醒目。

      在城市的东北部有一座新的清真寺很显眼,极具中亚特色,冠以金色拱顶。这就是阿拉木图中央清真寺,建于哈萨克斯坦独立以后。在苏联时代中亚加盟共和国的伊斯兰宗教势力被淡化,大部分老百姓都已世俗化。

 

      独立以后伊斯兰教有回头的趋势,政府也想使其成为哈萨克民族特性的一部分。但是很快纳扎尔巴耶夫就意识到保守极端伊斯兰势力会威胁政权稳定,把哈萨克斯坦推向一个像阿富汗一样的动荡社会。哈萨克斯坦积极加入“上海合作组织”,控制宗教极端化。虽然这是个穆斯林人口为主的国家,但在阿拉木图街头很少看到包头的黑衣女人和留大胡子的男人,远远少于在中国的西北地区。

      阿拉木图的市内交通还是比较方便,有一条地铁穿过主城区,也不拥挤。地铁站是典型的苏联式的设计,站台设计的像艺术馆。但在地下很深,据说也是为了战备能防原子弹,在扶梯上要站半天。

      阿拉木图火车站不大,但的建筑很典雅,外表有浮雕装饰,内有大理石柱。这里有去哈萨克斯坦各地的火车,也通往乌鲁木齐的国际列车,但好像没有高铁,也没动车。

      要想了解阿拉木图市民的日常生活最好去看看市中心的“绿色巴扎”,也就是一座巨大的室内菜肉市场,各色肉类和果菜应有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大量的马肉。哈萨克人骑马,用马皮,喝马奶,也吃马肉,可见马在哈萨克人生活里的地位。

 

 

      肉类在这里要比国内便宜好多,牛羊肉的价格也就是中国的一半。哈萨克斯坦农牧业发达,但深处内陆,出口交通不便,好处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成本较低。在街上吃同样的麦当劳套餐,价格也只有在中国的三分之二。虽然哈萨克斯坦的人均GDP和中国的差不多,但按实际购买力算要比中国高出一半。

      哈萨克斯坦美食是典型的草原民族特色,新鲜烤羊排,香嫩多汁。这样一餐也就人民币60多元,实在是味美价廉。

      阿拉木图市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四,五层的简单灰色居民楼,很像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式样。但人家保养的要好很多,外表干净整洁,没有乱七八糟的窗户防护栏。这也反映出居民的公德素质和城市的良好社会治安。走在街上看不到乞丐讨钱,丝毫感觉不到有任何不安全感。

      在城市的外围也在新建一些钢筋玻璃大厦。在南郊惊现一片“金融中心”,造型别致,犹如天山雪峰连片。

      乘坐空中缆车登上半山腰的 Kok-Tobe 公园可一览阿拉木图的全景,也可以回头瞭望天山山脉的连绵雪峰。

      驱车向南20公里进入天山深处,到达海拔2511米的“大阿拉木图湖”。巍巍雪山,森林草原,景色壮观,令人心旷神怡。这其实是一座高山水库,湖水富含矿物质。湖面像一大片绿松宝石,在阳光下泛着蓝绿色的光泽。

 

乌兹别克斯坦 (Uzbekstan)????????

 

      乌兹别克斯坦是几个中亚斯坦里人口最多的国家,有三千多万。在地理上是个双重内陆国家,也就是说周围所有的邻国也都是内陆国家,出海必须要经过至少两个国家。水路不通,但陆路畅顺,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几度城邦繁华,商贾云集,积累大量财富,也不时招来远方强敌的侵占和抢掠:从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到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占领;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和沙俄帝国的哥萨克骑兵都践踏过这片土地,也留下了他们的历史烙印。

      乌兹别克斯坦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是在14世纪中叶。蒙古王族后裔阿米尔 · 帖木儿建立了以撒马尔罕为都的庞大帝国。帖木儿王朝威震一方,势力辐射到整个中亚,乃至中东和南亚,甚至一度想进攻中国明朝,要“光复元朝”。帖木儿的曾孙子后来也入侵占领了印度,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独立后的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着力提高新共和国的民族认同感,为凝聚民心重新大力塑造帖木儿为民族英雄。帖木尔的雕像矗立在城市的广场,许多街区也用帖木尔重新命名。在首都塔什干新建了一座中亚伊斯兰风格的帖木尔纪念馆,记述昔日王者的丰功伟绩。

      首都塔什干 (Tashkent) 人口两百五十万,为中亚最大城市。塔什干在19世纪沙俄时代开始成型,在苏联时代地位举足轻重。城市大部分的老建筑毁于1966年一场大地震,现在看到的大都是地震后的重建。城中的电视塔高375米,高度全球第九。

      虽然塔什干城市规划是典型的苏联特点,马路宽敞笔直,绿树成荫。但建筑风格在过去五十多年里不拘一格,特别是独立后的新楼显出明显的伊斯兰影响。

      塔什干的几座地标建筑承载着历史,值得关注。高层的“乌兹别克斯坦酒店”位于市中心,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苏联时代。酒店设计的像一本打开的书,面对着帖木尔广场。网格式的外表图案很有中亚文化特色。这当时是乌兹别克斯坦级别最高的酒店,在冷战时期演绎过诡异的美苏间谍战。

      城中心的“艾莉舍纳沃歌剧和芭蕾院”可谓建筑中的经典,乳黄色的外表清新淡雅,俄式建筑风格透出中亚伊斯兰艺术特色。剧院前有宽敞的喷泉广场,游人在长椅上放松小憩。这座剧院前后修建了十几年,在“卫国战争”期间一度停止。战后苏联从中国战场押解来日本关东军战俘修建完工。因此这里也吸引不少日本游客。

      绿荫之后的罗曼诺夫王子宫讲述着一段沙皇皇家的丑闻。沙皇尼古拉斯一世之孙罗曼诺夫王子因偷卖王族财产被流放到乌兹别克斯坦。他于十九世纪末在这隐密的树林里修建了行宫,周围曾是王室狩猎场。这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虽然只有一层,但外部浮雕和内部装饰不乏皇家风范。在苏联时期这座王宫被用作美术馆和少年宫,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成为国家迎宾馆。

      塔什干的圆顶巴扎可以说是游人必参观的地标建筑之一。巴扎,也就是集市,是老城区人气最旺的地方,几乎所有的食品和生活用品都在这里交易。这个集市独特之处是一个巨大的拱形屋顶,优雅的造型和色彩亮丽的马赛克图案给传统的商品交易增添了现代美学。

 

 

      里面的肉品和水果的价格要比中国低好多,牛羊肉的价格只有国内的一半。难怪这个人均GDP不足1300美元的国家里的老百姓生活并不差。其实际购买力要高好多。

      塔什干库克达氏(Kukeldash)伊斯兰宗教学校和巨麻(Juma)清真寺位于老城区,都离圆顶巴扎很近,是游客热点。乌兹别克斯坦历史上是中亚的伊斯兰宗教文化中心,形成了地区特色的伊斯兰建筑风格,留下了宝贵的伊斯兰建筑艺术遗产。

 

 

 

      苏联解体后共产主义信仰走下神坛,乌兹别克斯坦政府请回伊斯兰教来填充这个穆斯林人口占大多数的新国家的精神空间;聚拢民心稳定政权。但很快就意识到:“请神容易送神难”。从沙特和阿富汗来的极端保守势力来势凶猛,要给这个新的共和国换上“塔利班”政权。几次暴动,多次骚乱,而西方也用人权自由为借口来添乱。好在政府尽早认识到了极端伊斯兰宗教的危险,严加控制防止泛滥。现在百姓的外表和衣着都比较开放,很少看到蒙头遮脸的黑衣女人和大胡子的男人。

      在塔什干也有天主教堂和东正教堂,一百多年前的沙皇俄国入侵和占领也引来了不少俄罗斯和东欧人口。虽然在苏联解体以后许多人已经回流,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这里,俄语还是很流行。

      塔什干的地铁可以说是当地人的骄傲,在中亚地区最早,三条线距离也是最长,可见塔什干当年在苏联的地位很高。座座地铁站都像艺术宫殿,和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地铁有一拼。这里地铁站的装饰更显中亚伊斯兰建筑艺术风格:拱顶廊柱,线条图案,色调素雅;游人纷纷拍照留念。

      修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共青城公园”是一片城中心的树林。湖水和绿地景色宜人,漫步其中十分惬意。乌兹别克斯坦独立以后将苏联时代的名字改为:“阿里舍尔 · 纳沃伊国家公园” 以纪念这位中亚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他的铜雕像安放在公园中心小山坡上的一座雅致的亭子里。公园里还有一些其他乌兹别克斯坦著名文化和艺术界人物的雕像。乌兹别克政府在独立后逐渐在抹去苏联时代留下的印记,重新挖掘和弘扬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

      公园里的湖水如镜面倒映出旁边极具民族特色的乌兹别克斯坦议会大厦;水天一色,拱桥相连,画面美轮美奂。

      市中心的“独立广场”可以说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旁边有参议院和总统府,但都不能走进参观。这里在苏联时代叫“列宁广场”。独立后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移走了列宁雕像,矗立起独立之门。门顶两只起飞的仙鹤,象征和平与繁荣。独立之门后面有一座赭红色的纪念碑头顶金色地球,标出乌兹别克斯坦地图。在纪念碑的底部还有祖国母亲雕像,真是爱国热情爆棚。

 

 

      在附近还新建了国家图书馆和国际会议中心,看上去都很高大上,看样子花了不少钱。据说国际会议中心是独立后所建最昂贵的一座建筑,规模宏大,装饰豪华。

      在独立广场面前不远处是一大片绿地公园,有花坛和喷泉装点,也有儿童游乐园。市民常来这里聚集休闲,观看街头艺人表演,购买和展示艺术品和古玩。

 

 

      塔什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街道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建筑风格多样,市民文明礼貌遵守规则,百姓生活的很体面。从官方的国民平均GDP看乌兹别克斯坦要低于印度,但在这里看到的一切要比印度好的太多。所以说百闻不如一见,不能轻信宣传。

      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以农业和天然资源为主。境内的费尔干纳盆地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有天山山脉的雪水灌溉。棉花是国家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和出口产品,在世界上也是前几名。探明的黄金的储量也是全球第四。政府努力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平稳转型。

      来乌兹别克斯塔不能不去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 (Samarkand)。 那里曾是帖木儿王朝的都城,经历过中亚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也现存许多瑰丽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塔什干火车站可乘坐去撒马尔罕的高速列车,这也是中亚地区的唯一动车。西班牙制造的列车,最高速度超过200公里,三百公里路程可以两小时到达。

      撒马尔罕的老城区有27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老的都城之一。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三百多年东征至此就为古城之美所惊艳,惊呼远比他想象中的更美轮美奂。撒马尔罕地处富饶的泽拉夫尚河谷,丝绸之路的枢纽。财富造就辉煌也常招来掠夺和毁灭,但古城又几度涅槃重生。撒马尔罕在14 和15世纪成为帖木儿王朝的都城,也是中亚伊斯兰教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地位也达到历史上的顶峰。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建筑古迹都是来自那个年代。撒马尔罕古城也被列入联合国历史文化遗产名录。

      “列吉斯坦广场”是老城的中心,汇聚了三座15至17世纪伊斯兰神学院,是经典的中亚伊斯兰建筑艺术杰作,是撒马尔罕的一张亮丽的名片。这里在古代曾是处决犯人的行刑广场。时过境迁,现在却成为城市欢迎游客的会客厅。

      三座神学院的建筑气势恢宏,门面都是中亚伊斯兰风格的桃尖拱型。两旁配有高度不超过主建筑的宣礼塔,这也是中亚特色之一。湖蓝色的主殿拱顶由釉瓷砖拼接而成,在阳光下发出宝石般的光泽,令人赞叹。神学院的墙面镶满了彩色马赛克瓷砖,图案丰富,工艺精湛。有意思的是在其中一座拱顶上方有两只老虎的图案,身后还有发光的太阳。这显然违反了伊斯兰教义不允许有世间活物的图型。据说这是受早期古波斯“拜火教”文化的影响。在公园8世纪中东穆斯林入侵之前这里是波斯人的势力范围。

      这些宗教学院的内部装饰更是让人目眩,房顶和墙壁布满了精美的彩色图案,在彩色灯光下美轮美奂。在伊斯兰教义里在宗教场所只能出现几何图形和古兰经阿拉伯文书法,在这里古代工匠们的图案想象力之丰富真是挑战了人脑的极限。

      夜色里的列吉斯坦广场更是姿色妖娆,充满诱惑感。情人幽会,爱意缠绵,完全忘记了这原本是个严肃的宗教学院。其实这里早已经不再是宗教场所了,现在只是个收费的旅游景点,里面都是旅游纪念品商店。

      这里自然也成为新人们拍婚纱照的首选。美丽的新娘和英俊的后生在这里留下一生里最难忘的倩影。乌兹别克族人的长相和中国的维吾尔族人很接像,都属于突厥人的后裔,在语言文化上也很相似,说“好”就说“亚克西”,也有民间故事“阿凡提”。

      埃米尔陵墓(Gur Emir)可是一座真正严肃的宗教场所。这里最早是汗王帖木儿为他最器重的孙子穆罕穆德苏丹所建的陵墓。他曾指望这位孙子将来接班,但其不幸在一次出征时阵亡。帖木儿悲痛欲绝,下令征集王国里的能工巧匠修建这座宏伟的陵墓。后来帖木儿和儿孙数人也都下葬于此。陵墓的主殿有蓝色拱顶,形状很像穆斯林苏丹的顶饰,也就是大帽子。大殿内部金碧辉煌,有九座大理石棺椁,可兰经阿拉伯文装饰。

      比比哈努姆清真寺 (The Bibi-Khanum mosque ) 是老城区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当年帖木儿下令在撒马尔罕修建一座清真寺,要超过他在其它所有地方见到的规模,并以他的原配夫人名字命名。但当他从出兵印度归来后对于在建的工程极为不满,下令推倒重来。又从印度,伊朗和其它地方调集能工巧匠和艺术家打造一座他心目中的圣殿。

 

      建成之后清真寺宏伟壮丽惊艳世人。但因工程时间仓区,结构难度挑战太大,完工后不久砖石就开始崩落。帖木儿王朝灭亡后,清真寺也变成了一座“宏大的废墟”。现在看到的主要是在20世纪苏联时代恢复重建的结果,当下修缮工作仍在进行。

      主殿的圆形拱顶是比比哈努姆清真寺的建筑精华,蓝色的瓷砖拼出精美的图案和古兰经的经文。内院是一块长宽超过百米的广场,曾经可容纳万人在此做礼拜。现在古树参天,鲜花绿地。中心有座巨大的石头诵经台,当年伊玛目把可兰经摆在上面诵经讲教。现在还有信众围着诵经台绕圈,据说相当于祈祷念经。

      城郊阿夫罗夏布山坡上的沙基津达陵墓(The Shakhi-Zinda necropolis ) 是撒马尔罕的又一个重要景点,也是一处伊斯兰教圣地。据说这里葬有伊斯兰教先知穆罕穆德堂兄库萨姆。公园7世纪库萨姆来此传教被异教徒杀害,被尊为王者。但据伊斯兰教传说他并没有死,而是永远生活在一处深井里。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永生之王墓地”。后来帖木儿大帝的的妻子图玛 . 阿卡和侄女图尔坎,以及许多王室成员和贵族也都葬在这里,以求先知的庇护和保佑。

      “沙基津达陵墓”与其说是墓地,不如说是一组精美的中亚风格的伊斯兰教建筑群。这里汇集了从8世纪到19世纪不同时期的伊斯兰陵墓建筑,也可以说是一部中亚伊斯兰建筑历史教科书。迂回的巷道,多层次桃尖拱门,各种形状的圆形拱顶,以及内部弯穹拱顶都是建筑师梦寐的构想。最精彩的是以蓝色为基调的瓷砖拼图:湛蓝,宝蓝,碧蓝,湖蓝,和孔雀蓝,图案之美令人目眩。

      哈兹拉特·希兹尔清真寺(Hazrat-Hizr)位于阿夫罗夏布山的南坡,是以伊斯兰圣贤 Hazret-Hyzr 命名的。传说他是永恒的云游者,是一位为远航和贸易带来好运和财富的圣人。因此商人和游客都来朝拜。这可能也是本地最早的清真寺之一。在伊斯兰传入之前这里曾是一座寺庙,后来才被改造成清真寺。清真寺在成吉思汗骑兵入侵时被毁,现存的清真寺是在1854年在中世纪的基座上重建而成的。清真寺位于山坡上的制高点,可回望撒马尔罕老城全景。

 

      寺内还有乌兹别克斯坦首任总统伊斯兰 · 卡里莫夫的陵墓。伊斯兰 · 卡里莫夫也是一位中亚地区政治强人,出生于撒马尔罕,在苏联时代就是苏共乌兹别克斯坦加盟共和国总书记。独立后出任共和国总统,持续连任27年一直到2016年9月逝世于中风。卡里莫夫的执政也不是一帆风顺;独立后想利用伊斯兰教笼络民心,但很快就受到了极端保守伊斯兰势力的挑战。卡里莫夫作风强悍,不惜流血严厉打击极端伊斯兰,特别是来自邻国阿富汗塔利班的威胁。他领导乌兹别克斯坦度过了独立后有惊无险的二十几年没有翻船,但也争议不断。当然西方的议题总是民主和人权,根本不在乎老百姓的生活平安和柴米油盐。

      撒马尔罕其实不只是老城区,从沙俄到苏联时代形成了一片新城区;干净整洁,主要有政府机构和文化教育机构,完全是一副苏联城市的模样。这面有歌剧院,大学和高档酒店里,林荫大道相连。

      这面也有几座漂亮的俄式东正教堂和天主教堂,可见这里的宗教信仰还是比较轻松自由。虽然乌兹别克斯坦人口绝大多数都是穆斯林,但政府保持了一个非宗教主导的世俗社会。

      路边惊现一座中式古典牌楼,还有古典小桥和凉亭。走近一看是座“孔子学院”,后面还有孔子雕像。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的关系良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最重要的也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联手打击地区极端保守宗教势力。这里也欢迎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2020年元月实行入境免签。

      乌兹别克美食的特点是美味,油大,耐饱,和新疆饭菜很相似。但价位实在太低廉;这么一桌抓饭,包子,羊肉,面包和饮料加起不到人民币50元,一个人根本吃不完。

 

吉尔吉斯斯坦(Kyrgyzstan)????????

      吉尔吉斯斯坦是一个中亚小国,人口只有六百多万,山多;好像也没太高的国家存在感。在历史上游牧民族吉尔吉斯人在天山山区被周围的列强民族追来赶去,常常臣服于他人。在汉,唐朝代被纳入中国的版图,大诗人李白就在这里出生;但后被蒙古人征服。清朝时又成为大清的藩属国,但后来被划入沙皇俄国。在苏联时代才有了个“吉尔吉斯斯坦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在1990年苏联解体后竟然一时不愿离去,也可能是在经济上无法独立。

 

 

      首都比什凯克(Bishkek)坐落于天山山脉的脚下,背靠巍巍雪峰,市区一片郁郁葱葱。比什凯克最早只是个驿站小镇,完全是在苏联时期建设成为城市。典型的苏联式规划:棋盘布局,林荫大道,少有高层建筑;歌剧院和博物馆装点,中心广场加绿地公园。在独立后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基本保持了原貌,只是看上有点儿衰落。

      比什凯克在苏联时期叫做“伏龙芝”,是以苏联伟大的军事家米哈伊尔·伏龙芝命名。伏龙芝在沙俄时代出生在比什凯克,在列宁时代领导参与军事斗争,成长为杰出的军事家。以他命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可以说是苏联的“西点军校”,培养出众多优秀的苏军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将领,包括苏联的元帅朱可夫和中国的元帅刘伯承。在比什凯克火车站广场有他戎马的雕像,城中心也有座“伏龙芝博物馆”。

      比什凯克是中亚斯坦国里保留苏联时期东西最多的地方。在城中心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北面有一尊高大的列宁标志性的挥手雕像,这也是在中亚国家里现存的唯一。在前面不远处的花园旁边还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雕像。老哥俩在这里促膝长谈几十年,可能对苏联和中亚地区发生的一切很不理解。

      列宁雕像的正对面是以前的吉尔吉斯斯坦联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大楼,现在是新共和国政府的机构。

      比什凯克的胜利广场是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而建。三根拱形肋柱组成蒙古包的形状,中间有一束不熄的火焰,每小时还有卫兵换岗。周围有许多苏联英雄的雕塑,最高一座是召唤亲人的母亲。每年的卫国战争纪念日这里都会举行游行集会,苏联情节很深。

      城中心还有一座高尔基公园,中心立有这位苏联最著名大作家的石雕像。高尔基的作品可以说在上世纪的中国是耳熟能详,在这里看到他的雕像还真有点感觉像老友重逢。

        “歌剧和芭蕾舞剧院”,“大马戏剧院”,“国家图书馆”,和“儿童剧院”都是苏联城市的标配,在比什凯克一样都不少,而且规模也不小。只是看上去有些剧院有日子没用了,显得冷清衰落。吉尔吉斯斯坦在独立后经济挣扎前行,可能也没能力在这方面花钱了。

      比什凯克火车站是座漂亮的建筑,但显得很寂寞。在苏联时期这里也算个铁路枢纽,连接中亚各联盟共和国,也连通欧洲和远东。现在境况很尴尬,因为比什凯克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北面的角上,铁路没走多远就是国界,成了国际列车。现在的中亚斯坦国都是各自为阵,设关建卡,物流人流不畅通。车站一天也没几趟车,到是很像一座清净的博物馆。

      “阿拉套广场”相当于比什凯克的“红场”,是政府和群众集会的地方。这里一度叫做“列宁广场”。广场的中心是国家历史博物馆,前面有一尊高大的民族英雄“玛纳斯”的雕像。这里曾是列宁雕像的位置,现在被移到博物馆的背面。

      在阿拉套广场的一侧有一座白色的大楼,建筑结构宏伟,外表装饰雅致。这是议会和总统府,又被称为“白宫”。

      8月31日是吉尔吉斯斯坦的独立日,阿拉套广场热闹非凡,彩旗飘扬。政府官员和社会名流统统亮相,在玛纳斯雕像前搭台演讲。演员歌手节日盛装,载歌载舞,鼓乐喧天。

      总统热恩别科夫在护卫和随从的簇拥下登场。吉尔吉斯斯坦的政坛在中亚国家里相对震荡,也是唯一发生过“颜色革命”的斯坦。2005年这里发生了“郁金香革命”,推倒了时任总统。以后的十几年里,民众示威游行伴随着总统更换,有点像走马灯。在这期间吉尔吉斯斯坦也发生过不同民族间的流血冲突,政局一直不太安宁。

 

 

      就在2019年8月总统热恩别科夫逮捕了上届总统阿坦巴耶夫,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武装冲突。不过现在看来政局似乎恢复了平静,广场上充满了节日气氛。

      老兵穿上当年苏联时期的军装,佩上奖章,似乎找回了年轻时的荣光。但这里早已改朝换代,时过境迁。老一代人只能活在昔日美好的回忆里。但年轻一代享受着今日节日的欢乐,没有沉重的记忆。

 

      吉尔吉斯人主要是蒙古人种,可能也混入小量突厥人的基因,但大多数看上去像中国北方人。在苏俄时代来了不少俄罗斯人和其它地区的移民,俄语仍很通行。

      在广场旁边的“橡树公园”里各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服饰特色。这个国家除了吉尔吉斯族还有几十个少数民族,像俄罗斯,乌兹别克等。还有从中国来的“东干人”;是最早在陕西,甘肃的回民,因在清朝时暴动造反逃到这里。他们许多现在还会讲陕西话。

      比什凯克是一座绿色城市,人均绿树在中亚地区第一。街心花园,林荫大道,整座城市像是掩盖在森林里。这都是在苏联时期规划和种植的结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这里举行过一场全苏联雕塑大赛,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

      比什凯克主城区不大。街头有许多雕塑和喷泉花园,漫步于其中是一种享受。当然,时不时也会有惊奇的发现:一架米格战斗机让你想起当年紧张的中苏关系和美苏之间的冷战。

      城区的街道干净整齐,建筑大都是苏联时代遗留下的,很有那个时代的记忆,只是有点失修,看上去有点冷清。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在独立后困难重重,地域偏僻,产业结构单一。但百姓还是礼貌守则。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情况都差不多,虽然经济不景气,但人们的素质还在。

 

      在城市西面有一条政府命名的“邓小平大街”,还有小平的纪念碑。吉政府也希望效仿邓小平的经济改革为吉尔吉斯斯坦找到一条发展道路。但政府效率低,贪腐系数高,常常引发政局动荡。西方和俄罗斯也在这里较劲争夺影响力,美国在比什凯克机场有军事基地。吉尔吉斯斯坦政府要维持平衡还真不容易。

      吉尔吉斯斯坦百分之九十多的人口都是穆斯林,也新修建了不少清真寺。在城东头的清真大寺规模宏大,外形很像土耳其的“蓝色清真寺”,内部装饰也是蓝色。沙特和土耳其等纷纷向新独立的吉尔吉斯斯坦输出推广伊斯兰信仰,修建清真寺扩大影响。土耳其更是想把中亚地区纳入自己的“大突厥斯坦”构想。好在游牧民族吉尔吉斯斯人虽是穆斯林,但伊斯兰教意识不是太强,加之近百年来在苏俄影响下宗教意识已经淡化,伊斯兰极端保守势力没有做大。当然政府也积极加入“上海合作组织”,防止极端势力的渗透。

      吉尔吉斯斯坦真正的大美在天山山脉的阿拉套山区一带。那里有雪山冰川,高山湖泊,草原蓝天,成群的牛羊,牧人帐篷的炊烟,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诗和远方”。人们说那里有瑞士的风景,西藏的宁静,是户外远足和探险的天堂。可惜此行没有安排时间,留作遗憾。(此照片借自网络)

 

      短暂中亚之行蜻蜓点水三个“斯坦”,但所见所闻修正了不少以前先入为主的偏见。实际上这里旅游很安全,丝毫没有几年前新疆暴恐事件后留给人们对于“西域”的恐惧感。虽然都是穆斯林国家,但远比中国西北地区的穆斯林地区更加开放;人们衣着打扮都很西方化,几乎看不到头戴白帽满脸大胡子的男人和黑袍遮脸的女人。街头也没什么安全检查,人们看上去都很放松悠闲。百姓的素质高,对游客友好,没有感到任何对于人身安全的威胁。这三个“斯坦”的官方人均GDP都不高,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似乎很低。但可能是贫富差别不大,农牧业发达,食品价格低廉,百姓看上去生活的很体面,有尊严。交通基础设施可能没法和中国相比,但也相对方便;酒店的价格也比较亲民低廉。

 

 

      这三个“斯坦”欢迎外国游客,对中国人的签证也开始放松。但另外两个“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目前好像缺乏自信心,不太欢迎游客的打扰,办签证比较麻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