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是骨歌,坚毅刚强。
一种是肉歌,丰富细腻。
一种是皮歌,绵软滑爽。
喜欢骨歌的,也可能喜欢肉歌,但不太可能喜欢皮歌。
喜欢肉歌的,也可能喜欢骨歌,但更可能喜欢皮歌。
喜欢皮歌的,也可能喜欢肉歌,但一定不喜欢骨歌。
不同口味,不同时代,不同风格,都可以这么套。
越是超出个人情感情调的,骨感就越强
越是强调个人情感的,肉感就越重;
强调个人情感到了过分的程度的,就皮感了。
反过来推也成立。
当然,这种划分要限定一下,就是发自内心创作出来的。那些奉命而作的、为五斗米而作的,总之不是出于艺术感动而是出于意识谋划而作的不算。
这套标准比颜色标准好的地方是,以颜色来定义歌曲其实很容易失准:比如红歌,拿什么来定义的: 年代?同样年代肯定骨肉皮三种歌都有。地域?有同样的问题。唯一可能的就是政治,拿政治来定义歌曲判断歌曲的艺术价值-----听着有点儿太政治勒(己所不喜,偏用之于歌)。拿骨肉皮来划分就没有这个毛病,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一听就知道大概偏哪种,三种的比例是多少。
拿这个标准来看驴兄为兄推崇的那个时代的歌:偏瘦但骨气十足。邓丽君的歌:丰腴摇曳化骨销魂。
如果你想在艰苦环境中做点正事,可能一听骨歌干劲就上来了,一听邓歌准保没了精神还会增加忧怨之气。
反过来,如果你已经生活优裕,想着精神享受,还有人让你听骨歌你肯定也反感:好容易舒坦一会儿,又要刺激斗志,还让不让老子消停了?
所以,对骨歌肉歌皮歌的好恶,其实跟人的精神状态与理想定位有关。人是高级动物,有艺术感知能力,没有受过艺术熏陶也能感受到艺术中的不同层次的唤醒力量,当然会对不同的艺术风格有好恶。歌曲唤醒的东西,可能是他喜欢的可能是他不喜欢的,当然会有不同的反应。
只是某些歌甚至绝大多数中国的歌都经过政治过虑,让人无形中产生了条件反射,以为歌曲一定与政治相关。其实,歌曲本身,只跟躯体层次直接相关,跟政治不直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