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的背后会藏有政治的图谋

讲文明,讲礼貌,爱艺术,谈幽默
(个人版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复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对网友批评的答复)

呵呵,看到知县的留言,我知道硬角色来了。

首先,我肯定要接受知县的批评和建议,不能对历史事实有太多的想当然。我在这篇《铸剑斩首和弱者复仇》的杂谈中,的确有几句话说得有些不够严谨,深究起来,真未必找得到过硬的,经过史学界权威认可的证据来支撑我那些观点的正确性。然而, “十六世纪的时候,中国人所掌握的航海技术水平与欧洲人相比,不一定就有很大的差距;而要说起铸刀造剑的冶金技术,那应该是只在欧洲人之上不在他们之下的。” 这样的论断,也不完全是凭空想象,毫无根据的。

有一个叫做Gavin Menzies的英国人,曾经在2008年的时候出了一本书《1434, The year of Magnificent Chinese Fleet sailed to Italy and Ignited the Renaissance》。他讲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按照Menzies的说法, 是远航而来的中国人的智慧点燃了文艺复兴的火焰。当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为了哗众取宠而非要独树一帜,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古人并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用技术上来说,从吃的到用的东西,许多都比西方出现的同类物品早许多,有的甚至是要早成百上千年。比如上举运动的滑轮装置,锁,水车,风筝,火箭等等。他列举了不少很有说服力的证据,说明像达芬奇这样的文艺复兴巨匠所做的许多实用发明,其实从根子上来看,都是源自古老的中国。

Menzies的理论未必完全站得住脚,也未必能得到以西方文明为主导意识的主流学界的完全认可,但至少他向世人展示出了一些新的历史层面,而这些层面是以往西方主流社会不屑一顾的。到了现在,比较客观的学者应该都会承认,在十五世纪的时候,中国人的舰船水平未必一定比当时称雄西方的海上霸王葡萄牙人落后很多,有些外国学者认为可能还更先进。(我以前看到过一个牛津学者做不同文明体系的比较时,也有过同样的结论)。我记得曾经有位文学城网友写文说,郑和的家族好像是基于云南一带,和蛮夷有点关系。具体怎么回事,我是记不大清了,可能就像知县网友给我的留言里指出的,那时候混迹在中国又能精通航海技术的,是以来自阿拉伯的回回居多。这样的说法是合理的,毕竟在那个年代,汉人们喜欢干的事情,是以工匠所能产生的实用精巧为荣,而航海定位所需要的三角函数之类的抽象理论概念,则是阿拉伯人擅长的独门学识了。这也许是古时候的朝廷早早地就懂得了洋为中用的道理带来的好处吧。

另外我文中提到了十六世纪的打刀造剑的冶金技术,并没有涉及火枪火炮的制造技术,那些应该是年代稍后一点的事情了。我说在十六世纪中国冶金技术领先,这一推断是根据西方人做的历史考证信息演绎而来,我没有做过一对一的考古证据比较分析。在这点上,确实是不够严谨。我所依据的是,在宋朝的时候(1078年),中国民间的原铁冶炼技术就已经很发达了。那时的工匠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硬煤而不是木柴来提高炉温了。那时候宋朝的制铁年产量是125000吨,而整个欧洲是到了1700年左右,才达到这样的水平。根据李约瑟之流做出的考证数据,我是妄断了一下,在那个时代,中国的钢铁冶炼能力,不单是量上领先世界,质上也“应该”是出类拔萃的。我是觉得,这样想像比较符合逻辑,除非我看到实锤的反例。

我记得,几年前我在写《毕达哥拉斯三角》时,知县网友就来留过言,提到了文明发展的连续性问题。他所说的观点对我很有启发,但进一步推导时,也还有许多想不通的地方。比如说,青铜器原材料的出处问题。夏商周时代,有的铜器是用来铸文示众的,那就会把铜鼎做的非常的重,这样的东西总不会是从老远的地方造好了,再远隔万水千山地驮带到中原的吧。想象一下,觉得还是不断地运输小批量的矿石合乎道理些。而且,像是铜矿这样的秘密,在地大物博的华夏大地上还是早早就被人探听出来了,要不汉文帝也不会让邓通独揽开采权了。

至于甲骨文与古埃及的楔形文字之间到底有没有关联,我是没有这方面的学识背景,不敢做太多的推测妄猜。不过,如果只是以甲骨文之前2000年,没有任何的过渡证据来怀疑其原创性,这点可能还是不够充分。比如说,新石器时代以来,最有可能留下文字的地方应该是在木板上,那是在金属书写工具出现之前,用石刀石笔最容易刻下字迹的地方。但这也是最不容易让后人得到证据的材料,任何能留下刻痕的木板,在没有保护的自然状态下,最多一两百年,都会腐朽烂掉。甲骨可能是古人发现木板文字不能保持久远以后找到的替代物品。不过,还得再次申明,我没有受过正规历史专业的学术训练,以上这些都是是属于瞎说妄谈。但我们得相信专家吧?像是Jared Diamond这样有影响力的专业(至少是半专业)学者,说起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时候,(到目前为止),也总是把中国当成独立的文字发源地、独立的青铜文明起源地、独立的铁器发源地,而大加推崇的。当然,各文明体系之间有没有相互感染,信息交换,在没有确凿的证据呈现出来前,谁也不可能给出绝对的是或不是说法。

坦白地说,在那篇讲斩首的拙文中,我是有点故意把话放得大了点。这是因为,这城里实在是有太多的数典忘宗之徒,一谈起中国,一谈起中国文化,气就不打一出来,简直就是一无是处,无论好坏都要贬损,好像只有这样才说明他们的见识超凡脱俗。批判当代或者现代我没意见,这里的确是有许多和现代文明抵触甚至是反动或倒退的理念和做法, 让人气愤。老祖宗当然也可以批,批那些迂腐荒谬的东西没有问题。但如果说华夏文明连根就是烂的,中国人齐根从来就什么都不行,似乎根本就不配存活在这世界上。这就让人有些气不过了。于是,我不得不反一下潮流,把一些另类事实呈现出来。

那些号称是掌握了某种事物的客观认知的人,他们是在试图控制和主宰其余的人们。。。其实根本没有客观事实(史实)这回事。所有被称作“事实”的东西,都是被理论污染过了的。而且,所有的理论都是被道德和政治的信条感染了的。。。。 因此,当有人穿着实验室的白大褂,过来告诉你说这个这个还有这个是事实!那么在他那个浆洗过的白袖子里面,一定藏有政治图谋。(Anybody who claims to have objective knowledge about anything is trying to control and dominate the rest of us…There are no objective facts. All supposed “facts” are contaminated with theories, and all theories are infested with moral and political doctrines… Therefore, when some guy in a lab coat tells you that such and such is an objective fact….he must have a political agenda up his starched white sleeve.)

这是美国当代人类学家Matt Cartmill 就人类对事实(或史实)认知而给出的一段精彩的论述。所以,我在想,任何时候,在尽力遵守规则的同时,是不是对别人说的事实或史实也要保持一份谨慎呢?

 

==================================================================



附录 :临江县知县在《铸剑斩首和弱者复仇的故事》后的留言

不知道山人有哪些史实可以证明 “十六世纪的时候,中国人所掌握的航海技术水平与欧洲人相比,不一定就有很大的差距;而要说起铸刀造剑的冶金技术,那应该是只在欧洲人之上不在他们之下的。” ?? 

航海技术:天朝的航海技术兴起于12到13世纪的宋朝和元朝时期。其技术并非本土生长,而是来自于阿拉伯。宋朝政府招抚蒲寿庚家族,授官福建安抚沿海制置使。这个蒲寿庚, 就是来自中亚的穆斯林。元代一朝,蒲壽庚家族掌控海上貿易,獨霸市舶。 

突然像是地底下突然冒出来的技术,天朝历史上还出现过其他几次。比如青铜器和铁器。都没有事先的技术发展时期的历史证明,突然就出现了。按照科技发展的规律,青铜器(铜合金)的出现之前,必须有黄铜(纯铜),而天朝则没有发现黄铜的历史事实记录(发掘)。 

文字,也是这种状况。突然间,高度发达的甲骨文就出现了。从没有文字到甲骨文这个水平的文字,至少应该有2000 年的发展过程。而天朝没有出土过更早期的文字发掘。 

16世纪的兵器: 

欧洲一直处在征战之中,各国一直在搞军备竞赛。而中土在元朝,家庭拥有一把菜刀都是要获得批准的。明朝对元朝的战争,也就短短几十年而已。明朝的火器大炮,都是从西洋进口的。山人有啥证据证明天朝的兵器技术更先进? 

1415 年,英国国王亨利五世帅军和法国军队在阿金考大战,Battle of Agincourt。法军的铠甲和刀具之精良,已经达到一个极高的水准。法军的铠甲,一般的弓箭已经无法穿透。而天朝则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欧的那种精良的铠甲。现在西欧到处都有中世纪兵器博物馆。英国的伦敦塔里面就有大量藏品。 

山人啊,请别对历史史实想当然。 

越吃越蒙山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ilverbug' 的评论 : 谢谢支持,春节快乐。
silverbug 发表评论于
赞赏山人对中庸的解读,中庸之道是正道,而非消极地无所作为。
出于各种原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个体之间的差异可以很大。 觉得你对历史的叙述还有看法都是比较客观的。
越吃越蒙山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土豆-禾苗' 的评论 : 总的来说,中庸应该是一种方法论,一种处世之道。但如果把中庸理解为委曲求全,苟活无争,就片面肤浅了。我觉得,中庸是要摆脱偏执。这也是古人从生存演变进程中培育出来的智慧。在一个生物种群对外竞争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任何过激和落后,都是让生命所处状态的危险度提高,而越靠近正态分布中线,生命存活延续的概率就越高。所以中庸就是保证高概率生存的智慧。当然,以辩证的观点来看,激进成功有可能得到最大的reward,所以,一个物种群要有小数量的个体激进,去突破从而得到基因变异。但那是低概率事件,对于一个物种头领来说,他的生活理念和智慧是不能冒整体灭亡的风险,让整体都激进,这也是基因传递的要求。

因此,对于个体而言,你要选择什么生存理念是你自己的事,你可以拿生命赌博,选择特别激进的活法,那样成功后可能封侯拜相,但概率很低,也可以选择特别落后的活法,逆来顺受,那就是被人宰割的可能大增。对我这种智力体力都是平庸之辈而言,中庸但偏一点激进是我认为最优化的选择。这就是最为适应自然选择的理念,不要最好只要足够好。

所以,我会反对文革无政府主义那样的极左,也会反对种族歧视那样的极右。我就是一个在正态分布主轴左右不大的区域内来回摆动的人,社会偏右了,我会滑向左边,社会偏左了,我会滑向右边。这就是我的中庸之道。

不过,在这个岁数上,每个人的生存理念都是固化了,谁也别想说服谁,但是思想一边倒,认为中国人中国文化一无是处,我是反感的。尽管如此,我也不会跑到别人家里去挥棒子,只是在我认为那样的言行损坏到公众利益的时候,会站出来发声。的确,道不同难以为谋,大家还是求同存异,相互礼待,取长补短吧。
土豆-禾苗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越吃越蒙山人' 的评论 : “大棒伺候”,哈哈,好啊,随时恭候,:))

“中庸好不好?”,呵呵,我一直认为中庸本是一种个人性格,但在很多长期禁锢的环境中,“中庸”就不再是一种由个人性格决定的“做法”,而变成一种全体人的生存之“道”,再渐渐的,中庸就摇身一变成一种“人生哲学”而被全体“人民”有意无意地支持赞赏并半强行推行……

这种情况下,“中庸好不好”就是一种伪命题了,因为大家必须中庸,要不然没命。

“我知道硬角色来了”,我该“站在哪一边”呢?我性格温和,那就中庸一下站中间吧,:))

大家新年好。
临江县知县 发表评论于
有很多朋友参与讨论,这是好事。不过,从对话中,我看到了隐忧。历史,是一门科学。考古,更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不要“站在 ... 的一边”,而是应该提供证据来证明论点。我自认为我是个科学工作者,自然科学。我的书房里挂着本州州长签名的博士学位证书。

科学,有两种解释方式。一种是哲学意义上的,科学就是可质疑的东西,不可置疑的都应该归入宗教或信仰的范畴。

另一种,更具有现实意义:科学是一种方法论,提出一个假设,再找证据去证实。如果不能证实,就只是假说而已。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必须公开地接受质疑,只须提出一个反例,就必须修正这个理论的适用范围,或者,重新构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科学,并不代表正确,只是代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认识。科学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否定既有认识的过程。只有不断地质疑,科学才会发展。现代的科学论文,都有极为狭窄的适用范围,每个科学工作者首先就必须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不足,know what you know,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这些对科学的认识,对科学方法论的认识,其基础是逻辑思维。窃以为,现代科学的奠基人,是一个苏格兰哲学家 David Hume 大卫.休谟。他的哲学思想,解释了逻辑的过程,最重要的部分,是解释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现代科学,每时每刻都在探寻“因果关系”。

上海的龙美术馆,把 3500 年前的时代称为“史前时代”,就是这种科学精神的体现。一个文科的文化人,也能有这样的科学认识,实在敬佩。

搞清楚这些这些,对认识世界非常重要。自己对世界认识清楚了,才能去教孩子。我家两个高中生,和我讨论问题,迄今没有代沟。特别是对于社会问题的讨论,30 多岁的年龄差距,根本不是一个问题。我想,原因就是我讲道理讲逻辑。 自吹一下,哈哈。
越吃越蒙山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武胜' 的评论 : 没错,极左极右都在这上面有许多拙劣的表现,都是以政治目的组合认知事实。这点以后我专门写文和大家交流一下。谢谢。
越吃越蒙山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土豆-禾苗' 的评论 : 你说的中世纪后期欧洲和文艺复兴前期的欧洲人对东亚有憧憬是很有道理的。
不过鸦片战争后就不行了。他们把浪漫情怀久投向了日本。文化艺术上尤甚,所以有歌剧,有仿浮世绘风格的绘画。
汉文化的优势的确是在宋朝以后走下坡路了。尤其是经过元清的外族奴役之后。我觉得不能拿鸦片战争的结果比东西文化的优劣。很显然,那是东方帝国输了。那时的大清国在软硬文化上比欧洲强固差的不止一点半点。所以,你批评近现代中国落后,我没话说。但你要是说中国文化的根子一开始就不正,我就要大棒伺候了。不是说不能批判传统文化,但要一分为二,比如,中庸好不好?它有让人安于现状的消极方面,也有不偏执,即不极左也不极右的中正稳妥,这就是我说要辩证看问题的道理。辩证是帕拉图带给世界的,所以别学脑子一根筋的人,不要排斥辨证法哈。


武胜 发表评论于
支持山人。虽然史实的认定会有争议,但政治主导的确被很多人用得太过,左右都有。我也是怀疑论者,题目说得不错。

关于铁器,古代中原似乎并不令人印象深刻。好像精铁炼制西域比较强,很可能技术原创来自中东。估计欧洲和中土一样都受惠于中东,不用争议小三还是小四更强了。知县的论点中有一个无法认同,就是说缺了起源的脉络证据就只能是外来的。这个方法学在历史考证方面是有问题的,因为越是古老的东西存世的证据就越少,也越难准确辨别。仰韶文化到周朝跨越数千年,这中间不知会发生多少事,说不定往后又有发现呢?外来只是可能性之一。不了解不要妄下结论。人类也是“突然横空出世”的。
越吃越蒙山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ng' 的评论 : 嗯,同意。大明自郑和后就锁国关海了。这就没有发展了。欧洲则开始了文艺复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百年后,差距还是有的。
土豆-禾苗 发表评论于
比较站在知县这一边。读前一篇时,首先想到的是如果没有直接接触/碰撞,(类似于鸦片战争),也没有具体考古文物,很难凭“文字记录”判断孰优孰劣,或者说各有各的理。

另一个问题,在双方并不互相了解的那时期,好像欧洲从中世纪到启蒙时期,直到18世纪初,都有不少学者对中国有非常的羡慕崇拜的浪漫感情,伏尔泰、歌德、莱布尼茨等;而我们对他们似乎很少提及,甚至有很多不屑的记录。其实凭借传教士带来的东西,已经可以“推理”出欧洲的“知识结构/体系”的优势了。

我想,我可能就是属于“一谈起中国,一谈起中国文化,气就不打一出来,简直就是一无是处,无论好坏都要贬损,的数典忘宗之徒”,:))))
cng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临江县知县' 的评论 : 说到刀剑,记得看过钱穆的说的一个史实,说明军动员打努尔哈赤,临时从库里取刀剑, 都生锈了,出发前要杀一头牛祭旗,结果换了无数把刀都杀不死。
cng 发表评论于
我印象中,根据记载郑和的船队都是沿着海岸线航行,和哥伦布的横跨大洋,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差距还是很大的。
越吃越蒙山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临江县知县' 的评论 : 谢谢知县再来留言,道出进一步的思考和更为细致的史料。这些真的对我帮助很大,我也基本认可。希望以后常来交流探讨,我们相互学习。如果认为我文中有任何错误和不妥,别留情面,尽管批评指正。
越吃越蒙山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Fanreninus' 的评论 : 你的总结挺有道理。
烦人最近好像官司不断纠纷缠身哈。文学城也挺有意思,嘴里脏话连篇恶心下作的人可以招摇过市,你说几句嘲讽话就要被警告,搞不懂他们的规则。不过,你脑子快,感觉敏锐,以后别和别人纠缠小事,多写点流行病学的科普,我爱看。
临江县知县 发表评论于
哈哈,很欣赏山人的学术讨论诚意。我从山人这里学到了很多很多,特别是艺术,艺术史和一些天朝历史。我 bookmark 了山人的博客,以保证不会漏掉东西。谢谢!

铜器和文字的起源,这个题目太大。我这里只略微将几句参观陕西博物馆的感想。那里的藏品极其丰富,历史极长久。不过,很多的疑惑也就产生在那里。陕西被公认是周朝的起源,这是有很多考古发掘来证明的,这应该没有问题。而且,周朝开始不久,就有了相对准确的可以确定年份的文字记录。周朝和商朝的青铜器,极其精美,即使是现代,要做一个类似题材类似工艺水准的青铜器,都不一定容易。在周朝之前,那里出现的文化,是仰韶文化,这是一个没有文字的陶器时代的文化,因为没有文字,很难认为是高度的文化。在商周和仰韶之间,我徘徊了很久,仔细对比两者之间的区别。我的结论是:仰韶文化和商周文化,两者之间,没有历史的传承关系。 即使,假设两者之间有直系的血源关系,那么,中间至少缺失了几千年的历史。没有物证,就不能下肯定的结论。

周文化,就和甲骨文一样,是突然横空出世出现在那片土地上的。考古发掘,已经发现了大量 7000 年前的历史遗迹(陶器和石器shidai1),却没有任何文字早期起源,没有高度发达的青铜器早期起源,等等的实际证据。3500 年前一直到 5000 年前的这段历史,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去上海的龙美术馆(博物馆)参观。那里的浦东馆,有个“如意”展,在历史纪年上,把 3500 年前写为“史前时代”。我对此肃然起敬。这种尊重历史的做法,真不多了。

关于东西方的兵器对比,我再发表几句意见。古代的冷兵器时代的东西方,除了极少的历史记载的大唐军和中亚在波斯阿富汗一带的一次战役,怛罗斯战役,基本没有直接对抗的记录。因此,直接对比两者之间的兵器水平,恐怕比较困难。但是,西方的历史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大量中世纪的兵器,包括刀具和铠甲等等。日本也有大量的收藏。偏偏中土近乎没有。据说,现存的唐朝的刀,仅有三把,还不知道真假。再古代一点的,有越王勾践剑等等极少数考古发掘。我不知道越王剑和古代的罗马剑对砍,谁会获胜,只能按下不表。

推动社会进步最有力的,是社会的需求。西方的欧洲,从 3000 多年前的古希腊开始,就一直处在征战之中,对兵器技术和战法的需求,极其饥渴。而近 2000 来年的历史,中土的主旋律则是大一统。一旦统一完成,就收集销毁民间的兵器。因此,对兵器的需求,只有间歇性的一些少数年份。在 13 到 15 世纪这个时间段,西欧正是冷兵器军备竞赛的火热时期。表现在装备上,法国已经可以锻造出精美坚固的铠甲。这些铠甲,外部的表面已经可以很光滑,表现出锻造技术的高超。在阿金考战役中,法军的高级铠甲,让法军自信心高度膨胀,不可一世。法军进 3 万人,对阵英军 9000。战斗打响,法国衣着华丽,铠甲铮亮的贵族重骑兵,争先恐后地冲向装备简陋的英军。英军的农民长弓兵,发射弓箭,无法穿透骑兵的铠甲,但击倒了大批马匹。落在马下的重装骑兵,陷入泥泞之中,铮亮的铠甲让他们连脚都无法拔出泥泞。于是,几千贵族重骑兵反倒被英国的农民军俘虏。随后,为了防止仍然装备齐整的法军俘虏哗变,英王亨利五世下令杀死俘虏。英国贵族们不愿意,因为希望可以向法国勒索赎金。亨利五世只好绕过自己的贵族,直接下令给农民兵。也是,顷刻之间,几千法国贵族被英国农民捅死。许多法国的贵族家庭祖孙三代全部被消灭,而绝后。至此,英国正式崛起为一个欧洲强国。
Fanreninus 发表评论于
我的感觉是中国人在机器发明之前还是可以的,但是有了机器和枪以后就不行了。我总觉得中国人不是不聪明或者缺乏创新精神,而是喜欢将就或者安于现状,从我们的厨房用品就可以看得出来,几千年如一日地用那些锅碗瓢盆,而西方人一天到晚都在捣鼓着如何改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