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处士,你准备好了吗?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内储说上》)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当年笔者还是个少年,却有幸亲自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当时“东方红一号”卫星以20.009兆赫的频率发射乐曲《东方红》,鲜有人知的是,这首曲子是由河南省信阳市出土,距今两千多年的编钟所演奏的,史称长台关楚墓青铜编钟。此套编钟共13枚,由大至小,井然有序,骈列为一架,实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最大的一枚编钟上,铸造有12字铭文:惟荆历屈抑晋人救戎于楚境。
荆历,指的是楚国名将左司马眅。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13年),楚国派兵灭掉了戎国。戎国首领赤逃到了晋国。楚国不打算放过赤,派眅率领大军来到楚国、晋国的边境上,对晋国进行威慑。晋国虽然也是春秋五霸之一,那时候已经风光不再,惹不起楚国了,在眅的威慑下,被迫交出了赤。公元前479年6月,眅战死沙场,随后被葬于他生前驻守的关隘——河南信阳长台关城阳城。人们还把他所立下的战功铸造在编钟上,作为陪葬品。楚国人一般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字,司马眅就是公子启,也就是楚昭王的哥哥。
信阳,古称义阳、申州,又名申城,河南省地级市,地处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东连安徽省,南通湖北省,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文化的过渡带。据《史记》载,周武王时,炎帝的一支后裔姜姓受封申国,早期在陕西眉县一带,周宣王时期迁至南阳,称西申,后迁至信阳,国都建在谢城(今平桥区长台关),称东申。周幽王时,申侯之女称王后,生子宜臼,为太子。周幽王三年,褒国国君为赎罪向幽王献美女褒姒,幽王专宠褒姒,"烽火戏诸侯",并与她生有一子伯服。周幽王遂废掉申后和宜臼。宜臼逃到申国,申侯为他建太子城(今平桥区长台关)。
信阳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信阳有着豫风楚韵的地域文化,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信阳独特的人文环境。信阳是孙叔敖、息夫人、春申君、司马光、郑成功等历史名人的故乡,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春秋时孙武在此练兵并南下攻入楚都,南朝时梁武帝萧衍发迹于信阳。
世间的茶客,当无人不知闻名遐迩的信阳毛尖。正宗的信阳毛尖外形细、圆、紧、直、多白毫,茶味清香,汤绿味浓,因茶叶茸毛显露,峰尖案直而称之为“毛尖”。北纬三十度的豫南,在北国江南衍生出滋味別样的极致饮品,信阳毛尖口感丰富醇香,芽头多、白毫多、色泽翠绿,反复冲泡汤色仍然碧绿清澈,滋味浓郁不减,初尝清香略苦,细品甘甜压舌,回味口感清醇,略苦的香,千回百转的香,醇厚甘凉的香。
苏轼在杭州任职时,宋神宗赵顼曾派人赐他一包茶,苏轼品后倍感清雅鲜爽。当时,他已遍饮杭州、福建等地名茶,但这种茶与它们色香味迥异,风格独特。“乌台诗案”之后,苏轼于宋元丰三年(1080)初春在赴黄州谪所的途中路经信阳,才恍然大悟,皇上赐他的原来是信阳茶,于是,他才得出“淮南茶,信阳第一”、“品不在浙闽之下”的论断。
1956年,原信阳县董家河乡车云山村的茶农们怀着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的真挚感情,由村里全体共产党员亲手采制了两斤千佛塔下的春茶邮寄给了毛主席,一时传为美谈。
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豫南粮仓”之称的信阳地区,1956至1958年都是好年景,由于从1955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建设出现了层层抬高指标的冒进势头,在大干快上政策的指引下,信阳人民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备春耕保夏粮运动。 
1956年春,长台关农民在小刘庄后岗上打井时,在地下20米处发现一座古墓,掘出椁板,并进入前室、主室及右侧室,取出一部分铜器和漆木器。县委会得悉后,立即派人前往了解,并将此墓封闭。次年3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着手正式发掘,定名为1号墓,1958年春,又在该墓东南10米处发掘了2号墓。两墓分别出土有成组的编钟乐器,成套的车马器、兵器,生活用的颜色鲜艳的漆木器,镶嵌有金银图案的铜、铁器,种类繁多的陶器,镂雕精巧的玉器,编织细密的竹器,丝织品等等。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还出土了一批竹简,计二组,分别出自前室和左后室,共计148根。其中一组均为断简,共119根,二组简多完整,计29根。一组出土于前室东部,由于农民打井时践踏,竹简已全部残损,残存470余字。该组竹简内容是一部竹书,写的是一篇歌颂死者生前事迹的短文。二组共有竹简29枚。出土于墓葬的左后室。竹简保存比较完整,但简的两端折裂较多,文字也较模糊。根据竹简出土时的情况观察,部分竹简编联是每4枚为一束,两两相对,字面朝里。先编联,后书写。每简均为单行墨书,顶格书写,不留空白。简牍文字是用毛笔蘸墨汁书写,墨汁比较浓稠,字数共计1530字,字体为楚系篆书。信阳楚简被史学界称作"最早的战国竹书",现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到今天已经在蒸馏水中保存了50多年。在专业编号一组2-09竹简中,我们清晰地发现了"方滥"一词,这也是"滥"字最早的文献记载。
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管簧乐器, 《韩非子?解老》中释为:"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锺瑟皆随''。竽形似笙而较大,管数亦较多。战国至汉代曾广泛流传,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竽(明器)有二十二管,分前后两排。竽在古代曾经有过辉煌的时代,当时宫廷中曾有过数百人以上的合奏乐团,后来逐渐式微,流落民间。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典出《韩非子》,讲述了一个以次充好的故事,其中"滥"字是重点,意为"与真实不符"。
宣王喜合奏,可见此人好大喜功,对宏大场面有所偏好;湣王爱独奏,独显其心思缜密,擅长对细微的掌控。个人演奏能力不是好的合奏的充分条件,却是必要条件,合奏不是独奏的相加,合奏需要的不只是优良的个人演奏能力,更重要的是正确的共鸣,但无论如何,独奏的个人基本演奏能力,才是合奏水准精进的目标。也许湣王深谙此理,因此才造就出他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乐者来说,宣王和湣王的喜好等同于生命的考核,大浪淘沙,"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用俗话讲就是,混的不好的话就管好自己就得了,别给別人添麻烦,也不用总想那些有的没的;混的好的话也别光顾自己享福,应多照顾一下身边的人。从权谋的角度讲,逆境时你谁也帮不上,不如静静地做好自己;顺境时也不要就自己独乐乐,而应该与人同乐,多帮助别人才不会被孤立,并能左右逢源。儒家有个著名的数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儒家而言,一个人若想成就自己的德行,就要循着这个理想轨迹行进。
十九世纪初奥匈帝国的首相梅特涅说过一句话:“政治最伟大的价值,就在于清晰判断各方的利益”。没有漏洞的系统不见得是最好的系统,最好的系统应该在减小的损失已经比不上付出的成本的时候停止优化。
同此凉热的今天,疫情给各国政府出了一道必答题,这是对其"独奏"能力的考验,那显然不是靠"合奏"便能蒙混过去的,南郭处士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活其实并不美好,但它最好的地方恰恰在于它没有答案,必须好自为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