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三日:窗外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爸妈:

高中时候,台湾作家琼瑶的爱情小说开始流行,在同学间偷偷流传。有一本叫《窗外》,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成为著名影后林青霞的银幕处女作。

那本书,是琼瑶以自己的经历为背景创作的,讲一个高三女生的生活和初恋。我今天想起它,并不是因为那个爱情故事,而是有感于高中生对学科的选择和时间的分配。书中的女主角江雁蓉喜欢文学,热爱写作,酷爱古典诗词。她原打算初中毕业考护校,然后专攻写作。可是,父母“为了她的将来打算”,让她读高中。她在文学上有天分,然而其他功课,尤其数学一塌糊涂。所以,她并不是一般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更是让父母觉得很丢脸的孩子。在痛苦的高三,她愤懑地呐喊:“读书!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兴趣,只是为了考大学!”也无助地反问:“如果人不能按自己所希望的生活,我们又为什么要活着?”

所以,如果一个高中生的兴趣和天分,完全不符合当下考大学的一般要求的时候,该怎么办?该继续花时间在明知无法提高的数学、化学、科学上去,还是索性强化兴趣所在?如果兴趣是世人眼里“不能养家糊口”的文学和艺术时,该不该鼓励,支持她走上这条路?如果各门学科比较平均,但兴趣明显不在理工科时,该不该为了将来所谓“稳定的收入和生活”,强行走上理工科的道路?作为一个高中生,她能确定目前的兴趣将是自己一生的目标,而不仅仅只是目前的兴趣吗?父母在她们的大学申请上,未来生活的规划上,到底该如何介入,介入多少?

这些问题,都是我已经面临,或马上要面临的问题。至于答案,我和老三的观点是不一致的。我承认,学好一门技能,生活会过得平稳安逸一些。然而,如果一辈子都要做一件自己不喜欢,没有兴趣的事,即便生活平稳,终究意难平吧?而且,我并不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相信“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就算文学艺术很难出人头地,但至少要试过才知道。对吧?

可是,老三反驳:“既然她理工科不是学不好,为什么一定要尊从兴趣,走一条明知艰难的路?如果试了不成功,再改走理工的路子,不是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吗?”

眼看老大申请大学在即,我俩却无法说服彼此……

此刻,我看着黑漆漆的窗口,想起《窗外》的女主角江雁蓉说的话:“有窗子就有人,人生活在窗子里面,可是窗外的世界比窗子里美丽。”

其实,无论窗里还是窗外,如果那个世界是自己希望的样子,都该是美丽的。只是,自己希望的世界,该是自己决定并努力得来的,而不是父母决定并安排好的吧?

我们当年考大学的时候,你们是怎样考虑的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