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与我指上听》(五)

少年/ 螃蟹岬/住读的“吃”

1959年,我从武昌实验小学毕业,填报升学志愿时,同学们想都不用想都报了实验中学。因为实验中学是最好的中学,而当年由实小(也是最好的哟)升实中,几乎是绿色通道,何乐而不为?唯有我和秋秋没走这条康庄大道。秋秋提议“去找一个可以住读的学校”,我马上同意了,只当是一件小事。我们找到了一个“共青团中学”,这个学校闻所未闻,谁都不知道它在哪里。但这恰恰表明它不在附近,有可能住读,符合我们的志愿。

事后知道,“共青团中学”何止是不在近旁,简直就不在这个地球上,它只在那一年的招生简章上昙花一现,以后,就再也杳无音讯。据说,原准备由十四中改成这个校名,但是,胎死腹中。

拿到入学通知后,我和秋秋就去找这个学校。那个过程虽然没有哈瑞.波特去魔术学校那么惊险,也还有点刺激。费了一上午,嘴上问,脚下跑,中午登上花园山,从山顶终于可以望到十四中的大操场和背后的凤凰山,欢呼雀跃,像凤凰一样往学校飞去。时隔不久,有同学查看地图,才发现了这个山其实是螃蟹岬。我清楚地记得由凤凰变为螃蟹时的沮丧,尽管校歌还在唱“凤凰山下……”。

住读是让我们想到了,实现了,但是,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住读生活哦!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看看那时候的衣食住行吧。

先说吃。

三年困难时,吃饭可是头等大事。我比同班同学年龄小一点,个子也小,相对要好一点,许多大同学好象总处在饥饿状态。早自习还没下,就听得到碗勺铿锵碰撞,那是有人耐不住,在做准备了。

铃声一响,同学们早已如离弦的箭,冲出教室。等我收了书本,再端着碗跑出去,眼前已是一幅壮丽景象。

从教室到食堂,中间隔着一个大操场,几百人在这片开阔地上散开,向食堂冲过去。高音喇叭广播着激越的骑兵进行曲,跑在两边跑道上的人像百米冲刺,跑在中间足球场上的有如发起总攻掩杀过去的千军万马。整个场面,让人联想到非洲草原上马牛的迁陡,听得到隆隆声,见得到尘土飞扬。

这是真的!如果谁说这是去“进餐”,都会觉得用词不当,太文雅!但是,用什么词才合适呢?说实在的,只能叫“抢饭”!

食堂很大,摆满了餐桌,没有椅子,桌上放好了馒头和咸菜。八个人一桌,每个人都可以分到八分之一,这个数量是一定的,跑不了。稀饭却是机动的,用木桶装着,搁在地上,再放几把长柄勺在里面,随你打。

“兵家常争之地”是那几桶稀饭。冲进食堂的同学会直奔这里,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饭桶,外面的往里挤,不挤根本进不去。我等过几次,不是等到时间不够、该去上课了,就是稀饭给抢光了。结论是要吃就得挤。

进到最里层,在稀饭的腾腾热气中,可以看到一圈的手在抢那两、三把勺子。拿到手的勺沉到底,捞一圈,要干的。但结果怎样呢?不是一场空,也是星星点点的米粒吧。

盛到碗里又烫又晃荡,端出去还要高举过人家的头,一边忙不迭地喊“小心!小心!”,一边使劲往外挤,才可突破重围。想别人让是让不动的,你说:“让一下!让一下!”人家就会说:“你自己挤呀!”因为他一让,就出局了。

别人失误自己失误都在所难免。我每个星期回家,妈妈都会奇怪:你怎么吃饭都吃到身上去了?后来也就见怪不怪了。其实,稀饭弄到衣服上还是小事,浇个满头满脸可就惨了,轻度也烫人呀,还粘糊糊的!

再说吃中饭和晚饭的情景。食堂开始是用陶制瓦缽蒸饭,后因难洗易摔,换成搪瓷脸盆,四个人共一盆饭。有人“发明”了分饭的工具,做一把竹尺,长度为盆的直径,放进饭盆用竹刀贴着先划一刀,把饭一分为二,再转90度划一刀,分成四等分。大家都盯着,看分得准不准,有意见就修正。然后,四人各占一方,由值日的同学把盆快速旋转,面前的那一份就是你的了。如果有谁觉得自已那一份偏小,又有“压线”的理由可说,那么这回不算,重新转一次,往往使更大劲,脸盆转得直颠簸。

这种转圈的作法,先是掉瓷,后来盆底都磨穿了,每回蒸饭都有几个盆漏水,米成不了饭还是米,学校补盆都补不赢。经常看到请来的匠人在食堂外面补,边上放着一大摞盆。他在火炉里烧烙铁,熔化焊锡补盆底,一忙就是一天。

我有一个同学。他来自郊区纸坊,是一个农家子弟,年龄比同班的同学大,个子也大,总感到饭不够吃。每天中餐晚餐,他分到他那份饭后,都会端着碗找到我一起吃。他不开口说要,但会流露出来,三口两口就把自己的饭吃空了,我会给他一点饭。也不用我开口,他就自动担起保护我的责任。同学中常有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事,有他做保骠,不但有安全感,还有一种优越感哩!

但是,在一个暑假之后,他再没来上学。听老师说,他被留在家里种田,因为家里缺吃的,少劳力。我时常想到他,我们在一起时,没有多少话说,靠的是友情。他走后,我常想他不知道怎样了?

妈妈每个星期给我三毛钱零用。校门口有个卖早点的摊贩,面窝三分钱一个;大热天中午有卖冰棒的,蹲在门口,望着伢们出来,“美的”牌水果冰棒是两分钱。拨开冰棒纸,那雾气和香味,吃之前就是享受!

星期六放学回家,走过武昌的长街,老远就可以闻到武昌曹祥泰食品厂糕点的香味。进去看看转转,不买。绿豆糕是端午节的,月饼是中秋时的,平时自己不会买。一年一次妈妈买,分着吃,留下长久的回味余香。

那时候吃的东西是真的,不掺假。据说现在月饼有卖到千元一盒的,再怎么样,比不过那小时候一年一次的好和珍贵!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生命,会体味什么东西滋味长。不相信炒作出来的概念,那不是用来吃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