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婴儿和幼童的身体最为柔软,生命力也最为旺盛。当然,我们的身体总体上已回不到过去,但我们健康的身体应该经络通畅,不板结。特别是,我们的内心应该是通透的,柔软的。
病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表明,我们的身体是有记忆的,它记忆着我们一生的经历特别是心理创伤。情绪经常以一种物质的形式固化在身体当中,如果我们让它重新流动起来,情绪会转化成生命的能量来成就我们。
著名医学及心理学家肖然的一个患者是心衰,心脏束支神经断裂,肖医生感到患者状态很差,当触摸患者后背,在其左侧肩胛与脊柱之间有一板结的硬块,肖医生意识到什么,温和地问:“阿姨,你为何这样伤心?”一下打开了患者感情的闸门。五年前,她与母亲在家附近散步,一张违章行驶的汽车突然将她母亲撞死,她当时真是撕心裂肺,晕了过去。送进医院后确诊为心脏束支神经断裂。从那以后,伤心过度反而流不出一滴眼泪。虽然当时就做了心脏手术,却一直不好,落下了心衰。肖医生让患者俯卧,一边轻轻推捺包块,一边与患者交谈,进行心理疏导。患者终于痛哭失声,汗水湿透了全身,但混乱的脉博开始变得清晰而有节奏。肖医生继续引导她释放悲伤,去和母亲作最后哀思的告别。一个小时后,患者起身感到五年来从未有过的舒畅。在肖医生的治疗和心理疏导下,几个月后,患者完全恢复了健康,硬块也奇迹般的消失了。
肖然为此而感慨:我们能放下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吗?抚摸自己的身体,看看它背负着多少他人的命运!当我们坚强的走了很久时,回头看看我们失去了什么?那是我们的柔软,我们生命的本初。
【2】
人生在世,有许多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很多社会交往,这是生存和成长的必须,但同时也带来许多妄念和贪婪,侵蚀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原始的赤子之心蒙尘,使我们的内心不再柔软。
先贤们对此早有警觉,曾国藩公事繁忙,日理万机。但两个字每日必行:一是沉静的“静”,不拘何时,静坐半时(半个时辰即一小时),如鼎之镇;二是敬畏的“敬”,无时不惧,以除贪恶之念。
刻在阿波罗神庙最有名的箴言是:“认识你自己”。尼采说:“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
日本的大学生,除了日常繁重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去参加茶道,艺术鉴赏等活动,曰之:修心。让学生了解自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疫情期间,郭鑫铨老师的两个小孙子在父母的陪同下前来看望爷爷奶奶,背诵了郭老师35年前的一首小诗:
《记梦》
婉转林中鸟,飞飞随意啼。
山花侵野道,流水自东西。
两位老人乐得忙不迭地给小孙子翻找小蛇糖。
说起来那时郭老师刚刚40出头,在古诗词方面已颇有建树。由于工作繁重,生活清苦,教学之外,每天靠粗茶劣烟,在一间没有暖气的小屋里通宵写作。困极了,和衣枕书而眠……可这梦境却如此恬淡,令人感动。
现代生活的脚步走得太快,生活条件也好多了,我们周围的年轻人就是一通“忙”,很少有和父母朋友交流的时间,很少有听一听自己内心声音的时间,能否停一停,让灵魂跟上自己的脚步?
郭鑫铨老师书写对联
【3】
我们总报怨时光过得太快,修仙的人俯看人间却感觉“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我想窥破红尘,皈依佛门的李叔同就是步入灵魂生活,出世修心去了。丰子恺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弘一法师是属于脚力强健,登上三层楼的得道之人。我们脚力小,或许能登上二层楼,但何不勉力爬上扶梯,向三层楼上望望。
让心回归本初的柔软,享受心的宁静和愉悦,是为修心。对我来说,静坐冥想是不二的法宝。它能让我放慢生活的节奏,在纷绕的世界中入静,在纠结的心境中放下。当你被感冒侵袭,被失眠困扰,你试图通过静坐冥想让身体能够自愈。如果你感到难受,觉得不好,心里执着地与之对抗,那么身体的疗愈力就会消失,情况就会更加不好。如果你接受、平和地与之相处,甚至享受这些不适,身体的疗愈力就会上升。这就是心性的神奇之处。
很多人都会在静坐冥想中提到觉知。觉知就是自知,知道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处于什么状态。知道如何以乐观的心态去应对。人需要有自己独处发呆的时间,接纳自己的情绪,承认自己的无能、熨烫自己的脆弱、清洗自己的灵魂。与自己的内心沟通,使生命重新获得活力。那参天大树正是在大自然中“独自发呆”的经典。风不止,树仍静,反映了它那挺拔向上,享受阳光的生命力!
说到静坐,自幼韧带缺乏锻练,到老了才开始盘腿,从散盘开始,现在单盘,1个多小时的静坐也毫无违和感。重要的是,很快就能进入冥想状态,意守丹田,沉入气海,开始整体的良性循环。静坐时打开澳洲调频古典音乐频道,抒情的室内乐小曲、宏大的乐团交响,钢琴、大小提琴、竖琴、黑管、长笛、圆号…或轮番登场,或相互应和,还有那天籁般的女高音男中音……人世间最美妙的就是让音乐触动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迎着朝霞开始
结束时旭日升起,纱窗上已撒满金色的阳光!
晨练后神清气爽,时光飞逝,不觉间已是自己第六个本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