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中的人物经典

 

如果谈到自己的閱读经验,有一点不能不提,那就是故事的情节常常淡忘,可经典人物的形象却立在心头,挥之不去!这些人物并不高大上,也不那么真善美,却有血有肉, 按到地上, 又弹得起来!

 

 

【1】

嘉尔曼在梅里美笔下是吉普赛人崇尚自由的艺术形象,她对高高在上的爵爷们不屑一顾,对受伤的强盗却关怀备至。

随着其情人唐育才对她的自由一再干预,二人的矛盾白热化。最后,育才要去拉美,问嘉尔曼去不去?结果如何还是看看作者生动的描述吧:

走了一程后,我说:“嘉尔曼,那么你愿意跟我一块走了,是不是?”“我跟你去死,没错,但我不再跟你一起活。” 我们来到一个荒僻的峡谷里,我勒住马。“是这儿吗?” 她问,身子一纵,下了地。她拿掉面纱,摔在脚下,一只手插在腰里,一动不动,定着眼直瞪着我。“你想杀我,我早看出来了,”她说,“这是我命该如此,但你不能教我让步。” 我说:“我这是求你,你心里放明白些吧。听我说,过去的一切都甭提了,可是你知道,是你把我断送了的,为了你我当了土匪杀了人。嘉尔曼!我的嘉尔曼!让我来救你吧,让我把我自己和你一起救出来吧。”“育才,”她回答道,“你是强我所难。我已经不爱你了,你还爱着我,所以要杀我。我还能对你扯谎,哄你一下,可是我不愿意费事了,咱们之间一切都完了,你是我的罗姆,有权杀死你的罗米。但嘉尔曼永远是自由的,她生来是加里,死了也是加里。”“那么你是爱着吕加?”我问她。“ 是的,我爱过他,像对你一样爱过一阵,也许还不及爱你的情份。现在,我谁都不爱了。我因为爱过你,还恨我自己呢。”

我扑倒在她脚下,抓住她的双手,眼泪浇湿了她的双手。我提到我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为了使她高兴,我答应继续当土匪。先生,我把一切的一切都献给她,只要她答应依然爱我。她对我说:“依然爱你,办不到。我不愿同你一起生活了,我不干。”我气疯了,拔出刀来,想使她害怕而向我求饶,但这个女人简直是个魔鬼。“最后一次问你,”我吼了起来,“愿意跟我走吗?”“不!不!不!”她跺着脚说,并从手指上脱下我送她的那枚戒指,往草里扔了。我戳了她两刀。

死,对嘉尔曼而言,就是生命最后对自由的渴求!吉普赛人自由的基因早已溶进了她的血液。你可能不认同她的信念,你不能不为嘉尔曼的自由精神和勇气而赞叹!

 

 

【2】

托尔斯泰是塑造人物的大师,在《战争与和平》的宏篇巨著中,对人性的剖析真实而深刻,人物个个充满生命力,就是在今天读来也毫无违和感。

尼古拉·保尔康斯基公爵,正直孤傲。当儿子安德烈和他告别从军时,这位退役的陆军上将把給库图佐夫的信交到儿子手中。

“……对他说,我记得他,也喜欢他。把他接待你的情形写信告诉我。假如他好——伺候他。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包尔康斯基的儿子不需要在冷淡待遇下伺候任何人,”告别时他说:“记住这个,安德烈王爵,假如他们打死你,你的老父我会难过的。……”他出乎意料地停下来,随后突然用一种争吵的声音尖叫道:“但是,假如我听说,你的行为不象尼古拉·包尔康斯基的儿子,我就要……害羞了。”

在托尔斯泰笔下,库图佐夫既是卓越的统帅,又能融入到士兵之中,体恤下属。库图佐夫眼光犀利而长远,深谙军事指挥之道,顶住巨大压力实行退让政策。托尔斯泰几句话就将老库意志坚定而又锋芒不露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皇帝的侍从中,大家迅速交换着表示不满和责难的目光。“尽管他老了,他不应当,他断乎不应当,像那样说话呀。”他们的眼光似乎说道。

沙皇全神贯注地看着库图佐夫那一只眼睛,等着听他还要说什么。但是库图佐夫恭敬地低着头,似乎也在等,那沉默持续了约一分钟。

”不过,只要您吩咐下来,陛下。”库图佐夫抬起头来说道,又采取他先前那种呆板的不回嘴的一味服从的军人的腔调了。

书中的两个主人公,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和皮埃尔·别祖霍夫性格迴异,却是最好的朋友。

安德烈是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贵族,他不屑上流社会醉生梦死的生活,多次投身到军旅生涯中,在保卫国家,抗击法军的战争中去寻求荣誉。安德烈在战场上历经生死,妻子在分娩中又离他而去。对于这么多曾经活鲜鲜的生命,安德烈陷入沉思,托尔斯泰通过安德烈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不是的。我所说的不过是,使我相信一个将来的生命的必要的,不是辩论,只是这个,你和什么人手拉着手走路,忽然一下子那个人消失在那里,进入无何有之乡,你自己面对着那个无底洞留下来,向里面张望。我已经张望过了……”

皮埃尔从法国流学归来,对拿破仑推崇备至,可当法军开进莫斯科,皮埃尔却留下来,想伺机刺杀拿破仑。皮埃尔战前回国,继承了大笔遗产,混迹于上层社会,夜夜狂欢。但皮埃尔内心极为真诚善良,荒唐之后,又深深自责,对生活分外迷茫。在他为无路可寻而苦恼之际,遇到了一个共济会的精神导师,以下的一段对话刻化了皮埃尔渴望理解上帝又恐惧失望的心境:

“上帝是不能靠理智来领会的,只能靠生活来领会。”共济会员说道。

“我不懂,”皮埃尔说道,他不安地觉出,疑念又抬头了。他恐怕共济会员的论据中有任欠明确的地方,有任何软弱的地方,他深恐不能相信他。

共济会员露出他那温厚长者的笑容。

“最高级的智慧和真理好象我们愿意吸取的最纯洁的液体,”他说道,“我能用不干净的器皿接受那种纯洁的液体,然后来判断它的纯洁吗?只有靠了我自己内部的清洗,我才能使我所接受的流质保持一定程度的纯洁呢。”

“是的,是的,是那样。”皮埃尔欢喜地说道。

皮埃尔加入共济会后,开始改善农奴的生活环境,沉浸于奉献的快乐之中。但安德烈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来吧,我们辩论吧,”安德烈王爵说道,“你提到学校,”他屈着一根手指头往下说道:“教育,等等,就是说,你要把他”(指着一个摘下帽子走过他们的农民)“从他那禽兽状态提高,唤醒他内部精神的需要,我则觉得那种禽兽的幸福乃是唯一可能有的幸福,而那正是你要从他们那里夺去的东西。我妒嫉他,你却要把他弄成我的样子,可不给他我的资产。其次你说,‘减轻他的劳苦’。但是据我看来,体力劳动对于他,正如精神劳动对于你我一样重要,一样是一种生存的条件。……第三件事—你还说过什么?”于是安德烈王爵屈起第三根手指头,“啊,是的,医院,医药。他发了病,他要死了,于是你来了,替他放血,把他修补起来。他成了残废,成了人人的负担,又捱了十年。在他死是容易得多,简单得多。别的人们正在生下来,事实上他们是很多的。……”安德烈王爵把他的意见表达得那么明白,那么清楚,显然他在这个问题上想过不止一次了。他象一个好久未说过话的人那样,越说越快,他的眼光越来越有生气,他的结论却越来越绝望了。

你不能不佩服托尔斯泰勾划人物性格和心理的能力,不同的话语只会出自不同的人物,皮埃尔的真诚、善良,安德烈的执着、孤傲,你决不会搞混了。

书中值得一提的另一个次要人物是淘洛霍夫,他无耻骄横,勾引了皮埃尔的妻子海伦,一次宴会上当面挑衅皮埃尔并与皮决斗几乎死于非命。但在战场上,淘洛霍夫却十分骁勇,并从法国军营中救出了皮埃尔。个人恩怨在战争面前似乎也烟消云散。不能不说,人性往往就在善恶之间徘徊,一念地狱,一念天堂。

 

 

【3】

50年前读到《红与黑》,第一次被深深地震憾了!它与我们那个年代所受的教育实在是太不同了。那时候是不屑谈论人性的。于连形象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他的矛盾性,体现人,的内心深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特征。作者司汤达在卷首写下的题词是:“真实,严酷的真实。”

靠个人奋斗出头的拿破仑是于连崇拜的偶像。爱情对于于连而言,更多的是他想要追求平等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一种表现。于连爱上了女主人,市长太太德·瑞那夫人,一如当年潦倒的拿破仑爱上了贵妇约瑟芬。对瑞那夫人的爱情,于连是充满了“热情”。于连在另外一段爱情中却充满了“心机”,那是侯爵小姐玛特尔。玛特尔清高傲慢,变化无常。对地位低下的于连,开始只是寻找刺激。因为““没有一样东西能刺激她,医治她经常发生的厌烦。”

“于连了解只要有一次他让自己受到这位高傲的小姐的侮辱而不报复,那就一切都完了,‘若是须得争吵,那么,我先来维护我自尊心应有的权利,比后来为抵御她看不起我的表示,以致我为了我个人的尊严也不作任何让步的时候,不是更好么?’” “一天他骤然打断她的话语,向她说道:‘德拉·木尔小姐有什么事命令她父亲的秘书么?他必定听从命令,而且恭敬地执行。但是除此之外,他便无话向她叙说了,他并不是雇来把他的思想告诉她的。’”

司汤达堪称心理分析大师,对于连的心理有入木三分的刻划:

“于连看见一只雄鹰从头顶上那些巨大的山岩中展翅高飞,在长空中悄然盘旋,不时划出一个个巨大的圆圈,于连目不转睛的凝视着这只猛禽,其动作的雄健与安详令他怦然心动,他羡慕这种力量,他羡慕这种孤独。”

“我可以蔑视世界上任何危险,眉头都不皱一皱。”

“如果于连是一棵软弱的芦草,就让他枯萎吧;如果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就让他自己打出一条路出来吧。”

“做一个杰出的人,光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头脑是不够的,人还要有一种强烈的气质。”

“我的梦想,值得我本人去争取,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我昨天生活的冷淡抄袭。”

“生命是充满缺陷的,消除所有的缺陷就等于夺取了故事的生命,一个有瑕疵但活生生的故事远比一个“完美”的故事更加有力量。”

对于《红与黑》,《嘉尔曼》的作者梅里美在给司汤达的信中写道:“您的罪过是将人心的伤口大白于天下,令人不忍直视。”;尼采则宣称,司汤达是他“此生最美丽的邂逅之一”,还把司汤达说成“法国最后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

 

 

【4】

《约翰·克利斯朵夫》曾陪伴我那漫长的知青岁月。关于人生,罗曼·罗兰在书中有太多的金句:

“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中摇晃,幸福也是其中的一极:要使钟摆停止在它一极上,只能把钟摆折断。”

“一个人生气蓬勃的时候决不问为什么生活,只是为生活而生活——为了生活是桩美妙的事而生活。”

没有人是完整的,幸福就在于知道自己的局限,然后安于这个限度!”

“最要不得的是做自己思想的奴隶而为之牺牲一切。一个人不该上自己的当。”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音乐小说”,小说主人公的身世与贝多芬有某些相似之处,特别是二者在精神气质上有相近之处。罗曼·罗兰纤毫毕现地刻画了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感情世界。正如作者所说:“音乐小说的材料应是感情。”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上的宁静境界。

克利斯朵夫无疑是书中最主要的人物;此外,最重要的人物还有反映法国思想自由和思维缜密的奥里维;具有现实精神,代表意大利的和谐柔美的葛拉齐亚。在这里,我想介绍两个不起眼的小人物。

一个是克利斯朵夫的舅舅高脱弗烈特,他是被家里人看不起的小贩。但是,“以通情达理而论,他可以说是个模范。”实际上,以高脱弗烈特舅舅对大自然的心灵感应,算得上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

“教他辨别泥土、空气和水的气息,辨别在黑暗中飞舞蠕动、跳跃浮游的万物的歌声、叫声、响声,告诉他晴雨的先兆,夜间的交响乐中数不清的乐器”。

“忽然高脱弗烈特在黑暗里唱起来。他的声音很轻,有点儿嗄,象是闷在心里的,一二十步以外就听不清。但它有一种动人的真切味儿,可以说是有声音的思想;从这音乐里头,好象在明净的水里面,可以直看到他的心。克利斯朵夫从来没听到这样的唱,也从来没听到这样的歌。又慢,又简单,又天真,歌声用着严肃的,凄凉的,单调的步伐前进,从容不迫,间以长久的休止,——然后又继续向前,逍遥自在,慢慢的在黑夜里消失了。它仿佛来自远方,可不知往哪儿去。”

“一天晚上,恰好舅舅不唱歌,克利斯朵夫忽然想起把他费了许多心血,觉得非常得意的作品,挑一个唱给他听。他要表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舅舅静静的听完了说:

‘多难听,可怜的克利斯朵夫!’”

……

克利斯朵夫带着哭声嚷道:‘可是为什么您要说它难听呢?’高脱弗烈特神色泰然的望着他,回答道:‘你问我为什么?……我不知道……第一因为它无聊……对啦……它无聊,它没有意思,所以难听……你写的时候,心里就没有什么可说的。干吗你要写呢?’

‘我不知道,”克利斯朵夫声音怪可怜的说。”我就想写一个好听的歌。’

‘对啦!你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你为了要做一个大音乐家,为教人家佩服才写作的。你骄傲,你扯谎:所以你受了罚,你瞧!谁要在音乐上骄傲,扯谎,总免不了受罚。音乐是要谦虚,真诚。要不然还成什么音乐呢?’”

高脱弗烈特舅舅四处漂泊,饱经风霜,对人生有着深邃的见解。在克里斯朵夫遭遇挫折,处境艰难,自暴自弃之时,他告戒侄子,“别用暴力挤逼人生”,要象大地一样的“有耐性”。

“你得对这个新来的日子抱着虔诚的心。别想什么一年、十年以后的事儿,你得想到今天。把你的理论通通丢开。所有的理论,哪怕是关于道德的,都是不好的,愚蠢的,对人有害的。别用暴力去挤逼人生。先过了今天再说。热爱每一天吧,哪怕它像今天一样,阴暗、凄惨。不要担心,你瞧,现在是冬天,一切都睡着了。美好的大地将要苏醒过来,你只要像大地一样,像它那样有耐性就够了。怀着虔诚的信念等待吧。如果你是好样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如果你是弱者,如果你不行,如果你不成功,你还是应当快乐,因为那表示你已竭尽全力,又何必怀有更多的奢望呢?为什么你要因为无法办到的事情而沮丧呢?应该去做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尽己所能。”

另一个人物是克里斯多夫内心深爱的萨皮纳。

“克利斯朵夫也知道,在他心灵深处有一个不受攻击的隐秘的地方,牢牢的保存着萨皮纳的影子。那是生命的狂流冲不掉的。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藏爱人的坟墓。他们在其中成年累月的睡着,什么也不来惊醒他们。可是早晚有一天,——我们知道的,——墓穴会重新打开。死者会从坟墓里出来,用她褪色的嘴唇向爱人微笑;她们原来潜伏在爱人胸中,象儿童睡在母腹里一样。”

作者在第三卷用整整一部章节讲述了萨皮纳。这里不想去重复萨皮纳与克里斯朵夫的爱情故事。只想谈谈这个人物独特的个性。

萨皮纳长得很好看,温和天真。她开了一个小店,和尚幼的女儿一起生活。她有一个本事,就是能够坦然地“无所事事”。可以长时间坐在化妆桌前,倒也不是为了梳妆。顾客在外面叫门,还得等一两声后才起身。如果一下找不到或需要搬梯子去取,她就消消停停地说卖完了。礼拜天房东全家都上教堂去做晚祷,她便坐在屋门口,安安静静的欣赏一下园子。克里斯朵夫问她:

“你不觉得无聊吗?”

从来不会的。”

“便是一事不做的时候也不无聊吗?”

“就是那样我不会无聊;要做什么事的时候,我心里倒堵得慌了。”

他们互相望着,笑了。

“你真幸福!”克利斯朵夫说。“要我一事不做就办不到。”

“你一定办得到的。”

“我这几天才知道我也会不做事的。”

“那末你慢慢的就会一事不做了。”

这真是,不给自己添堵,人生虚度何妨!

房东阿玛利亚愤愤地说:

“哼!只要不做一件事,不照顾一个人,不尽自己的责任,就能被认为善良,那真是太方便了!”

”听了这番话,克利斯朵夫回答说,人生第一应尽的责任是要让人家觉得生活可爱,但有些人认为凡是丑的,沉闷的,教人腻烦的,妨害他人自由的,把邻居,仆人,家属,跟自己一古脑儿折磨而伤害了的,才算是责任。但愿上帝保佑我们,不要象碰到瘟疫一样的碰到这一类的人,这一种的责任!”

如果人生能避开这样那样的“责任”,如果虚度能让自己舒服,使人生变得可爱,何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读书笔记示样(近50年前)

“黄昏礼赞白昼,暮年礼赞人生。” 转眼就到了人生礼赞之时,随手翻开昔年的笔记,不免有些感慨。经典人物的人生各式各样,给我们以无尽的启迪。心宁神静之时,我庆幸自己終于可以啥事不做,虚度人生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