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群”里看到一个帖子,浙大的一位教授说起美国的空姐,让我想起新西兰的“空姐”。
二十五年前我坐新西兰航空公司的航班,在机舱里给我递送食品饮料的乘服“空姐”竟然是一位毛利老伯伯和一位胖大婶,老伯伯个子不高,一副敦厚模样,大婶肤色偏深,体态肥硕。这一幕让我大跌眼镜。这些“空姐”虽然形象不够妙曼,但态度同样和蔼可亲,服务同样耐心周到,所有“空姐”能做的该做的,他们一样做到,并无半点不妥。
新航为什么用这样的“空姐”?是聘不到美丽姐姐吗?显然不是。答案只有一个,人家并不认为在飞机上做服务有什么特别的高级,或者胖大婶和老伯伯并不比美丽姐姐做服务效果差。
新航的这种配置颠覆了我的观念,原来“空姐”不必非得是千里挑一的高端女孩,原来神一样的职业就是一个普通的服务员的岗位。
这一趟飞机坐下来,对我内心产生的冲击不只是“空姐”本身,我意识到这个世界是多样的,许多事物本来就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它让我对以往许多我认定是顺理成章的事重新拿出来思考判别。
我们在一个环境中呆久了,会把在这个环境中看到的一切都当成一种天经地义的必然来接受,形成一种惯性思维,认为事物应该就是这样的,以偏概全。其实不是。
比如空姐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