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南汇路,一条不起眼的小街(下)
南汇路,一条不起眼的小街(下)
王品素阿姨在我心目中是全楼最和蔼可亲的人,王阿姨的母亲是北方人,常做面食,王阿姨知道我爱吃,就经常送来给我解馋,除了喜欢吃她家的面食,也喜欢她家的人,小时候很喜欢到她家玩,进出那里就像自己家一样随意。
王阿姨的钢琴与我家楼下房间只隔一扇薄薄的门,钢琴声几乎是毫无阻挡传进我家,王阿姨上班前常练声,因为喜欢王阿姨,就一点不讨厌她家的钢琴声歌声,被王阿姨的歌声吵醒一点不在意,醒了就在心里悄悄跟着王阿姨一起唱。
周末来求王阿姨上课的人特别多,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有些上完课的还舍不得离开,意犹未尽地留下观摩其他人上课,常常会连坐处都没。不论是名人如当年享有盛名的越剧演员王文娟,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京剧演员齐淑芳,还是无名小卒,不管认不认识,王阿姨一律来者不拒,那个年代给人上课非但不收学费,还要招待茶水。
每晚检查大门是王阿姨自揽的活儿,楼里规矩,晚归的人,挂一张写有姓名的牌子,大门就不锁,谁最晚回,谁负责把大铁栓拉上,每晚王阿姨总是一边刷牙一边走到门前查看门上是否有牌,如果没有她就把铁栓插上。我睡楼下,每晚都听到王阿姨由远而近,再渐渐离去的沙沙刷牙声。80年出国前,王阿姨特来给了我一份礼物道别,临走时紧紧拥抱了我。自那以后我就再也没见到她。
王阿姨的丈夫屈伯伯是个剧作家,据说他一生不得志,解放前曾被关在渣滓洞,后又被扣上右派帽子,他给我的印象是经常落落寡欢。 他是四川人,有时喜欢亲自下厨爆辣椒,他爆的辣椒味道极重,我们这些不会吃辣的会被呛出一串串喷嚏加眼泪,边笑边捂嘴擦眼睛。他爱喝酒,我小时有点怕看到喝多了酒眼睛充满血丝的屈伯伯,有关他的历史问题我并不清楚,只知道他一直没被重用,甚至最后被贬去工厂在车间劳动。有一阵他做夜班,火气就特别大,白天睡觉被吵醒会大发雷霆。不过脾气虽暴躁,但他是个好人,来找王阿姨的人成批,如果没有屈伯伯的支持,王阿姨是不可能接待他们的。我出国后他们搬了家,听说屈伯伯后来患了癌症,所幸的是临终前终于为他平反了。
母亲刚搬进南汇路时,是音乐学院最年轻的教师,一住五十多年,在南汇路的二层楼,她培养出了很多出色的学生。除了上海本地的学生,也有很多外地孩子,最令人感动是当年有五个来自桂林的孩子,周末一放学就上火车,硬座三十六小时,到后上一课,再坐36小时火车赶回去上学。
数年后她们全考部入上音,如今都学有所成,两个在音乐学院工作,两个在国外从事钢琴职业,一个在武汉教学。很多当年在南汇路跟母亲上过课的都有南汇路情结。母亲说有个从小跟她学琴的孩子,在成人后有次来家请她上一课,边弹边流泪,母亲问:是我要求太严格让你觉得委屈吗?她答:不,是我在这里回忆起童年时跟你上课的的情景,让我感慨万千。
七十年代末葛家先搬离了南汇路,接着王阿姨一家也搬走了,因年岁大了上下楼不便,母亲也在十年前搬离了南汇路,老一代的南汇路住家只有谭院长的儿子还居住在那儿。
对南汇路这个童年住处有着深深的情感。那里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那时的邻居们就像一个大家庭,特别是与葛家王家,我们合用一个厨房,每日三餐都会在厨房相遇。母亲搬离后我每次回去只要有时间一定会去南汇路看看,只是除了被新房东改装成商店的部分,其它地方我都无法进去了,而商店我也只进去过一次,里面卖二手名牌包,眼睛装作看商品,心在回味从前,耳朵必须忍受店员的喋喋不休,身子接受他们目光的追踪,挺不是滋味的,后来再回去就干脆只在远远观望了一份思念之情。
(此文刊登于“音乐爱好者”五月刊)
音来小提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不要急' 的评论 : 写南汇路的好文章有很多,我看到一篇写得特别好的是个姓李的作家。他小时候住在我隔壁弄堂。
不要急 发表评论于
写地非常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上海的生活,读来非常亲切。自上次第一次读了你的文章,偶尔看到了张光武(好像是一个作家,也是北四小学的校友)的书,对南汇路那一带有非常详细地描写和回忆。回忆过去小时候熟悉的生活是一种缅怀。
音来小提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王阿姨的女儿在我准备发文前突然出现,实在太神奇了,我到现在还觉得不可思议,肯定是上帝为了成全我的思念,帮了我一把。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音来小提琴' 的评论 : 太神了。 媒体真是一个神话出没的地方! 我觉得也是因为你和王阿姨及家人都是善良的人, 彼此会惦念会记住别人的好, 感恩。 电波传递惦念,善意和祝福!
音来小提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edarwood' 的评论 : 南汇朋友好,学琴孩子的童年比不学琴的孩子要多付出更多的苦力和汗水泪水。现在还弹琴吗?是否让自己的孩子也学琴呢?
Cedarwood 发表评论于
南汇人路过。90年爸爸让我学钢琴,每个周末从南汇乘公共汽车到上海音乐学院附近,来回4,5个小时。后来我家搬到黄埔区,老师单位分房搬到虹桥新村去了。。。还是每个周末长途跋涉。趁机每个礼拜去不同的公园玩还不错。
音来小提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水星98' 的评论 : 母亲把她所有的耐心首先都给予了她的学生,以至于都没好好教她自己的孩子学钢琴。不过我很以她为骄傲。
音来小提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菲儿!
水星98 发表评论于
非常感动!你有一位这么伟大的母亲真是幸福。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麦姐' 的评论 : +1无比温馨的系列文!
j
音来小提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麦姐' 的评论 : 就是啊,正要发下集说到王阿姨时,她女儿就出现了,真的非常奇妙。
音来小提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小声音' 的评论 : 我现在想起当年那几个桂林孩子,还是会被他们当年的行为深深感动,要有多大的毅力才可能坚持到考上音乐学院。不能想象现在的孩子和家长是否还吃得起这样的苦。
音来小提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波城冬日' 的评论 : 如果现在还有多一些像这一代老师的好人,这个世界就温馨多了。谢谢您光临。
音来小提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翩翩叶子' 的评论 : 从前的老师真的好,他们敬职,勤劳,不贪婪,不计较付出。哪像现在的教育界,赤裸裸的只为金钱。
音来小提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土豆-禾苗' 的评论 : 80年出国的人都无法预测前途,那时中国的父母根本不可能资助孩子,都做好了一走至少5,6年见不到的心理准备。
土豆警长真厉害,已经搜到王阿姨女儿的文章了。我就是看到这篇文找到她的。
音来小提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womaninhome' 的评论 : 我是这几年才意识到,我的童年住处邻居都是中国音乐界的重要人物,回想小时候与他们的相处,记起他们对事业的认真严谨,待人和善热情,不贪图利益,是如今很多年轻教师做不到的。
音来小提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人参花' 的评论 : 疫情让我们一时都无法回国探望亲人,只有尽情地回忆家乡的一切。
麦姐 发表评论于
音来娓娓道来的南汇路故事非常感人。世界很小在音来这也应验了,四十年没联系的王阿姨的女儿竟然出现了,为你们高兴。
小声音 发表评论于
音来的妈妈是位好老师,老一代有不少这样敬业又无私奉献的人,现在这样的老师难找了!
那几位每到周末就从桂林赶到上海来学习的人也令人钦佩,这么认真刻苦努力学习的人一定成功!
音来这个系列的文章很温馨朴实感人,谢谢分享:))
波城冬日 发表评论于
心里最柔弱的地方被你的文字深深触动,真情就在身边,我的记忆里也有很多平凡却善良的人,让我的人生路途充满温暖!谢谢分享!
翩翩叶子 发表评论于
音来好,"那个年代给人上课非但不收学费,还要招待茶水。",你妈妈那代人真是很无私奉献,我想起我中学老师,我的一个语文老师以前中午休息时间,还叫每个人去她那公室背古文。当时,我们觉得她很严格,不喜欢她,现在想想她真是一心一意,这么辛苦全为我们好,现在估计很难找这种老师了。
以前的风气真好!
土豆-禾苗 发表评论于
“80年出国前,王阿姨特来给了我一份礼物道别,临走时紧紧拥抱了我。自那以后我就再也没见到她” 我想,王阿姨心里非常明白你出国的意义。
“前天居然找到了王阿姨的女儿,我们四十年没联系了,竟然在我准备发下篇时她出现了”
东京警视厅出身的我也看到了,《我的妈妈王品素:邓颖超在中南海给妈妈打电话,让她回家》
太感动人了,那时代教师的奉献精神。
womaninhome 发表评论于
妈妈是个好老师,家庭熏陶下和邻居王阿姨都为你成为音乐家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好幸运的你啊。看完很感动。过去邻居的故事很有代表性。
人参花 发表评论于
这个系列故事好看,满满的幸福回忆,我也想家了。
音来小提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他们那一代的老师真的非常好,对学生比对自己孩子还好。
音来小提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我们很幸运,整条街绝大部分房子都没拆。所以现在回去还可以到老家转转,回回味,不过其实真要回去住也不习惯了。
音来小提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京妞好,先给你敬茶,再第一个告诉你一个奇妙的好消息,前天居然找到了王阿姨的女儿,我们四十年没联系了,竟然在我准备发下篇时她出现了,神吧。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音来的母亲是桃李满天下了。 那时候的人真是好啊。。。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写得很好啊,满是人情味的。我小时候住的楼都拆光了,只有1栋还在,有个钉子户在那。我们说都要感谢那钉子户,几十上百栋楼都没了,只有他那栋承载我们上万人的过去:)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太好了, 一直想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