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名曲:小结,兼谈全球视野中的国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前面我们简谈了国乐的历史以后,先后欣赏了琴,筝,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管子,唢呐这些主要乐器的代表性曲目,又欣赏了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这两个著名乐种,还欣赏了近现代改编创作的一些著名的合奏曲。作为这个系列的小结,这次我们简谈一下全球视野中的国乐。

国乐,或称中国音乐,是全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中,中国音乐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中国音乐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存在,而是与其它地区和民族的音乐不断地进行着各种交流和互相影响。那么中国音乐在全球视野中究竟有什么不同于其他音乐的特点?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比较的方法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通过比较,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各自的独特之处到底是什么。这里为了方便,主要把欧洲音乐,或称西方音乐,作为比较的参照。但必须说明,这种比较是要更清楚地认识各自的特点,而不是要比出高低贵贱对错好坏。人类社会的不同文化是没有“高与低”或“先进与落后”之分的。

我们欣赏中西音乐,往往能听出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在风格上有所不同。这种风格的差异实际是由音乐中的很多方面综合而形成的,包括乐律,音阶,调式,旋律,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当然还有演奏的工具 – 乐器。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看放入全球视野的中国音乐。

 

乐律

首先,在乐律方面,欧洲传统主要是运用毕达哥拉斯律(Pythagorean tuning),而中国传统主要是运用三分损益律。这两种律制大同小异,都是把“一个八度”之内分为12个音,但具体计算方法有些差别。关于欧洲和中国传统的这两种律制,详见拙文“关于‘一个八度’之内分12个音的问题”: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39916/201910/32473.html

此外,还有一种律制叫做纯律(Just intonation 或 pure intonation)。据介绍,纯律起源于欧洲,据说是从毕达哥拉斯律派生出来的。中国也有纯律的实践,即古琴上一些徽位所反映出的律制与纯律一致。由于纯律在中西音乐中都有运用,在此不多赘述(关于纯律的更多信息见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A%AF%E5%BE%8B )。

当然还应提到的如今应用广泛的十二平均律。简言之,无论是欧洲的毕达哥拉斯律,还是中国的三份损益律,在一个八度内12律之间的差都不是等比的,说白了,就是12个半音大小不一,不平均,使得音乐不能自由转调。在十二平均律的精确算法产生之前,中西的音乐实践中都有近似平均律的运用,最典型的就是有“品”(柱位)的拨弦乐器(如吉他,琵琶等)由于“品”都是直的,在多根弦上运用,产生出的半音音差只能是平均的。而在十二平均律的精确算法产生之前,这种平均只能是近似的,所以是近似平均律。同时,中国和欧洲都不断有理论家探索十二平均律的精准的计算方法。

众所周知,最早精准计算出十二平均律的是中国明朝的朱载堉(1536-1611)。他于1584年完成的《律学新说》中,第一次精确计算出十二平均律中各律的数值。52年后,法国数学家马林·梅森(Marin Mersenne, 1588-1648)在1636年著的《谐声通论》(Harmonie universelle,又译作“宇宙和谐”)中发发表了对十二平均律相同的算法。有人提出,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算法可能是传教士利玛窦传给梅森的,但这种看法缺乏证据,只能是猜测。
 

音阶和调式

在调式方面,欧洲中世纪是用教会调式,从文艺复兴时期,大小调式的体系逐渐占主导地位;而中国传统是用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在音阶方面,大小调体系中有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而中国传统音乐中有古音阶,新音阶,和清商音阶。这些详见拙文“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阶和调式”: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39916/201201/18882.html

 

旋律与结构

音乐的旋律与结构取决于音乐创作(或制作)的思维方式。根据一些学者的总结,中国传统音乐基本是“线性思维”或“横向思维”,即注重旋律的“单音性”  (更多讨论见“中国音乐的线性思维是‘落后’的吗?" https://www.sohu.com/a/273709939_339152 ) ;而欧洲音乐的思维方式,我觉得,在总体上是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思维方式,特别是中世纪以后,音乐中的和声与复调等更体现了这种纵横结合的思维。

在较大型作品的结构方面,中国音乐常用变化重复,曲牌连缀,板式变化等方法扩展乐曲;而西方音乐则在结构方面出现了一些规范的曲式,如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这些概念在音乐的工具书以及“曲式与作品分析”这类教材中都有介绍,这里就不赘述了。

 

乐器

以上这些方面大部分是理论上的,下面我们看实际的东西,最直观的就是乐器。如今被通常认为是“中国的乐器”中,从来源上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本土产生并延续至今的乐器,如琴,筝,笙,锣等;另一种是历史上从其它文化传统传入中国,并延续至今的乐器,如琵琶,二胡,管子,唢呐等。当然,还有一些乐器最早的起源还有待研究,比如笛,中国虽然发现了八千多年前的骨笛,但在德国发现了三万年前的骨笛(见本系列关于笛的那一节);还有各种鼓,根据现有资料很难说清哪种鼓是中国本土起源的,哪种鼓是外来的。关于全人类乐器的历史,有不少需要研究的课题。

还有一个方面是中国乐器的对外传播,这与受外来影响有时是连在一起的,例如琵琶。中国的琵琶是从中亚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而后又从中国传到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家。中国的筝也传到了日本和朝鲜/韩国,在日本叫Koto,在朝鲜/韩国叫Gayageum。当然这些乐器在各国又有些演变,其音乐也具有当地的特征。

还想提一下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的青铜编钟,确实很神奇,在那个年代是中国独有的。欧洲后来出现了相似的乐器 bell chime,可能并不是受中国的影响而产生的。

 

西乐大规模传入中国的影响

中国音乐从二十世纪初前后,也就是清末民初,开始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即大规模引进西方音乐,包括乐器,记谱法,音乐教育,大小调调式体系,等等,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这次大变革,至今存在不同的认识和评价。有人认为西方音乐是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后进入中国的,中国人是被动地接受了这种音乐上的变革;也有人认为西方音乐是因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而传进中国的,中国人是主动地进行了音乐上的这种变革。当然这两种看法对变革的评价也很不同,前者认为中国传统音乐因此遭到巨大损失,对这种变革多持否定态度;而后者则认为变革虽然有缺点,但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对这种变革基本持肯定态度。这些不同看法和评价至今存在,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由于这种变革,不断产生出运用西方乐器,借鉴西方音乐的新型作品,例如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钢琴协奏曲“黄河”,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管弦乐曲“春节序曲”,等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这些不是中国音乐,但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是中国人,音乐表现的也是中国的事物,如果不是中国音乐,又该算哪国的呢?然而,人们通常说的“国乐”或“民乐”是不包括这类作品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音乐”到底包括什么,应如何界定,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

 

以上简要讨论了放入全球视野的中国音乐的几个方面。由于篇幅所限,没有展开谈,基本是点到为止吧。正如本系列开始时所说,如果这些能使以前不常听国乐的朋友们有一种“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我就满足了。至此,这个“国乐名曲”欣赏系列就告一段落。感谢网管,网友们的支持与关注,谢谢大家!

 

 

淡淡的日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hang_Le' 的评论 : 谢谢您一路坚持音乐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Chang_L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谢谢评论,同意你对中国音乐定位的讨论。至于我对什么是中国音乐怎么看,其实在上文中已经流露了。我想,是华人创作的,表现中国人或事物的作品就属于中国音乐,无论用什么乐器或手法都应该算。对美术作品,具体技法我不懂,但我想原则上也是如此。

这个“国乐名曲”的欣赏系列告一段落了,感谢你一路的支持和鼓励!
淡淡的日子 发表评论于
这一篇总结既系统又专业,太涨知识了。作为中国人,我们其实对自己的音乐知之甚少,的确需要象您这样的专家来普及一下相关知识。说到什么样的音乐算中国音乐,我倒认为完全没有必要那么狭隘,一定要把中国音乐定位在古典中国音乐上。无论何种艺术形式其实都是服务于当前时代的,所以只要时代在进步,艺术就要变革。至于这样变革的来源是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变革后的艺术形式仍然美,仍然能够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感受就可以了。您觉得呢?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绘画领域,很多人都认为现代的中国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了,因为当代很多画家把西洋画的结构和透视技法引入了中国画。但是仔细想想,历史上的所谓传统的中国画根本就不能算绘画,基本就是白描,完全的写意。而只有加入了明暗关系,突出物体的立体感,一幅画才真正的好看。但我们能说这样画出来的山水和人物就不是中国画了吗?不知道您对什么是中国音乐这个问题怎么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