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税法里面把亲人的关系分为两大类:以血缘存在的的关系(blood relationship)和以联姻存在的关系(in-law relationship)。
以血缘为基础的关系在税法上存在避税的可能性多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在加拿大就有kiddie tax来专门约束这一块。但是,如果子女年龄超过18岁,kiddie tax就不再适应。
这说明什么?说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在孩子成年以后就应该不要太强烈了,或者是说在成年以后孩子的生活里,正常的父母与子女应该是一种平等而互相尊重的关系。但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文化里,18岁从来不会是个分界线,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非常深远,深远到作为父母应该认真反思的地步。
为什么这么说呢?起因是看脱口秀大会,里面有一期是吐槽父母。参加脱口秀大会的选手基本上已经30左右了,可是当他们说起自己父母的时候,我感觉到父母参与他们生活的热情如火如荼。
这就让我又想起国内的其他几个节目,什么带着父母去旅游了,带着父母去相亲了,等等等等,我并没有认真去看这些节目,因为我实在接受不了30多岁孩子的日常居然还要有父母的参与。
中国文化里面亲情占的比例很大,反抗朝廷还有可能称之为起义,反抗爹妈那就只能称之为忤逆。所以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你怎么对父母好都是应该的,没人知道在以孝为主导的亲情里父母与子女的应该维持一个什么样的界限。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短片,讲的是一只刚具备飞行能力的小鸟怎么被自己的亲妈一次次地推出巢穴让它学习飞翔,学习独立。这种形式上的独立现在大部分父母都会有意识地培养,可是真正精神上的独立却被许多人忽略。
也许是我们文化的原因,父母,我是指正常的中国父母,对孩子掏心掏肺的好。以前家里孩子多,父母付出被家里的兄弟姐妹共享,孩子和父母的相互依赖多少会分散。可是独生子女时代,父母与孩子就是一对一,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完整的没有分散的,而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也是没有竞争压力的,在这种家庭关系下,感情上的相互渗透方方面面,其最终的结果就是难以放下。
我这个年龄家里有兄弟姐妹三个或以上的不多,大部分是两个,也偶尔会有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大多都是被父母宠爱的,和他们相比,我们更像是放养的。后来到了谈朋友的年龄,我的一个独生子女好朋友谈了一个她妈妈看不上的男生,她妈妈的那种阻拦简直就是一部孙子兵法,既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也有围魏救赵。甚至连我们这种关系的朋友都被她妈妈发展为同盟,全方位拦截他们的接触。我朋友和她男朋友分分合合,最终还是以结婚告终。其实我是完全赞同我朋友妈妈对那个男生的判断,可是以我现在这个年龄回头看,我觉得我朋友就是被她妈妈一步步推给那个男生。
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希伯伦的《孩子》,里面说到“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
父母会以爱为名进入到孩子的生活,可是很少会去考虑这种占据了孩子太多情感的爱所带来的后果。孩子一般也很少会去反思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当自己很享受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大部分成年人很少会意识到自己精神上对父母的依赖,因为在形式上他们是独立的。
身边不止一个朋友,人到中年,自己业已成家立业,却因为父母的离去而陷入到巨大的痛苦中,无力自拔。我有时候会想,这是一种健康的亲情关系吗?如果是,为什么会让一个成熟的人如此难以承受?如果这不是,那健康的亲情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柏杨说:上帝不允许孩子永远记住父母入骨的爱,那将使他们无法成长;也不允许父母永远记住自己对儿女所作的牺牲,那将使老人陷于期待回报的自怜陷阱。孩子,只是哀乐中年的眼前欢。
龙应台也说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而我从内心里希望,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不要有过于强势的父母,也不要有过于孝顺的子女,父母与成年子女不仅在生活上互不干扰,在精神上更要彼此独立。
父母在子女年幼的时候要学会爱护,子女在父母年老的时候要学会珍惜,因为这段缘分来之不易。但是子女一定要警惕不要让父母以爱的名义把自己束缚住,而父母也不要执着于做孩子精神上的支撑,无时无刻都要和子女绑在一起。
父母子女应该都只是彼此人生的一个篇章,这个篇章之前有内容,之后也有内容,当大家在同一篇章时能够互相爱护,互相成全。当有一天需要翻篇时,走的人可以带着对留下的人的祝福离去,而留下的人也可以带着对离去的人的思念继续前行。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