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桿子和政權的關係與聯想,不只是毛澤東的專利,孫中山醒悟得更早。
孫中山早年有個外號叫「孫大炮」。孫夫人宋慶齡說「孫大炮」這外號起得好,她本人也時常稱其為「大炮同志」。孫雖有大志「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然辛亥革命成功後,大志大言的孫,畢竟不是手握重兵的袁世凱對手,在槍桿子決定一切的時代,大志大言在槍桿子的淫威下敗下陣來,這是情理之中的事。孫中山讓出了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桂冠。「孫大炮」自然成為世人心目中的空炮。
1922年6月16日的廣州,陸軍總長陳炯明[1]炮轟總統府,孫中山被迫前往上海。孫中山終於醒悟憑藉空口「大炮」,不如抓槍桿子。他把陳炯明的兵變,總結為「只有革命黨的奮鬥,沒有革命軍的奮鬥」,無疑就是放空炮。
1924年,孫親自創立一文一武兩所學堂——國立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和黃埔軍校,後者正是為給革命軍提供薪火。孫中山是不是從莎士比亞台詞中獲得了靈感?不得而知,莎翁道:「一手執著橄欖枝,一手握著寶劍,使戰爭孕育和平,使和平醞釀戰爭,這樣才可以安而不忘危,鞏固國家的基礎。」
孫中山念念不忘陳炯明叛變革命的日子,兩年後,孫選擇了這個特殊的日子,作為軍校的開學典禮日,要革命者永遠記住這個沈痛的教訓,黃埔軍校就這樣建立了。孫中山親自批準了這麽一幅對聯:「升官發財行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張貼在軍校大門上……
廖宗澤的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官佐履歷表中,有這樣兩條記錄:1、入黨地點及年月日:廣州1925年10月5日(民國十四年十月五日);2、1925年(民國十四年)入伍軍校四期時,參加廣東統一之役。
19、考入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的史料說明: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四期(即:黃埔四期),時間是1926年1月17日至1926年10月。
讀者是否從時間上看出了問題?黃埔四期開學是1926年1月17日,而廖宗澤1925年10月5日在廣州加入國民黨,且同時參加了廣東統一之役。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麽呢?廣東統一之役又是怎麽一回事呢?
聽筆者逐個兒來解答這些問題。
查閱了黃埔軍校的史料得知,原來黃埔第4期招生於1925年7月開始。而這一期的招生數,是黃埔早期歷史之鼎盛,黃埔1期,學員為645人;黃埔2期,學員為449人;黃埔3期,學員為1233人;黃埔4期,學員為2645人,後來的黃埔5期,學員為1480人。
為什麽黃埔4期急於擴招新生呢?其特殊性在於:一、為執行民國政府北伐計劃,需要加緊培訓革命軍的骨幹力量;二、軍校的師資力量有了增補,蘇聯政府向黃埔軍校派遣了200餘人的教官團;三、軍校的辦學經費得到了很大補充,1925年,蘇聯政府向黃埔軍校資助了200萬盧布現金;四、軍事器材槍支彈藥充足,1925年,蘇聯政府一次運到廣東價值56.4萬盧布的軍火,一槍配有500發子彈,而且後續不斷地提供大批急需的武器彈藥。
其時,孫中山民國廣州政府,幾乎沒有財政收入,一切稅負等,悉數被周邊軍閥瓜分和外國勢力控制。所以,黃埔軍校的建立,完全依靠「盧布」的乳汁喂養成長壯大。依據蘇方解密檔案之記載,1924—1926年間,蘇聯向黃埔軍校提供了約600萬盧布的軍費,其中約200萬盧布,用於黃埔軍校建設的基本開支,約400萬盧布,用於購買各類軍事器材武器等。要說明的是:當時的蘇聯盧布的含金量很高,與美元的匯率為0.9:1:。
第1至第4期的黃埔招生地設置甚少,從原先的北京、上海,逐漸擴大到開封與漢口。根據資料記載,黃埔四期的各地志願入伍青年中,赴粵應試者有7批之多,廖宗澤與四川的志願入伍青年,應該屬於這7批直接赴粵報考的新生。比如同期新生林彪攜堂兄林育南[2]的推薦信,在上海考試通過,被黃埔軍校錄取;同期新生張靈甫,由同盟會員于右任[3]推薦,在開封通過考試,被黃埔軍校錄取。還比如同期新生謝晉元,其時在國立廣東大學預科班讀書,轉而報考黃埔第四期的政治科,被軍校錄取;胡璉也是從陜西老家直接趕來廣州報考,被黃埔軍校錄取。
考核通過的入校新生,根據通過考試的先後,分別被安排到入伍學生隊第1、2、3團。我們現在根據檔案記錄,確定青年廖宗澤在10月前已通過了入學考核和完成入學手續,還可以確認他已經被編進入伍新生隊。
廖宗澤入學黃埔軍校,按照今天的說法,應該說是憑著他本人學歷與資歷的硬條件:一、經由四川國民黨省黨部楊闇公的推薦;二、畢業於四川著名高等學府——四川公立法政學校,並畢業於四川陸軍講武堂,有過軍校的經歷;三、軍校畢業後,即被任命為四川陸軍混成補充旅中尉連長。再說黃埔軍校的入學考試,對文化程度的要求,按照當時衡量水準的說法,是「標準高,要求嚴」,據記載,大約有三分之一是中學畢業,或專科學校畢業生。但對廖宗澤來說,應該是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好成績。
20、參加國民黨
新生進入黃埔軍校,面對的是:「犧牲、團結、負責」的精神;砥勵「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的三不怕精神;堅守「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的信念;堅持「為總理、為主義、為革命」而負責、團結與犧牲的精神。滿滿的黃埔精神,陽光與奮鬥,激情與蓬勃,每一位新生融入這樣充溢著正能量的環境與氛圍,受鼓舞、被感染、被激發,可說是「蕩滌惰驕,作新士氣」,一種健康向上、奮勇鬥志,猶如噴薄而出的一輪朝日,激揚眾人心,蕩滌舊世界……。
現在知道毛澤東提出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口號,原來出典於黃埔軍校的「三不怕精神」。
不知從黃埔精神中,人們能否深切感受到了軍校的學員管理,甚是嚴密而積極。其實也掩蓋著軍校的另一面隱憂。自孫中山逝世後,蔣中正雖然掌握著黃埔軍校的實權和軍權,但從第一期至第二期,蔣介石目睹了國共兩黨都在爭奪優秀學生,於是從1925年1月開始,黃埔第三期所有新生入學不久,集體加入了中國國民黨,連原來中共黨員學員也一起跨黨加入了國民黨,因為蔣介石實在不願意看到國民政府的逐漸赤化。
廖宗澤加入國民黨,為什麽是在廣州和民國十四年十月五日,應該是有了明確的答案,黃埔第四期依然延續了黃埔第三期入黨手續的做法,新學員一旦辦理了新生入學手續,也同時辦理了加入國民黨組織的手續。
時任蔣介石軍校秘書長的是邵力子[4],比廖宗澤年長20歲,既然是國民黨組織統一安排入黨,那麽辦理新生入黨介紹人也被指定專人負責,據各類史料記錄,蔣介石這位校長,十分敬業,他對黃埔1-4期的大部分師生,均保持密切關係,特別是學員,他都親自一一審視與觀察,並逐個找來談話。關於新學員的入黨介紹人,蔣介石也會指定專人擔任,無疑他的秘書長是最佳人選,可為蔣介石及時提供新學員的情況資料。
廖宗澤加入國民黨的介紹人,無疑就是軍校國民黨組織統一安排的邵力子。
順筆,再舉證堅固一下這一結論:
1、蔣介石安排邵力子參加國民黨改組工作。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後,國共兩黨裂痕加深,國民黨隨即開始進行改組工作,邵力子也被安排參與,顯然他掌握著軍校內部黨員情況,便於改組後的清黨工作。
2、同是黃埔四期的學員文強,進入軍校後隨即由邵力子介紹加入國民黨,同時由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介紹加入共產黨。有案為證。
至於廖宗澤是否此時也加入了共產黨,網絡上有各種說法。廖宗澤的官佐履歷表上,自然不會記錄,筆者根據史料的分析與判斷,答案是否定的,或者有另一種情況,筆者在後面的章節會分解。
[1] 、陳炯明:字競存(1878年-1933年),廣東海豐人。粵系軍事將領,中華民國時期粵系軍閥代表人物之一,主張「聯省自治」,實則要割據稱覇,與孫中山「大一統」的政治綱領不合,被國共討伐後避居香港,協助海外最大的華僑社團組織「洪門致公堂」轉型為「中國致公黨」,並首任該黨總理。
[2] 、林育南:(1898年12月15日-1931年2月7日),中共早期領導人之壹,曾任全國總工會秘書長,中共「五大」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1931年,在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看守所被槍殺,時年33歲。與堂兄林育英和堂弟林彪並稱為「林氏三兄弟」。
[3]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陜西三原人,中華民國開國元勛之一。于右任早年系中國同盟會成員,民國成立後,長年在政府擔任高級官員,曾任民國監察院院長34年,也是中國近代知名的書法家。
[4] 、邵力子:(1882年12月7日-1967年12月25日),浙江紹興人,中共發起人之一,曾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1925年,他任黃埔軍校秘書長,參加國民黨改組工作,1926年,他退出中國共產黨。1949年1月16日,蔣介石邀約民青兩黨代表討論時局,會中邵力子主張「無條件投降」。1949年4月,張治中、邵力子等作為國民黨「和談」代表,「和談」失敗,這些代表們均留在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