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战争小说《另一种历史》第48期

 

225)     活得很好

“怎么就知道鬼子有猪呢?”泰勒刨根问底。

“内线有情报。说是汉口有两车皮肥猪运北平~冈村要过年呐。打算在保定附近寄存、喂几天~保鲜呗。可不知具体停哪个小站,大老甄化装侦察10来天呢。”

“红糖炒酒糟……妙极了。”泰勒摇头感叹。

“是啊!不然半夜猪叫,还不传老远?呵呵,游击战士开动脑筋,瞅准空档,来了个虎口夺食!”

※ 本故事曾载《河北日报》。讲述人赵铁良健在。网络曾有《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载:“驻定县步兵第233联队长-神崎哲次郎大佐,过于轻敌,认为支那军早已击溃。不料地方武装竟突袭皇军,偷走司令部年礼猪200头。惊惶无措之下,就此失踪。该联队长由吉武安桢大佐继任”。~有待查证。

……泰勒还记得卡尔迅的介绍:八路军常用冷兵器作战。他当时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显然吃亏。但老红军出身的汪乃贵副团长,讲了个让他拍案叫绝的故事:

那是抗战前期。一天中午,八路军129师769团副团长汪乃贵饭后,与12个兄弟下河洗澡。大伙儿把三八大盖架在河边,脱光了衣服就跳入河中。突然老乡呼喊报信:

炮楼里~下来10多个武装的鬼子!一个班!

咋办?穿衣服都来不及,上子弹更来不及。

汪乃贵和弟兄们只好抓起三八大盖,赤身裸体,与鬼子拚刺刀!令人尴尬的是……每个老八路胯下那“第二英雄”都被迫发出“愤怒的摇摆”,嘀哩当啷,不成体统。

鬼子们,一边按照白刃战条令规定退子弹,一边笑得前仰后合!结果也搞得自家格斗队形混乱不堪。这一来,险中求生的八路反而就势占了上风,越杀越勇。

日本军曹头脑清醒些,一看不妙当即命令撤退。

可老八路不买帐!高声呐喊,裸体狂追。“第二英雄”也不示弱,铆足力气,噼哩啪啦,击胯助威!

鬼子一面奔逃,一面还是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于是就不断被刺刀捅倒在地。可惜观战的百姓~男女老少都有,影响了扩大战果~八路突然有点不好意思!纷纷回去找衣服。

结果剩几个笑岔了气的鬼子,侥幸逃脱。一场生死相搏的血拼,以如此滑稽形式完成。战果0比7。

百姓都说:八路厉害!杀鬼子连衣服都不穿。那要穿上还了得?……※该故事见于汪本人回忆。

泰勒在笔记中写道:如果同样在敌后,同样的艰苦岁月,在没有援助、缺少武器弹药的地方,国府军很可能活不下去。而生存于民众之中的八路军,却活得很好。

 

226)     第14航空队

重庆。缅甸收复之后,3月初,美军陆航司令阿诺德、后勤补给司令索默维尔、和英国元帅约翰·迪尔勋爵一起,到中国视察访问。

这是一次重要来访。他们的任务是商议利用滇缅运输线,以加大中国战区现有作战力度。

3月10日,根据委员长和总统商定的意见,阿诺德在重庆宣布: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脱离第10航空队,扩编为独立的“第14航空队”。仍由陈纳德任指挥官~并晋升为准将。同时兼任新组建的“中美空军混合大队”队长。※同期史实

中国空军,就此迈向现代化。

早在1941年7月26日罗斯福就宣布过:用500架飞机装备中国空军。如今终于加快了装备步伐。美国在印度卡拉奇创办了飞行学校。1942年底,训练完毕的中国飞行员驾驶着370架飞机回到广西、贵州等前沿地带,使空军得到切实加强。这批飞机包括B-24轰炸机30架;P-40驱逐机82架;P-66驱逐机84架。中美空军混合大队数量上,已对日本在华空军占有优势。※同期史实

史迪威也抓住这次机会,赢得了阿诺德几项实际支持。

其中要点,是配合【猛犸行动】。

他俩是本宁堡军校同事~交情匪浅。彼此常有共识。

 

227)     光滑柔顺

陕北黄土高原。这期间,延安东关机场也整修完毕~扩建为双跑道的野战军用机场。

延安动员数万军民用原始工具~铁锨、镐头、碾子、石辘轳忙了整整一冬,以迎接“空中英雄”杜利特、李梅和美陆航316联队。

从九里山机场撤回以来,316联队就驻留在延安机场~继续执行对华北日军和“满洲国”工业的打击。几个月里,大连、鞍山、本溪也吃了炸弹。

这就逼迫牢骚满腹的中薗盛孝,抽调南方~那已不充裕的日军航空兵力,来应付北方天空。

柯蒂斯·李梅,是美军最年轻的准将~只有36岁。他以对飞行员的严格要求和无情训练而著称。脸上从无笑容;但令部下佩服的是:每次轰炸,他都亲自带队。

“他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不成功”。这是人们普遍的评价。

李梅的联队指挥官使命,又继续了3个月,才由霍华德上校接替。调任新职,告别之际,他应邀访问了延安枣园,并得到毛泽东主席的馈赠礼物:一柄缴获的日本军刀,和一幅中国丝织工艺品。

后来李梅将军回忆道:

“我们双方的关系,那时就如同这幅丝绸一般光滑柔顺。”※李梅原话。见卡萝尔·卡特《延安使命》

驻勤延安的316联队,由运输机、战斗机、轰炸机各2个中队混编组成,共76架,担负综合性任务。而在4月里,永坪炼油厂已能为该联队提供燃油。

对于美军飞行和地勤人员来说,别的容易习惯,唯一的不便是生活比较枯燥。于是杜利特将军派人给他们运来一批好莱坞电影,以及各地的风光和新闻纪录影片。

电影屏幕,悬挂在草场边支起的木杆上。每到晚间露天放映,吸引得延安居民也跑来观看。这些令人大开眼界的新奇玩意儿,激发了封闭地区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渴望。大洋彼岸的一切,包括语言习惯、衣着服饰,都让陕北的老百姓倍感新奇。放映时分,常常像延安军民的集日、庙会、乃至节日一般,人群大批聚散。

为方便看电影,延安还流行起一种便携式座凳~马扎。后来因为形状引起的联想,那座矗立宝塔山头的警戒雷达天线,也被简略形象地称为“大马扎”。 

此时雷达尚无正式名称。英国人泛泛叫它“空中截获设备(Air Interception)”,日本人叫“电探”。直到1944年春美国人才确定了“Radar”这名字。结果“大马扎”的名声竟比“雷达”更响,造成诸多误解。

 

228)     有~朱德式

冀中平原,白洋淀。

泰勒巡视小队给雁翎队送来一批“巴祖卡”。还亲眼观察了“端炮楼”~以验证卡尔迅那个执著建议。

某凌晨,埋伏于任邱城外的游击队员,对城墙边一座坚固的3层砖石炮楼,实施了抵近射击。

军分区射击手打出两发火箭弹。引起炮楼的浓烟、火苗。彻底摧毁共用了4发。窜出的敌人倒在冲锋枪火力下。游击队乘吉普车撤出了战斗,全程仅16分钟。

他还搜集到若干有趣细节:例如去年入冬,八路军某武工队护送十几名城里学生前往根据地。路过封锁线时,不巧和日伪军两小队遭遇,激烈交火。鬼子把武工队包围在小村的残垣断壁之内,架上两挺歪把子机枪,突突地扫射。

但武工队员人手一支轻巧的“小步枪”~20发弹匣的持续性火力,其还击之猛烈,令敌人大感意外。

枪声停下了,鬼子用刺刀挑了顶军帽,在墙后唧唧呱呱叫喊。一个翻译官举着铁皮喇叭扯开嗓子:

“嗨!八路!等会儿开火!太君有事~问你们!”

“呸!那是你的太君。有屁快放!八爷没功夫等!”

武工队这边毫不客气。

“太君问你们~拿的什么枪啊?说说吧。没见过!”

这边战士转头问指导员:“狗东西问咱使什么枪?”

指导员趴战士耳边说了句。战士一笑,喊回去:

“嗨!鬼子听着!俺这叫~朱德式!厉害得狠!快投降吧!”

鬼子那边嘀咕一阵,翻译又喊:

“太君问你们,换不换哪?1挺机枪换4个!公平啊!”

“换?1个换1个!少了不干!”

那边喊过来:“八路!做梦呢吧你们?会做买卖吗?”

“少废话,拿命来换吧!狗汉奸,”一梭子过去那边躲土墙下边了。过一会喊声又来:

“嗨!太君说,你们子弹少,照顾你们啦~拼刺刀吧?”

“不拼!老子有的是子弹!赏你们1人10发有富裕!”

“砰砰!砰!”枪声又起。

“别忙还有!太君问你们那……那手榴弹~手榴弹哪儿来的?咋不是原来那老模样儿了?”

“哈。这叫小甜瓜!俺家地窖一挖一麻袋!赏你两颗!”

那边又嘀咕。最后翻译官支起喇叭筒子:

“八路!今天不和你们打啦!撤吧!保证不开枪!”

“不撤!要撤你们先撤!有本事就打!”

不知敌人咋想,可能子弹也不够了。过会儿居然嘀咕着逐次退去。武工队也带“洋学生”顺利撤离。

此后“冀中土八路有了‘朱德式’、日本人打不过,吓跑了”的故事,就在双方阵营传开。鬼子不知道这就是空投过来的、轻便实用的美式M1型卡宾枪。

它把游击战、近战夜战的质量提升了一个台阶。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