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战争小说《另一种历史》第50期

 

233)     竭力操劳

其实史迪威最恼火的是:他和老蒋的矛盾再次激化了。

俩人都极其顽固。从不轻易改主意。这个特征使他们的关系就是一场“比谁更固执”的较量。

由于北方航线受阻,纳兰基地在前段~高强度作战消耗、以及参加“华北抗联”新部队的大量装备需求下,物资已所剩无几。短期内无法再支撑新的作战行动。

泰勒,和负伤未愈的卡尔迅,就此频频向他发出告警信号!

全权负责分配援华物资的史迪威,自感:南北两个战场,他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鉴于中国自身复杂的内部纷争,为回避敏感因素,他想了半天,只得利用滇缅路上出现的间歇性物资积压,将其中一部分~主要是必需的枪弹和药品,向华北安排了适当的空运分流。总数500吨~仅半列火车的运量。

这与泰勒希望的数字和品种相去甚远。史迪威认为那是最低限度的维持防卫的起码需要,没道理受指责。

但还是触动了“花生米”的敏感神经,屡遭阻遏。引发了乔的火爆脾气,终于酿成不可调和的冲突。

 

234)     中美蜜月

华盛顿,白宫。这期间~1943年春天,蒋夫人宋美龄在美国的访问取得了巨大成功。几轮见诸报端的抗日大捷,不断加强着她的访问地位。人们对中国的感情,从带点怜悯式的同情,已发展成“耕耘后可以期待收获”的欣喜。蒋夫人所到之处,掌声和欢呼声,相信会超过委员长本人亲自到访。

这是中美两国历史上首次互相凝视~而不是以前那种“匆匆一瞥”的相识,是同一条战壕里并肩浴血建起的信任。

美国百姓对中国的关注、同情和理解~说始于30年代,更有道理:那篇获得1932年普利策文学奖和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巨著《大地》,被翻译成145种文字~迄今这仍是翻译领域的世界之最!※史实。瑞典文学院给予该作品和作者赛珍珠女士(布克夫人)的颁奖词是:“她打开了一条道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

美国人通过这位女作家、以及斯诺等诸多记者的笔触,结识了大洋彼岸那位古老的邻居。

但这次,应埃莉诺邀请、两番短暂入住白宫的蒋宋美龄,却有意无意地时常流露“对史迪威的厌恶和对陈纳德的敬佩”,使健康时而不佳的罗斯福颇感棘手。

2月7日总统收到蒋来电,提出组建第14航空队等3项要求。电文中一再称赞:陈纳德是个优秀指挥官,是他“可以放心与之合作的人”。言外之意,对有些人,委员长则很不放心。

3月,霍普金斯转来了著名记者艾尔索普的4封信。此人还是总统的远亲侄子、又是陈纳德航空队的新闻发布官。前不久当上了租借物资管委会驻重庆的代表。

一连串来信,都猛烈抨击史迪威。认为他那种轻视蒋、坚持军事改革的做法将招来敌意。其观点是:蒋面临着共党颠覆和苏联侵略的双重威胁。华盛顿理应允许蒋保存实力。因而有必要~召回史迪威!并解散共产党。不过总统认为:考虑到艾尔索普的物资分配人员的敏感身份,此人的看法应该打折扣。

但毕竟蒋史关系日趋紧张,已呈冰炭之势。如果事态发展到必须在两人间取舍,只能舍弃后者……

可史迪威的后台又很硬,难以撼动。

总统在答复史迪威的来信中,已批评他“在与委员长打交道时所采取的错误方式”。他告诫说:“蒋既是行政首脑,又是最高统帅。我们不能用严厉的口气同这样的人说话,或是像对待摩洛哥苏丹那样,去逼迫他作出某些许诺。”总统并要求道:“就让陈纳德有点机会~去做他认为能做到的事情吧!”

蒋夫人访美的特殊效应,也使总统意识到“对蒋让步”的必要性。因为这意味着:体察民意。

但对蒋让步,这就是美国的唯一选择么?罗斯福也并不那么甘心。他对霍普金斯有所流露:

“战争的最艰难时刻已过去,我们应更多着眼未来……未来的、与我们打交道的中国,该是怎样一个国家?不,她既不该是蒋介石的,也不该是朱德、毛泽东或其他什么人的。而是应该与我们有着类似的体制、价值观和共同语言……

“当然,作到这点,甚至比赢得战争本身还要艰难。”

史蒋纷争的结果,以史迪威和陈纳德同时应召~回华盛顿,参加代号【三叉戟】的盟军作战会议,而告一段落。

 

235)     各取所需

重庆,白市驿机场。

启程回国日期到了。4月23日史迪威上将与陈纳德少将同行。飞机上两人之间有一次不愉快的对话。

史迪威认为:光靠那个飞虎队,不能左右战争形势~“真正赢得战争的,是战壕中的士兵!” 

陈纳德的回敬也尖刻:“见鬼啊乔!天上根本没有什么战壕。”

……史迪威在开罗,给温妮写了信,告知行程。

不过他所最担心的~驻缅甸第38、22两个主力师,空运丽水的问题,由于英国人忽然给予了大力配合,而在他回国之际,得以解决!这使他悬着的心有所放松。

他明白:韦维尔派出逾百架运输机,趁日军缺少制空权的空档,夜航飞了半个月~这并非他所一向鄙夷的英国佬如何发善心、顾全大局。恰恰是担心“请神容易送神难”,他们不希望中国兵在已夺回的英国殖民地上,以战功为借口,赖着不走!

那么帮助史迪威把华军送上前线~多么堂而皇之,多么顺理成章!

唉,各取所需吧。英国佬工于心计,擅长如此,也不能归之于狡猾。中国成语所谓“两全其美”呢。

 

236)     陈氏兄弟

此后又发生一件事,使乔大叔的神经再次得到缓解。

5月,某期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登载的是李奇微将军与华人双胞胎水手~陈氏兄弟的合影。

他们生于新加坡,已有15年的轮机水手生涯。几年前被日本货轮雇佣,担任了大副和二副。日军占领缅甸期间,修复了英国人自毁的仁安羌油田和仰光炼油厂,以便向本土运送石油产品。雇佣陈氏兄弟的日本船主也自愿被军方征用~经营仰光到长崎、大阪的航线,运走炼好的汽油,运来枪炮子弹。

盟军登陆仰光,俘获了这两条半载的4000吨级日本货船,其中包括陈氏兄弟两人。商讨如何处理时,史迪威副官~号称“粉红色大侦探”的平克顿·多恩中校,大胆建议:

装满货船。物色合适人选驾驶~经日本控制的南中国海,把船开到盟军占据的温州港!虽然冒险~但若成功,就大大提高了补给效率!而即便损失掉,也并不很可惜。

乔和巴顿都欣赏这份建议。于是这一对儿熟悉航路的陈氏兄弟便成为了故事主角。史迪威司令部里的夏威夷华人~上尉迪克·杨(杨照辉)受派执行该任务。

木讷的双胞胎兄弟,听懂了杨上尉的意思,憨厚地点头。因为答应太爽快,盟军仍觉得可疑,在船上派了持枪监视小组,并在船底龙骨安放炸药~以防万一。

两条“原汁原味”的日本货轮,加载后悄无声息地出发。过马六甲、新加坡、南海、台湾海峡……陈氏兄弟全程从容应对,稳健操舵,全无破绽。一路上未加掩饰、未遇盘查、未出纰漏,顺利得无以复加!

15天后在国军控制的温州港卸货:送来2800吨汽油、2500吨弹药、18门105榴弹炮、900吨食品、10吨药品、48辆卡车……这超过3个月的空运量!

专程赶到温州港的李奇微将军,热烈地感谢了他们。并与之合影留念,遂成为封面故事。

惊奇的记者们,围住兄弟俩,纷纷询问:怎样创造的奇迹?

兄弟俩显然忽略了这一点。更是全无“创造奇迹”之心得。困惑地对望一阵,判断或猜测道:

“可能,系海龙王啦?或者妈祖?保佑么。”

记者于是深入启发:如何在日本人眼皮底下,没有被发现?

哥哥诧异:“介个,不就系日本船么?”

弟弟愤慨:“那么多日本船,在你们眼皮底下,把兵马送去南洋啦,还不系迷有发现?不懂噢,为何偏要发现偶们?”

记者不甘心又问:到底遇到过什么危险?双胞胎兄弟笑道:

“嘻嘻……迷有啦。只是路过台湾海峡,碰到米国自己飞机来炸。幸好天黑黑,不给它炸到。”

《时代周刊》给故事加了标题~《朴素的传奇》。一向平凡的华裔水手成为畅销杂志封面,还是第一遭。

兄弟俩后来,相继遇难。但故事在海外华人中长久流传。

若干年后,在陈氏新加坡故居,后代开辟了一个纪念室。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