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4日,为了抗疫,安大略全省开始实行禁足令,除了必需,所有人都必须呆在家里,至少28天。
禁足令下,路上车辆稀少,行人寥寥。
萧瑟的冬日下,我坐在灯前,愈发怀恋逝去了的生气勃勃的春,夏,秋。
有一句话说的好,旅行不只是消磨时光,更是积累记忆。
2020,虽然因为疫情的关系,我们没有远离安省,但一次次的短途旅行,还是在我的记忆深处留下了一幅幅难以遗忘的画面。
诗和远方,在物质喧嚣的时代,早已泛滥到成为追赶潮流之人的旅行口号。
但是姑且不谈诗,旅行就真的得走那么远吗?去山野、河流、海岸是旅行,到街角便利店逛逛也是旅行。如果有一双善于捕捉变化的眼睛,何必非去远方?
以前,我曾经写过二篇"行走多伦多”,也自认为对这座北美第四大都市很熟悉,但坐困多城的一年,却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20年末,由Resonance Consultancy发布的2021年全球最佳城市报告,以城市的相对质量、口碑以及竞争力为基准,将全球100个表现最好的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进行了排名。
多伦多在2021年世界最佳城市排名中排行13。
2021年世界最佳城市排名前15名
伦敦(英国)
纽约(美国)
巴黎(法国)
莫斯科(俄罗斯)
东京(日本)
迪拜(阿联酋)
新加坡(新加坡)
巴塞罗那(西班牙)
洛杉矶(美国)
马德里(西班牙)
罗马(意大利)
芝加哥(美国)
多伦多(加拿大)
旧金山(美国)
阿布扎比(阿联酋)
伦敦(英国)
纽约(美国)
巴黎(法国)
莫斯科(俄罗斯)
东京(日本)
迪拜(阿联酋)
新加坡(新加坡)
巴塞罗那(西班牙)
洛杉矶(美国)
马德里(西班牙)
罗马(意大利)
芝加哥(美国)
多伦多(加拿大)
旧金山(美国)
阿布扎比(阿联酋)
多伦多几乎有一半的人口是在国外出生的,这个城市的多民族共融和文化的多姿多彩,让她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和北美的那些大都市,诸如纽约,芝加哥等等相比,多伦多不会让人们一下子感受到它的魅力和韵味。但如果你沉下心来,慢慢品味,你会发觉到她的独特魅力。
疫情封锁之下,我去不了向往已久的爱琴海,但多伦多有小希腊城。
多伦多的希腊社区始于1910年左右。那时这个地方聚集了许多希腊餐馆和店铺,周围则居住了大量的希腊族裔。到上世纪70和80年代,该地区已成为北美最大的希腊城。1993年多伦多市政府正式命名该地区为小希腊(Greektown)。
这儿的路牌都是英文,拉丁文双语。
中国文化因为发源于黄河之滨的黄土高原,一直被称为东方的黄色文明。而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碧波荡漾的爱琴海畔,所以也被称为蓝色文明。人们一想起希腊,眼前就会浮现出一片蔚蓝。小希腊的街道主色调自然也是蓝色。
广场文化是古希腊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人在这儿参与政治,交流学术。小希腊,也有一个小小的广场。这儿有古希腊风格的列柱和雕像。
大多数希腊人都信奉东正教,但在小希腊的中心,却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天主教教堂 - Holy Name Catholic Church。
这座建于1913年的教堂的前立面,刻意模仿了罗马的圣母大教堂(Basilica Papale di Santa Maria Maggiore)
小希腊如同多伦多一样,是多民族的融合。
这儿不仅有希腊餐馆
还有波西米亚风格的咖啡馆
西藏风格的服饰店
甚至还有一座富丽堂皇的清真寺 - Masjid Ut Taqwa。
离开小希腊不远处,就是小葡萄牙。
来多伦多后,我们曾经在这个地区住过2年以上。
在我们去过的欧洲十几个国家里面,葡萄牙属于非常小的一个,但我们却前后去过两次,对于地处南欧的这个小国,我们在心理上感觉格外亲近。
多伦多的葡裔居民,多半来自葡萄牙的海外领地亚速尔群岛。上世纪,亚速尔群岛火山多次爆发,当地居民不得不四处迁徙,其中的很大一支来到安大略,来到多伦多。
走在遍布咖啡馆,小餐馆,面包房,小超市的街道上,我仿佛触摸到在这个城市生活的葡萄牙人的脉搏。
我一直觉得欧洲最好的饮食在法,意,葡,西。相比之下,前两者比较阳春白雪,后两者比较下里巴人。
涂鸦是小葡萄牙的一个特色。
也许太喜欢吃甜食了,葡萄牙人无论男女,似乎都是胖乎乎的,即使在墙面的涂鸦上。
街角竖立的青铜雕像,是葡萄牙著名的独眼诗人Camoes.
美食和宗教,让疫情之下的小葡萄牙人心灵上得到不少的慰藉。
小葡萄牙,仿佛是一个独立于疫情的世外桃源,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这儿的人们就只生活在自己安逸的空间里。慢悠悠地聊天,慢悠悠地散步,慢悠悠地在正午的阳光下喝着浓郁的咖啡。
称为小波兰Little Poland的波兰人聚集区,位于樱花烂漫的高地公园High Park东边。主街为Roncesvalles Ave。该社区也叫Roncesvalles Village。
最早来社区定居的大多是英裔,1860年开始波兰移民陆续来此。二战开始和结束后,大批工程技术专业人士移民来此,并逐渐组成了北美最大的波兰人社区。
我们来此的时候,已是深秋时节。不长的街道上遍布波兰裔的教堂,诊所,书店,酒吧,餐馆,咖啡馆。。。
Cafe Polonez是小波兰最著名的一家餐馆,据说在这儿可以吃到很多正宗的波兰小吃。可惜,因为疫情关系。餐馆不接受堂食。
教堂前矗立着第一位波兰籍的教皇保罗二世的塑像,以此纪念他曾经对多伦多的二次访问。据说这位教皇去世的时候,无数的波兰裔的居民涌向这儿,寒风中,默默流泪,默默怀念。
看着寒风中飘扬的波兰国旗,我在想,什么时候,我才能去肖邦的故乡看一看?
看着这色彩斑斓的外墙,不用说,我们已经来到了小印度。
多伦多的小印度社区,也叫印度芭莎(India Bazaar),是北美最大的印度民族货品市场,以及印度食肆集中地。
Chandan Fashion, 是多伦多著名的印度结婚服饰店,可惜,因为疫情关系,这儿再没有往昔的景象,再也看不到年轻情侣在亲友的陪同下,选布料,试款式,叽叽喳喳的热闹中的快乐。
在19世纪早中期,就有印度人移民加拿大。这些早期移民,大多是通过英国美国转战来此,且多为专业人士。但是,印度人社区却要到1960年代后期才形成。现在约有60万印度裔人居住在安大略省。
可惜,虽然小印度餐馆林立,但是因为疫情关系,我再也闻不到那熟悉的咖喱味道了。
印度,这个古老的国度,对我来说,始终是一个谜一样的所在。虽然在加拿大这么多年,我也认识了不少印度朋友,但她的历史,宗教,文化,对我来说,依然很陌生。
这是一个现代和传统,科技和宗教交织在一起的民族。
走在纷乱,破旧,还有些拥挤的小印度,很难想象,多伦多的印度族裔,还有另一付别样的风貌
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你在我身边,我却看不见你”。
作为加拿大最大的两个少数族裔,作为分别来自世界最大的两个文明古国的我们对于他们的了解,其实是很匮乏的。
沿着高速一路北上,在多伦多的边缘,有一座美轮美奂的印度斯瓦米纳拉扬神庙 - The BAPS Shri Swaminarayan Mandir。
神庙外部全部采用汉白玉打造。神庙外墙及廊柱雕刻着印度教中的神仙,不仅有印度教中大名鼎鼎的湿婆男神和最有地位的毗湿奴神,还有大象和猴子等,造型各异、婀娜多姿。
据介绍,在印度教中斯瓦米纳拉扬相当于上帝,毗湿奴是他的另一个身份,湿婆也是他的一个身份,其他神也都是他的化身,这教义感觉与天主教中的三位一体颇为接近。
这座建造于2004年并于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印度神庙,共有24,000件大理石雕像,由1800名工匠在印度花了四年的时间手工雕刻而成。总体积达9.5万立方米、重6千多吨,其中最大的石料重5.6吨,最小的只有50克。
这些建材除印度本地产的砂岩外,大理石来自意大利,石灰石来自土耳其。每块石材均有编号,然后装进305个集装箱,远渡重洋运至加拿大。又花了十八个月才组装镶嵌而成。
因为疫情原因,这座往日人流不断的神庙被暂时关闭了,这也给了我们万分难得的机会,操纵无人机,飞越了这座加拿大最大的印度教神庙,一座耸立在北方天际线上的丰碑。在高空,我仿佛听到了这首凝固的长诗的吟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