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心吊胆的我们,“心怀叵测”的老师

《科大瞬间》与您分享中国科大校友和教师校园内外真实、亲切的回忆以及多视觉、多维度的人生感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原创:潘荣华 李尚志

第45期

【编者按】

如同职业球队十分倚重专业球探,教育界的伯乐也非常重要。在教育界,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两者之间,前者往往难度更大。培养人才毕竟有章可循,而发现人才却会受主观因素影响,而且因为需要在短时间内从众多的候选人中做出取舍,难免有遗漏偏差。

怎么样才能有效地发现人才呢?是考察关键的资质和能力,还是参考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侧重于独立思辨和独特的视角,还是着重了解一下学生的志向和爱好?

两位作者用风趣的笔墨回忆了当年科大数学系在这几方面的一些尝试,四二三分流面试就是其中一个颇为有效的发现人才的方法。

——滕春晖

(一) 提心吊胆的我们,“心怀叵测”的老师

潘荣华 891

话说1989年咱从乡下来到金寨路96号,住进了118楼117室。窗户外面是洗衣房,再过去就是88级住的117楼了。117楼目睹了一段伟大而纯洁的爱情,也见证了科大的宽容。

那一年,一位师兄摇身一变成了学姐(trans-gender),与117楼的另一个同班帅锅牵手,一时传为美谈。据说后来学姐休学,变成了爱侣的师妹。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还在一起,但是那位帅锅师兄对变性师姐的爱情,是那一段时间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与这段当时轰动全校的同窗之恋相比,别的校园花絮似乎都不值一提,但我还是想说说数学系的一些趣事。

198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全国率先实现四三二改革, 4年本科、3年硕士、2年博士连读,中间无需经过考试。教育部原本已经同意中科大改革方案,但后来引起清华、北大的强烈反对,改革只好半途而废。

1992年,科大开始寻求五改四(本科五年制改成四年制)的改革,同年开始试行本科四二三分流。所谓四二三分流就是从原来五年制的本科生中选出一部分人在第四年选出一批参加分流,分流出的这部分学生于第四年本科毕业后,直接升入本系读两年硕士、三年博士。数学系从89级26位同学里选了大约九位参加面试,从中选拔首批参加分流的同学。

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这九位同学突然接到通知到数学楼会议室外集合,依次进入会议室参加面试。本人因为胆子比较大,脸皮比较厚,所以进去得比较早。结果,推门进去后,发现需要走上讲台,面对下面一众虎视眈眈的知名教授,脑袋一下子就蒙圈了。教授们努力地表现出和蔼可亲的样子,讲台上的小绵羊却越发地觉得莫名的恐惧。小绵羊被告知在黑板上解答教授们的问题时,原本不是那么高深的问题也渐渐地升入云里雾里了。教授们不停地提示,往往是越提示,小绵羊越是不知道是先动前蹄还是后蹄,是向左呢还是向右。当教授们觉得小绵羊彻底蒙圈、用纯洁无辜的眼神无助地看着他们时,就会愉快地让小绵羊下来到后排坐下观看其他小绵羊的表演。

于是,我有幸目睹了我班几位高手的心理素质展露无遗。其中某位同学打死也不记得函数黎曼可积的充要条件,还有一位同学把绝对连续扔到二教楼顶上去了。其间,我在当听众时,还主动举手要求解答其中的几个问题,而且得到批准了,毕竟坐在下面比站在上面海拔低了不少,脑子也骤然轻松了不少。

最后,当大家都觉得信心崩塌、觉得自己面试失败时,结果出来了:全部通过……原来,这个面试就是来吓一吓我们的……

李尚志教授    主考教授之一  补充

你这个四二三分流写得太棒了。很生动。也许当时我也是你描述的坐在下面的教授之一。

我只要在,就年年参加。科大数学系的教授就是这样:越喜欢的学生,刁难得越厉害。他们不太在乎你是否忘记了什么知识点,而是不断刁难,观察你在狼狈不堪的时候的表现,那是装不出来的。也不是故意吓唬你们,或者反正都要录取,就装模作样吓唬一通,而是你们的表现确实能过关。

我在北航自主招生考试也喜欢用这一招。先问一个问题把他打趴下,肯定不会。如果一开始就会,就不知他是死记硬背出来的还是自己思考出来的。开始就不会,这是装不出来的,肯定是真的。然后给一点提示,他还不会,就再给一点提示。给到某个时候,他想出来了;或者没想出来,有一点曙光了,就可以结束。学生很颓丧,觉得老师问了五个问题,自己有四个完全束手无策,最后一个也没答全。如果满分100,最多只能得10分。但是老师觉得满意:明明不会,看着你怎么变会,这10%是自己想出来的,比那种能背200分题的人更强,这才是有潜力的学生。

如果你那篇423分流的文章收入文集,把我这些话作为附件吧。

(编者注:略有修改)

(二)数学系的盛衰

李尚志 651

数学系学生开始减少了。不仅是因为减招,还因为考生都不愿意念数学系,所以人数就少了。来了的又想转走,系里挽留一下,坚决要走的,就放他一条生路。

又过了几年,情况有变化,社会上计算机行业和金融行业的老板逐渐喜欢雇数学系的学生。发现数学系的学生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后来什么都能学会。这个动向就反映到招生中来了,信息就在家长中流传:要搞计算机行业、金融行业,先要学数学。于是形势就开始有反转了:其他系的学生申请转进数学系。

开始的时候,数学系受宠若惊,喜出望外,申请进来的一律欢迎。后来又变了:有些学生来了一个星期,学起来觉得太恐怖,又逃走了。数学系就采用一个对策:先来试听一个月,不后悔的再同意转进来,后悔的就不用折腾了。

再后来要求转进来的越来越多。科大领导也发现这个动向,分给数学系的招生名额越来越多,超过两位数了。数学系就开始限制人数,只能办一个班,不能超过一百。每年招生85人,其余的留给转系的人。要求转系的经常超过15的好几倍。只好采用面试来淘汰。聪明的学生先到数学系来听课,老师绝不赶。也参加半期考试,老师照样改卷给分,只不过分数没地方登记。面试时,这些分数就成了优先录取的条件。

面试的第一个问题通常是:你为什么要转数学系?学生的回答通常是论述一番数学的伟大性。第二个问题一般是:既然你这么喜欢数学,高考第一志愿为什么不报数学系?学生有的说报了没考上,有的说父母亲逼着他不准报。然后就表忠心把数学系吹捧一通。也有的把自己所在系贬损一通。面试老师通常不喜欢这种叛主求荣的学生,他基本就没戏了。

有一次一个外语系学生想转到数学系,把外语系骂了一通。我问他:"外语系也开数学课,你的成绩怎么样?"他说外语系的数学没有什么学头,所以也没有认真学,不太好。我说外语系的数学你都学不好,数学系的更不可能学好了。立即结束对他的面试。他找了领导为他说情。不过科大领导说情也就是说一句请我关注一下,从来不会施加什么压力。我把他的面试表现向领导描述了一下。领导也不做声了。好像那一次面试10个就刷掉两个,包括他在内。

文图编辑:陈锦雄,陶李,滕春晖

排版编辑:许赞华,俞霄

中国科大《科大瞬间》编辑部

许赞华 803 | 陶李 8112
刘扬 815 |  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 | 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 | 沈涛 822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