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学历还有什么用?

既要人才、又要奴才,为几千年来许多大人物所坚持,现在看当然是糟粕了。

学历贬值,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对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毕业证和学位证的作用已更似身份证件——证明你在大学混过而已。

按官方和媒体透出未必可靠的消息,将近毕业时,2020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大约在五六成,其中计入读研、参军、出国、经商、短期工作和其它自主就业等情况。固然今年情况特殊,但前推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多年不理想的确是现实——这里又分两种情况:就业率偏低,和难以找到“匹配”的工作。

往年,官方一度称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九成几,甚至在有的地方(声称)超过九成五甚至达到九成七。这么超级乐观的数字,老百姓普遍不信。当然如果说摆小摊发传单也算就业了,就当呵呵罢了。

到底就业率多少?个人往年曾经认为在七成几(不算那些乱七八糟的),只是个印象推测。 难以找到匹配大学生知识层次的工作,是另外一个大问题。相当多的大学生为生活所迫,放弃专业优势就业,甚至放弃大学生的知识优势转去经商,或从事一些短期、临时性工作。花费无数代价获得的学位,经常被迫“文不对题”。

以上这些情况,扩招之前就有,扩招之后不过进一步放大了。

每年800万大学毕业生,社会吃不下。浪费人才是明显的。为了找工作,许多大学生家庭被迫“不走寻常路”、付出“非常代价”,这方面你懂得,已经是街知巷闻。

于是名校成了新时代的“独木桥”,整个体制都在有意无意营造这种“独木桥气氛”,而且影响到社会认知。 上不了独木桥的,在体制看来无疑不够优秀、不够努力,是可有可无的一份子。

可考上名校的,就解决问题了吗?没有。按照社会认知,他们可以获得较高的起点和更多的机会,但国情告诉我们,许多事都靠人为操作。 网络名言:穷孩子考上贵族学校,也成不了贵族。这的确是赤裸裸的现实。而且社会还会敲打你:谁让你爹不是贵族?...

已经找到差不多工作的大学生,也未必就是幸运儿。职场中,还有许多阻碍等着他们,这才是真正浪费人才的汪洋大海。

欺生、各种排挤、压迫和刁难。

有个网友,一般名校研究生毕业后到国企工作,遭到了许多刁难和排挤,一气之下状告单位违法(包括别的事),结果你懂得,一堆糊涂账,最后这位也不方便再在那里工作了,转行经商。 一个工科研究生去经商,虽然不是不行,但的确浪费。但体制如此。

其它例子不用说了吧!职场吐槽的太多太多,多得都麻木了......

学历贬值,首先要“怪”教育产业化

新千年以后,所谓教育产业化正式投入运作。以老百姓视角,教育产业化无非意味着两件事:涨学费和扩招。

涨学费并非本文重点,所以不多阐述细节,直接给数字:近些年,四年本科读下来,不夸张地要10万块以上——对于不少家庭的确是大负担。贷款读书?那么一个大学生大四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欠下了10几万债务,面临银行追债——虽然他还没工作。

扩招,就是适当降低些门槛,大学更多招生。 扩招之后大学体量迅速膨胀,不少原来只有几千在校生的大学,迅速膨胀到两三万,甚至更多。

可扩招之后,大学成了一种产业,只管教学,用好听的话说,就是负责提高公民文化素质。而花钱上学提高文化素质的公民们,想的是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个适当的工作。那么矛盾来了。

官方不再管工作,社会又提供不了那么多适合的岗位,于是大学毕业、文化提高之后反倒陷入了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怪圈,责任者却又不是大学生本身。

高不成好理解,低就的话,比如力工、小摊贩——那不用花那么多代价上大学,初中毕业就能干,还多赚7年青春饭。 倒是老板们高兴了,巨量廉价高素质劳动力,这种福利一般国家没有。部队也高兴了,年富力强高科技大兵......

再说,为什么社会无法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呢?每年退休的都有800多万呢。不在退休统计内的更多,还有许多......

有点复杂。这么说吧:其实社会工作岗位不足这种事早就有。在公职场,人满为患人浮于事这种事,早就有。就好像浸透了水的海绵,看着好像很大一坨,可再想吸点水已经很难了,更别说许多水。

而且公职场本身都有个自我保护的问题,在岗的一定会组团尽量阻止新人到来,就算是职场利益竞争吧。如果不是为了某些原因必须要雇佣新人,不夸张地说,大部分公营机构都倾向于不招人——自己人例外。

其它,一般的社会机构用不了多少人,主要还是靠企业。而近些年国内经济有些萎靡,提供不了太多的岗位。

具体落实到找工作,可以负责地说,要拼爹、拼背景、拼财富。素质什么的,其实都不重要。这方面是一个大号的社会潜规则...明规则!

名校?似乎有些耀眼,但实话实说,有些情况下可能更会引起人家的抵触。

笔者工作的国企,曾经有个不是笑话的笑话。还在大学生分配不分配的交界时期,有两个清华毕业生愿意过来,官方渠道沟通,国企高层拒绝了!公开理由是“留不住”,实际理由按这边的风气,恐怕是“太晃眼睛”。

同理,博士硕士也面临着类似的尴尬,博士会更尴尬些。特别基层领导,这方面抵触很大。想来他们也是为小圈子好。

现实职场对大学生的消磨压制

首先,权力不尊重人才,算是一个传统体制“潜规则”,虽然是糟粕,但目前仍然有效中。

进入职场之后,大学生常会发现学历“突然失灵”,常常会遭到排挤和各种不公正对待——其中大学生之间的合理竞争,只是小的一方面。

最大的阻碍,是伴随时代愈演愈烈的职场不正之风。这方面比较复杂,就寻个角度简单说说吧:新人老人之间,一定有天然矛盾;学历高低者之间,一定有天然矛盾;工作能力强弱者之间,一定有天然矛盾;想正常工作的,一定和想低水平工作的有天然矛盾;综合素质较高的,一定和综合素质低的有天然矛盾;想干干净净的,一定和“潜规则体系”有天然矛盾;圈外的和圈内的一定有天然矛盾。

矛盾重重。一方有权,还默认可以滥用。那...勉强算利益争夺吧,其中有些条件一般却“上进心特强”的尤其是麻烦因素,还有圈子文化的影响。这方面往往不讲什么道理,也不讲对错,往往讲的是丛林主义,和其它各种不正之风。

要想排挤谁,有的是借口,比如对新人强调工作经验——却又故意不提供机会积攒经验。

“论资排辈”也是个大号借口(虽然是土规矩),特别对新人。

甚至也可以拿学历当借口:大学生已经有的是,研究生都多了,你看谁谁...等等。当然,说这个话的,他自己认为自己例外。

自家发明借口也是存在的。

要是想提拔重用自己人圈子人,无须任何借口,或各种“放屁香”。就是说土规矩因人而异。

于是研究生本科争不过中专技校、有学历争不过没学历、高素质争不过低素质,是许多大学生就业之后会遭遇的普遍情况。

另外一个明显的阻碍因素,同样是一个糟粕式的用人指针:既要人才,又要奴才。不管你是谁,要绝对服从、接受层层控制,包括八小时以外。如此主奴模式,无疑会压制大学生们、知识分子们的创造力——历史已经证明。

不接受控制又怎样?你说呢。

名校毕业生也差不多。离开了学校落在小圈子,应试模范就不大好用了。等着吧!慢慢消磨掉所有。

以上这些常见于公职场。在更广泛的社会职场大概如彼,特别是带有垄断性质的地盘。只是有些老板比较重视赚钱,会对特定人才稍好一些,也就是一些。大多数人享受不到这个,因为对于普通人才,老板选择很多。

学历“独木桥”本身的弊端

就厚点脸皮,拿笔者自己做例子吧。在学生时代,按体制的观点(分数论输赢)笔者并不算很优秀的学生,接近默默无闻。毕业的大学也不过是所国内二流院校,普普通通——“找不到工作也赖不着体制”的那种。

但毕业以后,笔者用区区数年时间,狠狠抽了应试教育和中式人才体制一记响亮的耳光,令所有人大跌眼镜——成就国内优秀诗人。实际上笔者在高中是理科生,在大学是工科生,没受过一天正规的诗歌文学教育,一切都靠几年的自学。从职业角度看,诗歌也就是个业余爱好,素质的冰山一角。

没错,应试教育提供了一点基础,但应试教育的确培养不出优秀诗人,某种程度上,这就是现代中华文化凋敝的根源。再强调下,笔者并不是偏才,写诗是业余爱好,体制和别人无法阻止压制的业余爱好。

没错,笔者可以毫不羞愧地说,自己的综合素质高于大部分名校毕业生,虽然考试的确考不过人家。

从笔者身上,明显可见中式应试教育和中式人才体制的弊端。

毫无疑问的是,国内众多“二三流”院校毕业生中,埋没了相当多的人才,有些水平超过笔者也不奇怪,但在现行的中式人才体系中,他们已经被应试教育定性为可有可无,要为名校毕业生让路,从一开始就没有机会。

还是那句话:中华传统体制,不尊重人才。所谓名校毕业生,更多算体制规则的宠儿,应试教育的劳动模范——而且光环过后,本质上仍然不予尊重。

这是他们个人的遗憾,更是中华的遗憾。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假如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保护他们有益的创造力,中华早不是现在这种样子,动不动靠大嘴巴。

这么看来,学历还有什么用?没错,还真不如一个好爹顶用。

本来还想写点希望和建议,不写了,感觉没意思。总之祝福大家吧。名校也好,二三流也罢,不管哪里毕业的,终究要靠自己。社会靠不住。

 

作者: 一凡人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