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随军记者采访李鸿章实录
1900年6月中,联军兵临天津城下,威胁京畿,清廷授李鸿章北洋总督,宣其火速进京。 李上奏请慈禧先镇压拳民,他再来京与列强交涉。听闻列强要她归政光绪,21日太后对“万国”宣战,再次要求李迅速来京。李6月底离开广州,7月中慈禧杀主和派大臣袁昶、许景澄五人。已到上海的李鸿章担心议事是假,要他命是真。再次称病滞留上海,不敢贸然入京。
英国军事记者阿尔弗雷德.坎宁汉,根据采访中国军队的记录写成"水陆华军战陈志"一书,1903年在香港发表,原名《the Chinese Soldier and Other Sketches》。书中载有他在1900年6月底李鸿章入京前的采访录,主要谈及李对义和团、联军进逼北京前局势的看法。坎氏在谈话中设置陷阱,诱使李透露对清廷和慈禧太后不利的线索,均被李一一化解。以下采访录由原书直译:
李在慈禧召他进京与列强谈判之后两天,离开广州赴京。在此之前,当记者向英国领事馆求助,请领事帮助安排采访,领事先以为记者在开玩笑,继而说绝不可能,更不愿讨论此事。一位领事说李是一个绝望的"抽水机",他会对来访者滔滔不绝发问,不给他们机会提问。
记者上午在广州写信给总督衙门的外国事务秘书(衙门离租界6.5公里远)。问是否可安排"世界新闻社"采访,倾听李鸿章阁下对当前危机的观点。几个小时后,收到答复,说李将在下午三点半接见记者。
到达总督衙门后,李的一位中国官员、翻译、和马克医生出来迎接。马克在香港接受教育,官职为道台,曾作为秘书随醇亲王出访欧洲。
记者看到李由两名官员左右搀扶,用一根英国人格莱斯顿赠送的镶银乌木捌扙,穿件宽大的中国官服,身高六尺。
李在右边坐下,记者在左边,除了两名翻译,房里还有十余名助手。在15分钟交谈中,记者一直无从插嘴。只要记者想回答一下问题,李立即转到另一个问题,先是问"记者年龄“,"是否以报业工作为生“,"到中国多长时间了“,"对中国目前形势以及义和团有何看法","欧洲人的意见如何"。 李一直抽烟,先是欧式烟卷,再抽中国烟斗。记者请求李准许做记录,李回答可以。
"阁下此次入京目的是居间调停吗?"
"我去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镇压拳民,另一个是做为调停者,争取实现和平。"
"一般认为,阁下是中国目前唯一能够处理这一棘手问题者。"
李笑着强调,"我也自认为如此!"
"阁下对拳乱有何见解?"
"我认为拳民不过是愚味无知的一群乱民,受到狂热反基督教情绪的驱使,攻击中国本地信徒、以及他们的外国教师 - 那些传教士们。"
"您不认为他们有政治动机,或应将他们归入一个中国的秘密社团,其目的是反叛朝廷,进而改朝换代?"
"不,我不这样想。首先,义和团民不过是普通民众 - 农民。我想他们的根源是基于与本地基督徒不断的麻烦,这种冲突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仇视情绪。"
"于是他们开始攻击本地皈依宗教者,侮辱传教士。部分原因是反基督教和狂热,另外还归因于基督徒在法律纠纷中无一例外的处于优势地位。所以他们用锻炼身体以平等于基督徒。"
"您是否认为本地基督徒应为这种(农民的)反感负责?"
"是这样,天主教教士和新教徒还有那些传教士经常制造冲突,罗马天主教徒尤其令人厌恶。"
"您是否认为皇太后完全是被下属误导 - 而发布她最后一道(宣战)敕令?"
"是的,我肯定" (李拍着椅子强调),"她被误导,得到不正确消息。我相信皇太后没有被告知整件事的真相,陛下已令我赴京,了解发生的事情。我肯定陛下并不希望这些事情发生。"
"但是有报道说,荣禄已经被交给刑部处罚,罪名是因为他未能击退联军,而他是在执行皇上的指令吧?"
"你能肯定吗? 我不认为那是真的,但即使是,他未能击败敌人的耻辱,也与中国法律相一致。即败军之将,应予治罪。当然一般说来,塘沽炮台在没有警告下,突然向联军舰队开火,我只是从官方电报中得到这一消息,究竟是直隶荣禄,还是炮台指挥官的决定,我不是很肯定。接到的最后通碟,要求解散中国士兵、交出鱼雷艇、排除塘沽水雷、以便联军炮舰接近海岸并开入内河。"
"这并不奇怪,我们国人将此看成宣战。也许这几个无知者并不理解事情真相,才开火。但是否真是他们首先开火的,我其实并不清楚。"
"这种战争行为,阁下,是否意味大清帝国,或只是直隶的部队 - 与联军在北京周围处于战争状态? 您做过任何准备吗?"
"我不认为那是宣战,所以我也没有备过战。我在此接待你和外国领事,说明我们彼此之间非常友善。如果北边的麻烦意味着宣战,中央政府会发电报通知我。"
"不过,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你都不会收到北京方面的电报了 - 电缆已经切断了吧?"
"噢,我收到过一封有关荣禄和塘沽炮台的电报 - 电缆随后才被切断!"
"在这一事件中,各省总督的确切态度是什么? 他们打算效仿直隶,开始采取主动寻衅的军事行动吗?"
"我个人认为,我最主要的职责是,在我职权范围内尽可能保护生命和财产、以及维持秩序。我不会主动出击,除非接到命令,请不要声张,另外尽量保护外交使团人员和财产"
"阁下,目前善后工作如何进行?"
"见到皇太后之前,无法确知能做些什么。我的意见是,首先,我们必须镇压那些义和团民。其次,我相信可以以友好方式与列强达成和平。"
"如果您离开广州,这里是否会产生比北方更严重的暴乱?"
"我已经保证目前没有暴乱,但不能预知未来发生的事。我不认为会有绝对平静,但也不会有太大麻烦和严重骚乱。在我离开前,我会下令部属维持秩序。我已经尽力在两省剿灭秘密社团,但很遗憾,一些为首者已经逃脱。他们大部分藏匿于香港和新加坡,在那里不露声色。我走后,他们会返回,制造事端。"
李又说数事,如有信心与列强谈判; 并表示在担任直隶总督30年间,从未有过暴乱。他乐观地表示,他会处理此事,并维持两广秩序。李说在他近期两省总督任内,已处死2000多人。
在坎宁汉离开前,李鸿章要坎氏将笔记读给翻译听,明确不太清楚的要点。李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更精确地向世界各国表达他的真实看法。随后李要了香槟酒,与记者同饮。最后将记者送到门口,以西方礼节握手告别。三天后,李以签名照片送记者,背面署名并注"摄于七十八岁,光绪二十六年夏"。
附记: 李在上海称病期间,密集会晤各国领事,答应镇压义和团、极力促和。由于慈禧宣战、攻击使馆,终未能阻止联军北上占领北京,去最后戳破那个"纸糊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