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te: The Origins of Our Discontents ( Isabel Wilkerson)
这本书的主题还是比较厚重的。作者伊莎贝尔·维克逊是纽约时报的资深记者,曾获得过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人文勋章。
Caste这个词,原来的意思是指种姓制度;但在这本书里却有更广泛的含义。作者把德国第三帝国的种族灭绝,和印度的种姓制度,以及美国的种族主义放在一起进行讨论比较,探讨种姓制度对人们生活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其导致的社会分化。第三帝国当年在宣扬雅利安优等民族的理论时,曾经深入研究过美国的种族主义和蓄奴制,并据此制定驱逐和灭绝犹太人的计划。而印度的种姓制度宣扬人生而不平等,高种姓生而高贵,低种姓低贱,只能在社会低层挣扎。这种以血统、种姓分隔阶层,和美国的种族分隔阶层何等相似!然而,时至今日,德国正视并公开反思二战纳粹的恶行,印度废除种姓制度,立法不准阶级歧视,但在社会当中,这个种姓观念还是根深蒂固没有根除,在人与人的交往相处、婚姻嫁娶等处处可以看见种姓制度的影子。再看美国: 美国社会也并没有真正反思蓄奴制度和种族隔离。白人至上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有色人种被排挤,他们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争取自己的社会地位。
作者引用了很多历史记载,谈到了美国蓄奴制时期黑人命运的悲惨和奴隶主滥用私刑的丑恶,也提到了很多著名人物的故事和经历,包括马丁路德金去印度的经历,他被印度种姓最底层的达利特(贱民)称作美国的达利特时最初的震惊到反思。她也说到美国天才职棒选手萨奇佩吉,由于是黑人,明珠暗投,有惊人天赋却一直没有机会到达顶峰。也谈到了她作为黑肤色的高知在美国社会的经历和感受。种族种姓制度以肤色、血统而不是后天勤勉,智力等因素来划分人群阶级,并赋予一部分人权力和优先享受资源的机会,这是极大的不公平,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由于作者的记者背景,全书的大结构下列举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物经历,用以佐证作者的观点。尽管是个十分沉重的主题,但是读起来却并不枯燥。当然,书的最后也提到了破除种姓制度,走向公正平等; 但是感觉只是匆匆几笔。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几代人的努力,掌权阶层为了保有手中的权力,肯定会进行抵抗和破坏。路还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