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通胀,就业,解读鲍威尔最新讲话,以及一战后德国对我们的启示

本周,一月一度的美联储议息会议结束,联储局主席鲍威尔在会后发表重要讲话,就利率、通胀、就业等核心问题阐明了美联储的立场和观点,这些讲话对下一阶段美国经济和市场的走向至关重要,本期节目将对此进行深入解读。

此次的鲍威尔讲话一共有三个核心:

第一,他认为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高,消费者的信心也会很快恢复,CPI会因为消费需求的回暖继续上涨,由于美国的GDP中有65%来自于消费,因此美联储上调了GDP的增长预期,与此同时,消费的增长会提高公司业绩,进而拉动就业,因此失业率的预期也下调了。

第二,鲍威尔认为,尽管有人担心经济过热会造成通胀上升的问题,但从数据看,二月的CPI只有1.7%,和1月的1.4%相比只增加了0.3%,总体符合预期,说明通胀还不算高,鲍威尔给出的理由是:很多行业受疫情的影响依然严重,目前仍旧处于通缩之中,这其中就包括餐饮、娱乐、航空、酒店和旅游业。而且他坚信,就算疫情结束,消费需求大量释放,通胀的上升也只会是短期现象,因为这只是市场供需关系错配造成的,一旦越过这个瓶颈期,供应会很快跟上需求,并最终回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到那时通胀自然就降下来了。

第三,鲍威尔强调,美联储所有的决策是以现有数据为基础,而不是根据预测分析来做判断,现在就收紧流动性不仅会打击现有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连续性,更有可能会让经济再度陷入通缩之中。下一阶段,美联储的目标是让通胀率上升到2%以上,至于过了2%之后会怎么做,将取决于到时候的宏观数据。因此,在通胀率上升到2%之前,美联储是不会改变现有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的。换句话说,只有当通胀上升导致经济出现不良反应时,美联储才会考虑采取干预措施。

这些表述会如何影响市场呢?接下来就到了解读时间。
 
首先说说利率和国债收益率:

此次讲话,鲍威尔再次重申了不加息的立场,这是符合市场预期的,因为目前的通胀率并不算高,过早加息会让巨大的债务问题提前爆发,冲击金融市场稳定。此外,针对国债收益率不断上涨的问题,鲍威尔的立场是:短期不干预。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2月底的时候,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4几突然跳到了1.6,当时三大股指也随即下跌了几天,其中纳斯达克更是跌了10%,但很快市场就反弹了,美联储应该是观察到了这一点,认为市场暂时能自我消化掉收益率的上涨,所以没有必要去干预,除非国债收益率的上涨会造成股灾级别的影响,否则美联储应该不会提前采取行动。

从目前形势看,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已经连续上涨了7周,上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还要追溯到2009年。如果按照华尔街分析师们的预期,10年期收益率极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达到3%的水平,这对美联储来说显然太高了,更合理的上限或许是2.0~2.25,但这最终还要看股市的承受能力。

虽然美联储对中长期国债收益率的上涨持放开态度,但短期国债却控制得死死的,特别是3年期以下的国债收益率,基本上还都在0.3以内的水平趴着。美联储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3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和短期信贷市场的利率高度挂钩,它直接决定着政府和企业的贷款难度,以及承受债务的压力上限。考虑到目前脆弱的经济形势,这个利率肯定是不能涨的,这也就造成了短期国债收益率的增速远远低于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增速,导致国债收益曲线越来越陡。

国债收益曲线变陡会带来两个负面影响:1. 由于短期利率被控制在超低水平,随着经济复苏,企业发新债的动力会越来越大,一旦美联储为了控制通胀而被迫加息,将会加速企业信贷违约的大规模爆发。2.长期国债收益率的上涨会带动中长期商业贷款利率的上涨,特别是房贷,这会从一定程度上打击购房需求,同时造成二手房供应量的迅速减少,最终导致交易量的下跌。

接下来再说说通胀:

计算通胀最常用的指标就是CPI,即“消费者价格指数”。目前CPI的涨幅之所以还不大,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很多行业还处于严重通缩之中,比如娱乐、旅游和餐饮,这些行业的不景气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CPI的上涨;二是人们的工资相对于物价并没有明显上涨,有些行业甚至因为疫情还调低了工资;三是CPI成分中,权重很大的房租在过去一年中几乎没怎么涨,这主要是拜政府的保护限令所赐,一旦房租延迟交付和房贷还款延期这些临时性政策结束,房租势必会显著上涨,从而推高CPI。而且,过去一年铁矿石和铜价格的暴涨,目前还没有反应到商品价格上,一旦原材料价格导致制造业成本增加,终端消费品的价格,比如汽车和电子产品,就会大幅上涨,这些会很快反映到CPI上。

说完通胀再来谈谈就业:

从劳工统计局的数据看,二月份美国的失业率是6.2%,相比去年四月份最高峰时的14.8%已经下降了很多,但其实这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就业状况,要想搞清楚美国真实的就业状况,不仅要看失业率,还要看劳动市场参与率。很多人以为失业率统计的就是失去工作的人,这其实是不对的,失业率计算的只是目前正在市场上找工作的人,假设我失业了,但我不去找工作,失业率就统计不到我,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看劳动市场参与率,它计算的是一个国家适龄劳动人口中,已经工作和正在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这一指标比失业率更有参考价值。

在过去20年,美国的劳动市场参与率一直在下降,如果从劳工统计局的数据看,美国目前大约有1800万人仍旧处于待业状态,这相当于10%的劳动人口,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政府从去年疫情开始后,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刺激支票、失业救助金、租金延迟等在内的救济措施,导致很多人的收入都被政府托底了,他们也就失去了找工作的动力。尽管美国经济在快速反弹,但依然有大量的劳动人口在领取政府的失业金,加上成本和负债的增加,企业招人的意愿其实并不强烈。显然,就业率要想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美联储再度放宽货币政策的可能性。

最后我还想讲一个有关德国的故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当时的德国因为打仗花了很多的钱,财政亏空非常严重,于是从1914开始,政府就开动印钞机大规模印钱。从1914年到1918年的四年间,德国的货币流通量翻了4倍。在一战爆发之前,德国的流通货币叫做金马克,之所以叫金马克,是因为每张钞票背后都有一定比例的黄金做担保,人们可以用金马克去兑换黄金,但新货币发行后,金马克就被改成了纸马克,政府也不再允许人们去兑换黄金。

起初,由于战争的原因,整个社会都很萧条,人们节衣缩食,消费意愿非常低,虽然政府在疯狂印钱,但纸马克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贬值,通胀率的增长也始终保持在温和水平,然而在1918年,情况开始急转直下。随着一战的结束,德国人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下来,经济开始回暖,商业活动逐渐恢复,人们的消费也开始增加,而此时,物价开始暴涨,之前买一个面包只需要一马克,到了1923年,这个数字就已经暴涨到了一万亿马克,而一斤土豆需要450亿,一磅奶油需要2.8万亿,寄一封信需要一亿马克,天冷的时候,很多家庭干脆拿钱来烧火取暖,因为这样做比买柴火还便宜。
 

(德国人曾经真实体验过的“烧钱”)
 
这就是当时德国经济的缩影,由于这次恶性通货膨胀,很多德国人一生的积蓄被清零,失业率飙升,社会出现动荡,鼓吹代表社会主义的纳粹党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开始在德国政坛崭露头角,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现在美国乃至欧洲所发生的一切,和当年的德国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和那时比,现在的央行拥有更先进的金融手段去控制通胀,但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就一直处于低增长中,大多数在央行工作的人在过去十几年里,一直在和低通胀打交道,实际上并没有亲身经历过高通胀时代,如果未来高通胀真的发生了,他们真的有绝对把握去控制住它吗?就算最后真的控制住了,那代价又是什么呢?我想这个问题是社会上每个人都需要去思考的。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儿,喜欢的朋友麻烦点赞和转发,我们下期再见。

登录后才可评论.